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就像一台中央處理器,但是,它的工作并不是被動地反映那些從感覺器官中傳入的信息,而是要經過一個過濾、摘要、整合的主動加工過程,忽略次要信息,整合重要信息,然後才能指揮身體各部分器官的協調運動,實現整個身體對環境的适應性反應。而人體的這種在環境中利用自己的感官,通過耳聞、目睹、鼻嗅、體觸,将環境中的信息傳入大腦,大腦再對這些信息進行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的加工,再作出适應性反應的能力,就叫做感覺統合。
人類的遺傳基因當中本身就存在感覺統合的基本能力,但仍需要在幼兒早期與周圍世界的許多事物接觸互動,并讓身體和腦部順應外界物理環境的挑戰,才能逐漸實現感覺統合的高度發展。
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概念很深奧、很複雜,但實際上,大腦神經系統的感覺統合功能跟人體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動作和行為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爬行、站立、行走、奔跑、吃飯、穿衣等生活行為和遊玩活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認知;語言理解表達能力的獲得;繪畫、寫字、讀書、發言等等。當然,又或許對于日常生活中這些再普通不過的動作和行為,大家并沒有太多的意識和感覺。但實際上,即便是走路這樣簡單的動作,也需要大腦進行非常複雜的感覺統合過程。隻不過走路的行為程序已經儲存進了大腦,而啟動這個程序花費的腦力資源比較少,大腦并不怎麼在意而已。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長大後能夠得心應手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技巧,就應該讓孩子在十歲之前的感覺統合高度發展期把這一能力給培養好。
來源:老嶽講感統
老嶽講感統( ysyhy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