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謙謙君子張偉生

謙謙君子張偉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8 00:18:10

——著名書法家、上海市書協副主席張偉生入駐江東書院總部

近日,著名書法家、上海市書協副主席張偉生先生應上海江東書院之邀,入駐江東書院高橋本部并開設大師工作室,拟日後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筆會等多種形式,弘揚傳統書學,一同“陽光燦爛續傳統,朝氣蓬勃做國學”。

謙謙君子張偉生(謙謙君子張偉生)1

張偉生先生

張偉生先生,1954年生,祖籍蘇州。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新聞出版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審、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委員、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書畫院上海書法院院長。

書法作品曾多次入選上海和全國性書法展覽。曾在上海、北京、蘇州、澳門等地舉辦書法展,并多次赴日本進行書法學術交流。1993年榮獲上海“謝稚柳書法藝術獎”提名。出版有《張偉生書法作品集》。曾撰寫出版了《臨帖指南》、《顔真卿多寶塔碑臨習》、《宋元書法》、《筆有千鈞任翕張》、《書法名家經典十講》、《書法名作欣賞·對聯100幅欣賞》、《張偉生書老子道德經》、《張偉生書大悲咒》等;執筆合著《上海百年文化史》書法卷,合譯有《中國書法》等專著。

熟悉張先生的朋友,都知道張先生是謙謙君子,從容淡雅、溫潤随和,讓人如沐春風。管繼平先生就曾經說,在日常好友相聚時,“在閑聊中偉生兄通常隻是微笑傾聽,他似乎不愛發豪言壯語,不論是餐前還是酒後;偶爾也會娓娓而談,但從不獨占話頭。”

張先生自幼生長于書香之家,家風延續,造就了張先生的君子之風。在一脈書香中,張先生早早地迷戀上了筆墨紙硯,有帖即臨,有紙則書,“那時也不知道好壞,就隻管寫嘛。”回憶起當年的懵懂,張先生笑言。

按照佛教裡的觀念,發一念則天地可知。也許正是由于張先生有這一癡情筆墨的赤字之心,冥冥中就有了一線因緣,讓他逐漸走上了書法的正道。

謙謙君子張偉生(謙謙君子張偉生)2

張偉生先生作品

因為張先生喜歡寫字,于是他的身邊就開始有了同道中人;也正是在同道中人的引薦之下,張先生認識了第一位老師,書法大家任政先生。

張先生回憶說,認識任先生的時候,還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由于當時時代氛圍的原因,向任先生學習書法,隻能偷偷地學,任先生也是偷偷地教。

那時,張先生每個星期去一次任先生家,每次帶着習作,請先生批改指導,張先生的隸書就是在這一時期打下了基礎,也漸次學習到了用筆的關鍵。初識書法趣味,張先生習練書法也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有時候不知不覺就會寫到晚上兩三點鐘。”張先生說。

謙謙君子張偉生(謙謙君子張偉生)3

吳偉生作品

就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張先生的第二次因緣也在醞釀。

1971年,張先生自虹口區新力中學畢業後,就進入鐵路系統工作,在1975年前後轉入上海鐵路局宣傳部門,那時張先生不僅字寫得好,文章也開始得到領導賞識,逐漸成為鐵路系統着力培養的年輕幹部。

1976年,張先生以幹部身份進入“五七幹校”,到奉賢農場勞動,“當時要在農場勞動兩個月,我就帶着筆墨紙硯去了,一有空閑時間就寫字。”張先生說,當大家都知道我喜歡寫字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個人。

當時一起參加勞動的,有一位上海公用事業局下屬自來水公司的工會主席,他看到張先生喜歡寫字,就說:“我們這裡也有一個愛寫字,還刻圖章的,侬認識嗎?”就因為這一句話,兩個月的勞動結束後,張先生前往楊浦,認識了一代藝術大師韓天衡先生,從此,張先生的人生也開啟了一個新的境界。

謙謙君子張偉生(謙謙君子張偉生)4

張偉生先生

韓天衡先生的藝術理念、人生态度,對我影響很大。”張先生如是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韓天衡先生蝸居于上海,一家三代,五口之家,緊巴巴擠在十平米的鬥室之中。“韓先生家裡,那時有一張床,一個五鬥櫥,一台縫紉機,一個書桌、一個竹頭書架,一個飯桌,幾把椅子,就這些東西。”張先生回憶說,“我們去聊天,隻能在外面,家裡也沒坐的地方,天氣熱得時候,我們就去外面乘涼。”有時候,去的人多了,韓先生的家人隻能到樓下廚房躲避,給客人們留出空間。

但是就在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韓天衡先生仍然矢志不渝地從事藝術工作,“那時韓先生看的書、資料,都要做筆記。”張先生說,有一個階段韓天衡先生在準備編撰《曆代印學論文選》的資料,就住在杭州。因此,張先生每逢周日休息,就在周六下班後乘火車去杭州陪同韓先生,一同進入庫房查找、幫助韓先生抄寫。

