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國學經典在曆史長河中逐步形成,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代表人物,比如說莊子、荀子與管子等,他們在不同領域有獨特的觀點與理念,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去研究與學習。
1、莊子的自由之道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子最早提出内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
莊子的學問淵博,遊曆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進行過分析批判。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
老子學說中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政治目的。莊子雖然也有自己的社會觀、人生觀,但主要是以抽象思辨的本體論,而非具體某種政治主張,來實現他對宇宙萬物的根據和原則的探求的。
莊子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貢獻,也正是在于他對于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的獨到關注。莊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莊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一種灑脫。
2、荀子的創新之道
荀子又稱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早年遊學于齊、秦、趙、楚等國。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并有所發展,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故在儒學中自成一派。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他又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觀點。
在人性問題,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荀子認為由人來主宰自然,同時也應順應自然規律;在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
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學以緻用,學習态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他也提出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後來蒙恬、李斯、韓非等皆為荀子弟子。
3、管子的理政之道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史稱管子,被稱為春秋第一相,執政四十年,分設各級官吏,賞勤罰惰,征賦稅,對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管仲認為,作為一個國君要重視人才,要有識别人才的眼力;任用賢者要能夠信任人,并且要用到底;對待賢才要公平,要有一個公正公開的價值評判尺度。
同時,管仲還提出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用現代哲學的話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
此外,管仲還是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驅。他從治民的立場出發,既強調法制的重要,主張嚴刑罰、信慶賞,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僅用刑罰不足以服其心,必須輔以德教,教訓成俗,而刑罰省。
總之,這些古代的大家聖人提出的自由養生、學習與創新、治國理政等經典理念,2000多年傳承至今,依然是國學的經典著作,值得現代人去學習研究。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