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左傳最經典八句話

左傳最經典八句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11:57:11

左傳最經典八句話(什麼是智者知後)1

丈夫強而妻子弱,又或者丈夫弱而妻子強,一方給另一方帶來的往往是身心上的壓抑;丈夫瞧不起妻子的家庭,又或者妻子瞧不起丈夫的家庭,一方給另一方帶來的往往是潛意識的摧殘;不是說不同階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男男女女不能相愛,而是當一個人陷入到“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苦惱時,人生也就陷入了死局。相守很難,相知更難,而最難的是“知先後”,這也是智者、愚者的區别。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知先、知後”的問題。

《左傳》講“并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意思是妾媵并同于王後,庶子相等于嫡子,權臣和卿士互争權力,大城和國都一樣,這都是禍亂的根本。這裡的“并後、匹嫡”就是知先,即:有感即動,不得深思;而“亂之本”就是知後,即:謀定後動,料機于前。筆者認為:《三傳》的義理和《春秋》的故事就是為了讓我們由愚變智,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知先不是搶先,知後卻是先達”的道理。

01

魯桓公之死

魯桓公十八年春,桓公準備外出,便和文姜到齊國去。申繻勸阻說:“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輕慢,這就叫有禮。違反這一點必然壞事。”

桓公和齊襄公在泺地會見,然後就和文姜到了齊國。齊襄公和文姜通奸。桓公責怪文姜,文姜把這件事告訴了齊襄公。

夏四月初十,齊襄公設宴招待桓公。宴後齊襄公派公子彭生幫助桓公登車,桓公死在車中。

魯國人告訴齊襄公說:“我們國君畏懼您的威嚴,不敢苟安,來到貴國重修舊好,禮儀完成後卻沒有回國。我國不知道該歸罪于誰,在諸侯中造成了惡劣影響。請求用彭生來清除這種影響。”齊國人殺死了彭生。

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安葬我國國君桓公。

02

祭仲、周莊王之活

魯桓公十八年秋,齊襄公率領軍隊駐紮在首止,鄭國子亹前去會見,高渠彌作為相禮随從。七月初三,齊國人殺死了子亹而把高渠彌車裂。祭仲到陳國迎接厲公的弟弟子儀而立他為國君。這次會見,祭仲事先預料到情況不妙,所以假稱有病而沒有去。有人說:“祭仲由于有先見之明,所以才免禍。”祭仲說:“确實是。”

周公打算殺死周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報告莊王,就幫着莊王殺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亡到燕國。當初,子儀(即王子克)受到桓王的寵愛,桓王把他囑托給周公。辛伯曾勸谏周公說:“妾媵并同于王後,庶子相等于嫡子,權臣和卿士互争權力,大城和國都一樣,這都是禍亂的根本。”周公不聽,所以招緻殺身之禍。”

03

結束語

《左傳》講“易此,必敗”,意思是違反周禮,必然壞事。魯桓公之所以死,是因為夫人與齊襄公私通,并進讒言,使得齊襄公殺死魯桓公。所以,《三傳》才講:有智慧的人深謀遠慮,講道義的人行事果斷,有仁德的人能守護國家,有了這三種品質,這樣之後才可以外出會盟。可惜,魯桓公是一位愚者,他隻能知道先做什麼,卻不知道将要面對什麼。

《左傳》講“知免,信也”:意思是有先見之明,所以免禍。鄭國子亹和高渠彌,和魯隐公四年中的衛國州籲、石厚一樣是弑君者、亂國者;而祭仲則和石厚的父親石碏一樣是一名智者,也同樣用了借他國之力鏟除本國賊子的手段;最終的結果是子亹、高渠彌、州籲、石厚這些愚者被“大義滅親”。

回到開頭,什麼是“知先、知後”?遇到一事而自然有一反應,行動全憑本能、結果全憑運氣,這就是“知先”;遇到一事而先有一思,行動全憑智慧、結果全憑實力,這就是“知後”;周禮、左傳、二十四史等等,這不過是一本本預言書而已。智者為智,實在是料敵先機而已;愚者為愚,實在是後知後覺而已。筆者認為:如何判定自己是智者知後還是愚者知先呢?答案是在經曆過許多人情世故、建功立業之後,還能否擁有同情心。有則為智,無則為愚,别問為什麼,因為這就是人生的答案。願諸君共勉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