新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葉城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新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阿克塔什鎮距離縣城22公裡,這裡居住着從大山搬出的1.4萬餘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有的在企業上班、有的從事種植和養殖業、有的自己開店,全都過上了新生活,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新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葉城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新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阿克塔什鎮距離縣城22公裡,這裡居住着從大山搬出的1.4萬餘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有的在企業上班、有的從事種植和養殖業、有的自己開店,全都過上了新生活。
喀什地區扶貧辦黨組書記、副主任鄭根昌說:“‘十三五’以來,葉城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6835戶29835人全部喬遷新居,占全疆的1/6。”據了解,阿克塔什鎮是全疆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2018年開始整體建設。安置區内小學、幼兒園、衛生院、托兒所、養老院、文化活動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新房建得亞克西”
近日,記者來到阿克塔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走進了烏夏巴什鎮12村村民阿蔔杜熱黑木·麥麥提江家。隻見小院滿園綠色,西紅柿、辣椒挂滿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紅的如紅寶石、綠的像翡翠。“新房建得亞克西,每次來我家玩兒的親戚朋友走時都說‘你的新家真漂亮’。”阿蔔杜熱黑木·麥麥提江告訴記者。
原來的烏夏巴什鎮12村位于昆侖山腳下,人多地少、環境不适宜種植。為改善山區百姓生活條件,葉城縣将距離縣城22公裡占地面積3100畝的阿克塔什農場确定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進行建設,并于今年1月23日全面完工。來自棋盤鄉、柯克亞鄉、烏夏巴什鎮的1.4萬餘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進了新家。
不僅是阿蔔杜熱黑木·麥麥提江家,記者看到,整個安置區建設整齊劃一,馬路筆直、新房成排,房頂為紅色或深紅色,外牆為土黃色。住宅為兩層四戶,每棟樓都有獨立小院,一些院子裡已種上玉米、蔬菜等,房前栅欄外還種着柳樹、萬壽菊等。
葉城縣扶貧辦主任劉立魁介紹,安置區總投資8.4億元,建設了上下水、電網、道路、燃氣等基礎設施,還配套了幼兒園、衛生院、村民活動中心和花園廣場等便民場所。
“新房子特别漂亮舒适,各項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生病了家門口就能醫治,我做夢都想不到有一天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說起現在的好日子,阿蔔杜熱黑木·麥麥提江臉上充滿了笑容。
人人有事幹,月月有收入
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搬出了山窩窩,但他們能否從根本上“走出窮境”是社會關心、貧困戶關注的頭等大事。
在實際操作中,葉城縣堅持“搬遷是手段、産業是路徑、脫貧是目的”的原則,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扶持後續産業發展和就業增收。為解決群衆就業問題,葉城縣投資建立了阿克塔什鎮工業園區,園區就位于安置區内,農牧民走出家門就可以走進廠門。同時,農牧民還可以得到縣裡提供的上崗就業培訓。
阿克塔什安置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安置區在修建時就考慮到搬遷群衆的就業問題,目前已引進7家工廠4000多個崗位,能夠滿足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
熱孜萬古麗所在的手套廠就位于園區裡,廠子是去年9月投産的,她已經在這裡工作半年了,一個人管理着15台機器。熱孜萬古麗一家人過去住在棋盤鄉尤勒村,主要收入來源是7畝地和養的牛羊。如今,丈夫在服裝廠上班、公公是護林員,熱孜萬古麗準備把每月的工資存起來,計劃明年租個門面。她說:“沒搬遷時,棋盤鄉土地少,沒什麼就業機會,也賺不到什麼錢。現在我們不僅住進了新房,還有了穩定收入。”
記者了解到,尤勒村于2019年9月搬遷至安置區中泰易地扶貧搬遷點,全村共有373戶1681人,全部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尚有74戶342人未脫貧,目前“三保障”問題已全部解決、“五通七有”已全部達标。全村現有勞動力318戶688人已全部實現就業,其中已脫貧戶612人、未脫貧戶76人,實現了所有勞動力“一人一崗”,達到“人人有事幹,月月有收入”的目标。
穩得住才能真脫貧
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工則工的原則,葉城縣在安置區建設了1300座拱棚,解決了500多人的就業和創業問題。搬遷戶依幹拜爾地·依比不拉去年就承包了6座拱棚,一年掙了三萬多元,今年他承包了11座拱棚。同時,葉城縣還建起了2萬平方米養殖小區、132間商鋪、5萬畝棉花地和紅棗林,并開發公益性崗位,努力實現搬遷群衆一戶多人就業。
為保障搬遷戶的生産生活,葉城縣從洛克鄉、阿克塔什農場清理出一些耕地,将其分配給搬遷入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2.5畝,同時這些土地也可以流轉用于建設養殖小區、大棚等,進一步解放勞動力。“安置區土地平整,适合發展種植業,我們利用扶貧資金為貧困戶建設了拱棚。但很多貧困戶還是第一次見到拱棚,更别提種好蔬菜了。”劉立魁說,當務之急是确保拱棚真正給貧困戶帶來效益。
怎麼辦?阿克塔什鎮經過協調,将6個村的拱棚統一流轉給8個懂技術的大戶,并由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據了解,每個拱棚能讓貧困戶有5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至少45名貧困戶每月可以在合作社拿到1200元的務工收入,同時還可以學到蔬菜種植技術。記者在現場看到,已經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的幾名村民正在拱棚裡熟練地為瓜秧掐尖。
柯克亞鄉阿瓦提巴格村村民依薩克一家2014年被識别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時,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是兩頭牛和8隻羊,依薩克的父母僅靠着飼養牲畜賺取的微薄收入供養3個孩子讀書。縣領導在入戶走訪動員搬遷時,了解到依薩克的父親阿布力米提·阿布力克木會蓋房子,便承諾“不用自己掏錢,我們推薦你去學技術”。
在“一人一策”精準幫扶下,還沒搬出大山,阿布力米提就取得了焊接、電工等相關從業資格證書。在鄉裡的鼓勵下,他順利地在建築工地找到了工作,每月至少收入4000元,也成為當地最早外出打工并嘗到甜頭的貧困戶之一。
但“搬出大山會不會沒地方放養自己的牛羊”是最讓依薩克父母擔心的事兒。搬遷後,柯克亞鄉很快組織了遷出區宅基地複墾複綠工作,并規劃了新的養殖區,鼓勵貧困戶對牛羊進行寄養。“家裡的牛羊寄養後,完全不用操心,年底還能拿分紅。”依薩克的母親麥爾亞木·吾加木尼亞孜告訴記者,“以前除了養牛羊,我也沒什麼技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現在我也學會了技術,在鞋廠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鄭根昌說,在解決阿克塔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衆就業問題上,通過公益綠化崗位安排就業一批、設施農業種植就業一批、鄉村車間安置一批、周邊種植大戶長短工解決就業一批、鼓勵自主就業方式就業一批,實現群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真脫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