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開頭,我先來講一個感人的電影故事《美麗人生》:
二戰時期,猶太人圭多和五歲的兒子被抓進了納粹集中營。為了保護兒子幼小的心靈不被戰争蒙上陰影,樂觀的圭多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将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生活,闡釋成了一個遊戲。
喬舒亞在父親興奮的表情中,相信了這殘酷的迫害僅僅是個遊戲而已,他興緻勃勃地配合爸爸完成各種恐怖的“遊戲”。

《美麗人生》劇照
圭多還用遊戲的方式教會兒子如何躲避集中營裡的傷害。
勝利前夕,納粹準備逃走之際,圭多卻被抓了,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鐘,仍然用滑稽的表演為兒子維持着“遊戲”的謊言。

第二天天亮,納粹撤走了,喬舒亞真的見到了媽媽,赢得了遊戲的勝利,坐着大坦克回家了。
圭多之所以能夠在殘酷的現實中具有頑強的韌性,是因為他有着超強大的樂觀心态。
樂觀和具有韌性的人,無論在多麼險惡的環境下,都能戰勝悲觀和恐懼,體驗到生命的美好。
最近,我又讀到了一本好書,幹貨滿滿,很樂意分享給同樣愛讀書的你,咱們一起曆練成長。
這本書叫《心理韌性:如何培養内心強大的孩子》,作者安妮是美國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的學生,自2012年以來,她就在中國從事大規模的積極心理學培訓,引進和推廣着積極心理學理論。

圖書封面
那麼,什麼是心理韌性呢?它是指一個人應對并戰勝挫折和逆境的心理力量,還叫抗挫力、複原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品質和能力。
心理韌性就是要讓我們變得強悍起來,不再有一顆“玻璃易碎的心”,不再做“空心人”。
心理脆弱的人,會聽不得批評,受不了挫折,扛不住壓力,容易放棄自我,自卑無助,常會出現“學習無動力,生活無興趣,社交無能力,生命無意義”的四無現象。
而心理強大的人,當遭遇挫折和失敗時,有韌性和逆抗力,能夠積極面對,不被壓垮,能去主宰自己的命運。
本書裡面還有一個有趣的ABC理論:
A是指激發性事件,C是指人對事件的反應和結果。
我們通常會覺得,是A直接導緻了C,比如說,你撞到了我,所以我才打了你;你說話太沖,所以我很生氣。
這隻是一種低級的動物性反應模式,常會帶來不好的結果,養成“我之所以這樣糟糕,全是因為别人不好”的思維習慣,不對自己負責,推卸責任。
其實呢,在A和C之間,還有一個B的存在,隻不過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它。B是指一個人對事物的解讀和看法,你可以理性思考,自主選擇如何反應,這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比如,還是上面那個例子,你說話太沖,這是事實,但是我可以選擇用積極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也許他是心情不好,生活不順,并非是針對我,原諒他吧。
這樣就會導緻反應不同:我不跟他計較,甚至還去安慰他。
這個ABC理論就啟發我們,影響你行為和反應的并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你對這個事件的看法。事件相同,看法不同的話,就會導緻截然不同的結果。
所以,我們以後遇到問題,就要學會用樂觀積極的心态,去解讀、去思考,長此以往,你就會擁有一個積極樂觀、健康陽光的人生。

網圖侵删
再比如:
你數學考了一個59分,你就要樂觀地去想:我沒考好,是因為我沒掌握這個知識點,隻要我努力彌補不足之處,下次我就會考好的。
你數學考了滿分,你要積極地去想:看來隻要我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多用功多努力,我就能考好數學的,還有其他學科也是同樣的道理,考得好與不好,都取決于我個人的努力與否,與其他人無關。
用樂觀心态去看待問題,就會建立積極的認知範圍,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感受,從而讓人生變得越來越好。

網圖侵删
最後,再說一下,這個樂觀和阿Q精神是完全不同的,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是一種心理扭曲的、消極逃避的、自欺欺人的行為,而樂觀是由你自主決定選擇的、不逃避不退卻的處世方式。
記住,人人都需要抗脆弱的力量,讓内心強悍起來,這樣,當你單槍匹馬步入社會,無論遇到怎樣的挑戰,你都會朝氣蓬勃,樂觀積極,欣欣向榮,健康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