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咱們寫了關于座位的禮儀,有很多朋友提出了質疑,小編欣然接受,随着春節臨近,各家各戶也開始準備年夜飯了,今天的文章咱們就【北京飯桌上的禮節】聊聊關于美食和禮數的關系。
喜歡的朋友請看完,不喜歡的也别劃走,看了還能漲知識。
過年的時候,咱們少不了去串門、聚會,約着親戚朋友下館子吃飯。
不管吃什麼,西餐有一套禮儀規定,需要注意遵守,中餐更是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地方,每個細節都得講究禮儀、規矩。
尤其土著是最講究禮儀的,打小兒起,長輩就無時無刻的教給我們各種禮貌規矩,餐桌上的禮儀自然最為重要。
與時俱進的現今,我們不僅時時守着老禮兒,還多出了幾條飯桌上的新規矩,咱們一起來聊聊。
持續遵守的“老禮兒”
先給您介紹一下老北京餐桌上的那些禮節。(也不全對,小時候長輩這麼教育小編的)
對北京人來說,剛一上桌,分座次、排順序的時候,就要講禮。
老舍先生在《正紅旗下》這本自傳體小說裡,寫當時旗人家裡的媳婦,别看不認字,但必須得能記下家譜裡每個人的生辰、地位等信息,為的就是開宴席時候能安排好座位。
現在人估計沒那麼計較了,但排座次仍然是個講究的事情。
過年的時候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飯,年齡和輩分最大的長者要坐主位,然後再挨着長輩分老大、老二、老三依次落座。
如果就一桌,那麼其他人基本是夫妻坐在一起。但如果一桌坐不下,分成兩桌或更多,有時候也會按性别分坐。如果還要招待客人,客人可以坐在主人左右兩邊,另外還有主人專門請的陪席。
請客吃飯對座位的安排講究更多。(具體可點擊看上文酒席上的座位禮儀,您可别坐錯了)
簡單再多說一句,請客吃飯首先要确定主位。主位通常坐北朝南,不管方桌還是圓桌,正位都在正中。但是很多場合,桌子并不好分辨是朝北還是朝東的時候,就以門為标志,正對着門的就是主位,背對着門的一般是結賬位。
主位确定後,再按“尚右”即“右為上”的禮節,依次安排座位。
小知識:“尚右”的老規矩從商周時代就有了,即以右邊的位置為尊,室内以西為右,宴請尊貴的客人,要坐西面東。
到了開餐,使筷子、夾菜也是有規矩的。
按照老禮兒來說,一桌菜上齊了,老一輩如果還沒下筷子,那麼小輩們是絕對不能先動筷子的。
就算老人說了“你們先吃”,一桌人吃起飯來,這筷子怎麼用,還是個規矩。
比如說,放筷子的時候要平放,不能豎着插進飯裡,也不能筷子尖兒沖人。
過去北京有一種祭祀去世親人的習俗,叫“倒頭飯”,就是把筷子插在盛滿米飯的碗裡。所以,您懂的。
還有就是“聲音”,手裡拿着筷子敲碗敲碟,是絕對不允許的。您敲得叮叮咚咚,看起來好玩,可在老北京的規矩裡,這就等同于是在敲碗要飯。
拿筷子夾菜,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想吃什麼,就看準了一道菜夾,别夾上來了又放回去,也别各道菜上都擱一下,這樣不禮貌。一旦下了筷子,夾起了菜,就把這筷子食物都夾走,猶猶豫豫的,讓人看着心裡不舒服,也會多想。
還有就是,【攪合】把盤子裡的菜翻來翻去,這樣特别的……(此處省略78個字)
再有就是,【舍近求遠】菜到了自己面前,就夾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别隔着夾菜。
最後就是,别舔盤子、扒菜,家裡無論貧富,一定不能舔盤子,一是不雅觀像要飯的,二是隻有貓狗才舔盤子~
“茶七飯八酒十分”,這句話您聽過麼?