後來,韓天衡先生在再版的《中國印學年表》的序言裡,也回憶了這一階段的艱苦:“當時正值盛夏,庫房悶且熱,加之蚊蟲施虐,清晨入庫拎一暖瓶水,捎一盤蚊香,加兩隻大饅頭充做中餐……”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聖名言正是今人的寫照。韓天衡先生精湛的技藝、嚴謹的學風,深深地印記在張先生的心中,也令張先生堅定了從事藝術的決心。

1988年,張先生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鐵路系列發展的機會,放棄了當時鐵路系統的高薪,轉入相對清貧的上海書畫出版社任職,擔任《書與畫》雜志的編輯,主要負責書法版塊。

在張先生鑽研書法技藝以及在編輯《書與畫》雜志過程中,張先生有幸拜識了諸多老一輩的書畫大家,比如陸維钊先生、宋季丁先生、丁吉甫先生、陸俨少先生、趙冷月先生等等,這些老前輩的為人為藝,都給張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謙謙君子張偉生(謙謙君子張偉生)5

張偉生先生和謝稚柳先生在一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張先生曾經為謝稚柳先生編輯出版《謝稚柳法書集》,這也是謝先生一生唯一出版的書法集,在編輯組稿過程中,張先生得到了謝先生的悉心指導。

遺憾的是,謝先生沒能等到這本書正式出版就過世了。謝先生的家人和張先生都深知,這本書是是謝先生一生心血的結晶,謝先生的家人最後把這本《法書集》的樣稿,放在他的遺體旁,一起焚化……

當此書正式出版後,張先生每每再次翻閱此書,就會回想起與謝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謝先生身上體現出來的品格、識見、學養等等,都成了張先生終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正是在向書畫前輩學習請益的過程中,張先生眼界逐漸開拓,積累逐漸豐厚,其書法技藝更是與日俱進,在滬上乃至全國書法領域聲名漸播。

如今,張先生的書法藝術已經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在這裡,略選幾則著名書法評論家的點評:

管繼平先生說:

張偉生在這一輩書家中也是一位佼佼者了。他的字,氣格清新,章法雅逸,楷書從晉唐入手,筆緻緊密,氣韻生動;隸書主學石門頌,線條生拙,樸茂蒼霭。當然,最為強項的,還是他的行草書,其行草雖脫胎于二王,但于明清的一些文人尺牍中,也汲取相當的養分,從而形成他恬淡靜穆、溫文爾雅一路的個人面目。……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是看不到那種奪人眼球的筆墨和誇張變形的線條,因為他講究的藝術是作者心靈本色的自然流露,是心手合契的産物,是作者文化修養和才藝審美的綜合體現。

謙謙君子張偉生(謙謙君子張偉生)6

張偉生先生作品

徐明松先生說:

偉生兄的書風,究其源頭還是出自“二王”一脈的書法,它清淡靜穆,不激不曆,優雅灑脫,怡然自得,谙合儒、道、釋之學,自然也與他淡泊、甯靜的人格特制和生命狀态所契合,這也是他崇尚晉人風度、明人胸次的心靈寫照和處事态度。

胡建君先生說:

在上海書畫圈中,張偉生先生是最符合“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評價的。他總是不溫不火,平和謙遜……他平素關懷朋輩學子,提攜他人不遺餘力,廣受大家愛戴。他又喜歡收藏文房小物,點綴在書房的各個角落,和諧和悅目,連給客人準備的糖果點心都美好精緻得像藏品。程十發先生曾贈書“收拾吟箋停酒椀,閑敲棋子落燈花”,相當符合偉生先生的日常情态與情懷。

“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朋輩之間的點評,紛紛将張先生的書藝與為人聯系在一起,這既是衆人的一緻印象,也是張先生自己秉持的理念,張先生說:

書法藝術創作是一個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筆墨,固然是重要,但蘊含于筆墨之中的是豐富多彩的人文情愫,它包括藝術家的靈性、識見、學養、品格、理念、情趣等等。

所以張先生把書法藝術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是基礎學習訓練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書寫着主要是學古、拟古、掌握傳統筆墨技法;

第二是自我風格創作的層面,處于此層面的書法家,則在谙熟和積累傳統技法精髓的同時,把重點轉移到了自身素養的培養和充實上了。

如果說牽着還隻是囿于字内功夫的話,那麼後者則是緻力于字外功夫,它要靠藝術家的觀念、情性、胸次和功力去化古為今,化人為己。這是一個何等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或許将是伴随着一輩子的苦行修煉,或是人生俱老仍未臻佳境。"

應該說,張先生書藝與書學相得益彰,在書法藝術日臻佳境之際,書學著作也是時有精品。從早年的《中國書法》,到《臨帖指南》、《顔真卿多寶塔碑臨習》、《宋元書法》、《筆有千鈞任翕張》、《怎樣寫扇面》……各種著作,都給為書法愛好者進入書法堂奧提供了方便法門。

時至今日,張先生怡和堂下日漸吸引了衆多門人弟子,遍覽衆人,均矢志書藝,以光大門楣為已任。

想未來書壇,當長存怡和之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