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年的清明節前後,總是伴随着綿綿春雨,為大地籠罩上一層薄薄的輕紗,也為祭祖添加了些許愁緒。
古代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就如同如今我們看重春節一樣。在古代,清明節到來便代表着家人将會團聚,一起春遊踏青,一起祭祀先祖。
如今過着快節奏生活外出打工的人,印象中那個四季分明,充滿歡聲笑語的家鄉便隻剩下冬天。清明節也變得可有可無,相比起回家祭祀先祖,也許我們更在乎放假踏青。
備受重視的清明節黃庭堅曾寫下“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春季本是春暖花開,百花争豔的季節。
清明節時,行人卻神情莊重,來到先祖墳前,點上香燭,倒一杯白酒,燒上一堆紙錢,在火光的搖曳中,訴說着又一年過去,家中發生的大小事,同時祈求先祖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全家安康。
在古代人們對祭祀先祖非常重視,在漫長的時光中,人們上墳祭祖的行為方式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統一,大家約定俗成。
因此在民間漸漸流傳出“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的俗語。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的含義要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首先要了解什麼是俗語。俗語是人們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行為習慣或者現象的歸納總結,約定俗成,廣泛流傳并且通俗易懂的一句或者幾句話。
單從字面意思上說,這兩句話十分好理解。
“掃墓不過三代”的意思是說掃墓祭祀先祖時往往是在三代以内,比如作為兒子祭祖就會祭祀父親輩與爺爺輩。而更高輩分的先祖便由輩分更高還活着的親人來祭祀。
“上墳不過未時”的意思是上墳最好在未時之前。那麼為什麼人們會總結出“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這樣的俗語呢?其中又有着怎樣的道理?
“掃墓不過三代”的原因其實在人們看來,祖先不等于菩薩,他沒有神通廣大的能力,無法保佑到自己所有的子孫後代。這句話現在聽起來有些荒誕,卻也代表着人們對先祖的理解與尊重。
同時古代的人平均年齡并不長。因此作為後輩,往往隻見過爺爺輩的人,而輩分更高的人便很少聽聞,更不會有印象。因此後輩人對曾經見過或者共同生活過的先輩,往往在祭祀時會更情深。
如今的我們也一樣。我們祭祀祖先時,往往在内心會更重視輩分離得更近的祖先,而輩分較高的先祖更像例行公事一般。
而這也無可厚非,對于不曾見聞過的先輩,又如何在内心中虔誠的祭拜呢?
因此年代久遠的先輩的墳便在一代代人的祭祀中,漸漸地被遺忘在山林田地間。在如今的鄉間我們能看到的也隻是零零散散的新墳還存在着,而年代久遠的墳地早已重歸大地,甚至連存在過的證據也消失了。因此便有了“掃墓不過三代”的說法。
當然,也有人認為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于祭拜祖先不重視,以至于慢慢将祖先墳墓的位置都忘記了,而之所以有“掃墓不過三代”這句話,則為了告誡後代不能忘記先祖。
但是不管是哪種原因,現如今的我們一定要明白:祭祀先祖是為了緬懷先人,盡孝道,同時也是對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承。
“上墳不過未時”的原因後一句“上墳不過未時”則牽扯到古代的計時常識。古代中國用十二地支來計時,根據晝夜交替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别是對應十二地支,而古代的一個時辰便是如今的兩個小時。
“上墳不過未時”中的“未時”換算到現在便是中午一點至三點之間。那麼為什麼會有上墳不超過未時的說法呢?這就與中國的陰陽學說有關系了。
古代的中國有屬于自己的一套哲學,而富有智慧的古人便将其歸納為兩個字——陰陽。他們認為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有其對立面,而它們之間的關系既相互排斥,也相互補充。例如中醫裡講究滋陰補陽,活人與死人之間被稱為陰陽相隔等等。同時他們也認為陰與陽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白天與黑夜作為一明一暗,便被人們賦予為白天為陽,黑夜為陰。因此十二個時辰中,也有了對立面。
陰陽學說其中包含了古人的大智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非常多的東西都有相對應的事物,例如水與火、白與黑、天與地等等,而古人僅用陰陽二字便能概括完這些東西之間的關系,可見智慧之高。
話說回來,白天黑夜相互交替,在陰陽學說中,它們相互轉換,同時也存在着兩個極點。一個是由陽轉陰的中午十二點以及由陰轉陽的晚上十二點。
古人認為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是中午十二點,過了十二點,陽氣便開始減弱。而活人與死人同樣被人們用陰陽概括,活人為陽,死人為陰。
祭拜祖先時,是人們離死人最近的時候,而此時活人很容易受到陰氣影響。所以就要選擇在陽氣上升之時祭拜祖先,才能避免被陰氣所傷。
風水學中也有相同的講究。墓地在修繕時,通常都會選擇陽氣最重的時候,也就是中午十二點前後。
從另一點來講,古人和現代人有所不同,他們到了夜晚不能外出散步逛街。
在古代也隻有首都長安或者開封這樣的大城市,到了夜晚才會燈火通明。而除此以外的農村地區,到了晚上基本漆黑一片。
古人比較迷信,認為世上不僅有神仙妖怪,也有孤魂野鬼。中午以後,陽氣減弱,陰氣滋生,孤魂野鬼便會出來活動。到了夜晚整個大地便是孤魂野鬼的世界,而活人就應該回到家中。
同時古人在碰到一些自己無法理解的情況時,往往會将它與鬼怪聯系到一起,因此人們會對夜晚懷有敬畏之心。
祭祀祖先如果在下午,陰氣便開始滋生。這對活人來說是不利的,因此古人不願意在未時後上墳,也就産生了“上墳不過未時”的習俗。
現如今随着社會的飛速發展,很多人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在外打拼,一年到頭幾乎都在為生計而忙碌,因此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弱化。
而有關節日的一些習俗也在消失。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傳承五千年而生生不息,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将它們正确地傳承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