斟茶要斟七分滿,端茶飲用的時候,不會茶水外溢,而茶水的清香也不會散得太快。
盛飯要盛八分滿,食用起來既方便,又美觀,夾菜也有地方放,盛得太少的話,會顯得主人小氣。
倒酒要倒十分滿,這是因為“酒滿人實”之說。酒是待客的佳釀,倒滿了才能表達對客人的誠意,而且顯得飲酒時豪爽、大氣。
同時,餐桌上的動作也是很講究的,不能把一隻手放桌下,也不能把手肘架在餐桌上,更不能單手扶碗吃飯,因為我們講究有什麼話都放到明面上,忌諱在桌子底下玩陰的,搞小動作。
吃相上也少不了規矩,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吧(bia)唧嘴,不能大聲喧嘩嬉戲打鬧,不能嘬筷子,吃面條、喝粥、喝湯也不能發出呼噜呼噜的聲音。北京人有句話叫“茶餘飯後”,就是隻有要喝茶還有吃飯之後才能閑聊。
飯桌上的話語,也是有講究的,我們叫做【話茬兒】
飯桌上不能說“完”“蛋”,肉丸子要說“獅子頭”,炒雞蛋要說“攤黃菜”,雞蛋湯說成“甩果湯”…因為丸和完同音,意思不好,蛋又是罵人的話:滾蛋、混蛋、萬八蛋…(不絕對)
碗裡的飯沒了,再盛決不能說“要飯”,要說“再添點兒”“再加點兒”“再來點兒”“回個碗”…吃完了也不能說“吃完了”“吃沒了”,要說“我吃好了”!等等……
與時俱進新時代的新規矩,又有什麼呢?
到了現在,吃飯的時候,又有了幾條新講究。
比如,坐在過去沒有的轉盤餐桌上,就得注意相應的講究。
轉盤圓桌上,要注意,不要把轉盤轉得飛快,更要留意别人夾菜的時候,不要去轉動轉盤,有個笑話不是說麼,在職場上,如果你要想離職,就在團餐的時候領導夾菜,你轉桌即可。
然後,在盤中翻翻揀揀更是無禮,把筷子伸到别人眼前夾菜,或在别人夾菜的時候也去夾,都顯得急吼吼的不雅觀(我說的文明了一些)
此外,還多了一條“公筷”的規矩,如果擺放了公筷或公勺,一定要用公筷公勺來取菜。
當代的餐桌禮儀之中,關注健康的問題,也多讓人有所考慮。
比如說,“光盤行動”、“公筷取餐”、“勸酒令”、“禁煙令”等。
過去咱們聚餐,都覺得高聲談笑是盡興的标志。可時代進步了,人們聚餐的地點從自己家裡挪到了餐廳,那麼吃飯的時候也要為餐廳裡其他人考慮。
而且,餐廳裡也不應該吸煙。北京在幾年前就出台了控煙條例,就是為了避免公共場合的二手煙波及無辜。尤其是心肺發育尚比較脆弱的兒童,吸二手煙更有可能導緻身體不适。
當然,現在最與時俱進的新規矩,莫過于“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機”。
近幾年随着互聯網的業态發展,聚餐時,經常是幾個人落座、點菜,然後就開始玩手機拍照,菜上來了也是手機先吃,等手機拍夠了,菜都涼了。
可過年聚餐,講究的是阖家團圓,一家人坐下來聊聊天,聯絡親情和友情。所有人對着手機擺弄不停,顯然有悖初衷。
所以,不少人也提倡,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别一直抓着手機不放,這也是有道理的。
其實說白了,最重要的一條規矩就是:尊重
餐桌上的講究,那真是說不盡,道不完,寫上三天三夜也寫不完。
咱們說尊重,比如飯桌上,茶壺的壺嘴不能沖着客人,意思是趕客。敬酒碰杯的時候,酒杯的杯沿要比長輩的酒杯低,這也是體現尊敬老人。
說來說去,規矩都是那些規矩,禮儀裡面透着是“尊重”二字。
孔子都說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家人吃飯,不能隻顧着自己。為了自己吃得高興,就打擾了别人的用餐體驗,讓别人心裡邊不痛快。
一頓飯裡的各種講究,大多都是如此。核心的要求不是讓您在餐桌上、在日常裡被規矩絆住了手腳,而是勸您多為别人考慮。
人們互相照顧,互相謙讓,餐桌上也就能氣氛熱烈,賓主盡歡。
這也是咱骨子裡的中華文明,也是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獻力的表現。
快過年了,還有什麼比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更好的呢?您說是不?
年底了,朋友們,多保重身體,快去準備年夜飯吧,如果不知道吃什麼了,可以關注【老邢家吃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