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年的春聯

關于年的春聯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1 21:08:00

春節将至,說起過年期間的民俗文化,春聯是必不可少提及的。每逢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貼上紅紙黑字的對聯,處處洋溢着喜慶的氣息,一副小小的春聯,起到的不僅是裝飾美化的作用,也是春節時期的标志性物品。在各大城鎮市場裡,有售賣現代印刷出的成品春聯,也有人不辭辛苦排隊等着書法大師們的手寫春聯,濃濃的年味全都附着在一對對聯裡。春聯上的文字對仗精巧,簡潔有趣,描繪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辭舊迎新、祈求未來一年的生活事業。

春聯顧名思義,春節期間貼的對聯。而對聯這一形式的傳統文化,起源于“桃符”。周代出現最早的“桃符”——懸挂在門側的長方形桃木闆。桃木在中國古代就有赈災辟邪之說,一直以來被稱為“神木”。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當時的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木闆上書寫降鬼大神“神荼”“郁壘”,“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關于年的春聯(春聯文化千門萬戶曈曈日)1

唐代時期,桃符上的人物換了角色,神荼郁壘兩位捉鬼大仙告别了演出舞台,秦叔寶和尉遲恭成為了新一代桃符保護神。兩個“新生代”門神的上任來自一個民間傳說。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身患惡疾,半夜時輾轉難眠,看到門外鬼魅叢生,哀嚎遍布,于是吓得徹夜不得安甯,病情急轉直下。

于是,李世民派兩位功勳卓著的開國将軍守在門側,用将軍身上的陽剛殺伐之氣震懾群鬼惡靈,從此再無邪鬼叨擾。後來,李世民讓人把兩位将軍的畫像貼上門上,以求日夜平安。于是,在桃符上張貼秦叔寶尉遲恭的畫像流傳于民間,逐漸成為風俗習慣,延續千年至今。

關于年的春聯(春聯文化千門萬戶曈曈日)2

而到了宋代,“桃符”一詞演化為“春聯”“春貼紙”。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元日》中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當時的北宋仍然保留着“桃符”這一叫法。但是此時的“桃符”已經由刻在桃木上轉變為寫在紙張上,宋代的是春聯文化發展“承上啟下”的階段,春節貼春聯正式在宋代民間開始興起,之後才有了明代的盛行。而到了清代,春聯文化已成為習俗,并且在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充足開拓發展。直到現代社會,春聯俨然成為了春節期間标志性的文化習俗。

根據世界紀錄協會的最新收錄,最早的春聯更新為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遺書其中的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了十二幅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幅,“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撰聯人為唐代劉丘子,據考證此聯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較之前認為最早的對聯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早了240年。

春聯短短兩行字,一個橫批,言簡意赅,卻反映了人心的真善,它傳承了幾千年的悠久曆史,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珍貴部分,是中華民族延續千年來的縮影。

關于年的春聯(春聯文化千門萬戶曈曈日)3

“春聯”一詞的正式出現是在明代。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極度熱愛寫對聯,并在行政上開始正式推廣。他頒布法令,規定在除夕前必須寫一副對聯張貼在家門上。以至于朱元璋微服私訪,着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賞析對聯。明代是春聯文化發展的高峰,不僅民間,文人雅士也把題聯作對作為一大樂事,而寫春聯更是風極一時。

春聯是迎新辭舊春節時期的“點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和祝福,所以在各行各業裡,春聯内的文字也千差萬别,從而對應各種類型的祈福,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形态萬千的春聯。有的貼在商戶企業上的注重商業性的“占天時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寶。”“友以義先情可久,财從德取利方長”。也有體現農家祈福的“春好禾苗壯,人新稻谷豐。”“國策生輝,農家年年樂好景。春風化雨,楊柳歲歲吐新枝”适合學校教育單位張貼的:“一園春蕾逢喜雨百花吐豔,千頃幼苗沐甘霖萬木争榮”“自強不息懷壯志以長行,厚德載物攜夢想而撫淩”。

關于年的春聯(春聯文化千門萬戶曈曈日)4

除了上述這些,還有很多行業不勝枚舉。這些對聯無不體現着對生活工作的熱愛和敬業精神,對個人、事業以及社會未來的美好讴歌,體現廣大人民群衆勤勞樂觀的正能量。無論是個人家裡還是企業單位,都會張貼能體現對“美好”審美追求的對聯,無論是表達對祖國蒸蒸日上的讴歌還是對前路未來期望,都透着人們對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由衷贊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