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制圖
溪口沙堤村精品花木展示園
移栽大樹
林間花木帶為山鄉添美景
柴橋花農給羅漢松“打包”運往外地
花農養護大阪松
三十六灣村千畝松林
記者 餘建文 文/攝
春日融融,萬物萌動,也是栽苗植樹的好時節,花農們迎來生産、銷售旺季,一車車苗木、大樹裝車運往各地種植。
甯波是浙江省的花木大市,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花木産業已有了不小的規模,成為很多山區鄉鎮的支柱産業。但最近10年間,花木市場行情大起大落,特别是傳統喬木樹種市場遇冷,身價“一落千丈”,很多花農遭受重創。
眼下,花木産業是否已走出“低谷”,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花木生産如何補“短闆”,蓄積新的競争力?這些都直接關系着衆多山區群衆的“飯碗”。最近,記者走進北侖、奉化兩地的多個花木主産區,與林業專家、花木大戶共同探究甯波花木産業的轉型之路。
“小個”得寵 “大個”遇冷
市場“冷熱不均”
上周,春雨瀝瀝,記者走進北侖區柴橋街道河頭村。道路兩旁的花田裡,工人們身披雨衣,加緊栽種杜娟等花苗,一塊塊花田黃綠交錯,碧水環繞,很是美麗。
柴橋是甯波著名的花木之鄉,主打産品是杜鵑、茶梅、法青一類的小型綠化灌木和觀賞盆景,有大小花木企業200餘家,形成了苗木生産、銷售和社會化服務一條龍産業體系。據柴橋花木農合聯負責人孫安國介紹,這幾年綠化類灌木的行情變動劇烈,各品種差異很大。比如一年生的杜鵑花苗,2019年“低潮”時1元錢能買4株,去年突然“熱”起來,價格猛漲到每株1元,今年開春漲到每株1.3元,兩年多時間價格差了4倍。“按每畝地種5萬株計,産值将近6萬元,非常高了!”孫安國說,相比之下,茶梅苗就冷落了許多,主要當籬笆用的法青也未見大起色。
現在小型觀賞類花木比較受市場歡迎,以四五年為一個周期,市場呈現波狀起伏。在著名的高山花木村溪口三十六灣村,其引以為傲的五針松最近幾年逐漸恢複元氣。村中的農戶家家庭院擺滿了五針松、大阪松等盆景,整個村莊花木種植面積上千畝,經常有市民自己開車到村裡來選購盆景。村“第一書記”竺清松說,五針松在20世紀80年代經曆了大起大落之後,如今已回歸正途,且得到了很多愛花人的賞識,一盆五針松根據樹齡、造型不同,能賣到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村中經營好的花農,年收入有數十萬元。
相比之下,櫻花、紅楓、桂花等大規格喬木依舊沒走出頹勢。上周,記者沿浒溪線奉化段往山裡進,看到不少花木場在裝運花木,運往外地銷售。花農老劉告訴記者,雖然有部分大樹在賣,整體狀況依舊不容樂觀,大型喬木價格滑坡是從2012年前後開始的,比如胸徑15厘米的紅楓,最高時每株能賣7000千元,現在賣1000元都沒人要,“對很多農民來說,以前是‘搖錢樹’,現在卻成了‘廢料’”。
四明山區是我市大規格喬木的主産區,包括奉化的溪口、西塢,餘姚的大岚、四明山及海曙章水、杖錫等地。奉化區花木協會會長王六初說,櫻花、桂樹、紅楓、廣玉蘭等大路貨品種,這幾年市場呈現L型走勢,盡管低位徘徊了數年,但短期内還看不到轉暖的迹象。
精研技術 調整結構
提升花木競争力
“花木價格的大起大落,凸顯出産品供給端的失衡狀态。”奉化區農技服務總站林特專家邬貴陽說,很長一段時間,農戶“跟風”引種,風險意識不夠,造成山區花木種植品種單一化,供過于求,最後導緻價格滑坡。
甯波的大型喬木生産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奉化率先起步,逐步向四周擴散。因為正好趕上城市建設、房地産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山區栽植大型喬木迎來爆發式增長。2000年之後,安徽、山東等地也看中了這個行業的商機,大量從甯波購買櫻花、紅楓等苗木進行種植。“他們是平原密集化栽植,而我們是山區散種,人工、運輸等各種成本要高很多,缺乏競争優勢。”在花木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的邬貴陽說,七八年前,北方的櫻花、紅楓等長大了,開始大批量投放市場,最終導緻各地低價競争,互相傾軋,價格“雪崩”。
“逢滞不丢,逢風不搞”,這
是王六初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花木是個很微妙的東西,沒有統一的産品标準,哪株好哪株不好,“各花入各眼”。而經營得好的花農,都有自己獨到的優勢,比的是技術和營銷能力。
這幾年,栽培技術越來越受到花農的重視,也是産業競争力的一個重要指标。隻要大型喬木種得好,還是有人要,同樣能賺到錢。王六初帶記者走進蕭王廟的綠都花木場,這裡的槭楓是用青楓嫁接的,一株株種得很疏朗,陽光照射足、蟲害少,長得格外漂亮,售價比别處要高1倍左右。“種好一株樹,需要長期的精心打理,修剪、施肥、除蟲等各環節一個不能少。”王六初說,早些年農戶随便在山上種樹,任其野生野長然後賣錢的年代早過去了。這兩三年來,協會不間斷地邀請林業專家、技術能手,向協會的170餘家成員單位傳授花木栽培技術,補齊之前技術方面的短闆。
北侖柴橋的杜鵑花、奉化三十六灣村的五針松,都有上百年的栽培曆史,培養出了一批“護花”高手,也造就了兩地花農在行業裡的優勢地位。三十六灣村裡,“花三代”“花四代”為數衆多,承繼了前輩的手藝,特别是嫁接這一把“刀”,在長三角地區赫赫有名。位于柴橋的北侖億潤花卉有限公司早在幾年前就研究容器苗的培育,其大棚花房裡,杜鵑花苗都是種植在花盆裡的,且品種繁多。公司負責人沃綿康說,容器苗一年四季都可以出苗,移栽成活率較高,很受市場歡迎,價格平均要比同類地栽苗高出三成左右。這既是苗木生産方式的轉變,同時也有利于保護耕地。
培育精品 農旅融合
探索産銷新路徑
花木是“活”的建材,也是“活”的藝術品。在邬貴陽眼裡,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審美需要,花木産業的後續發展,要主動尋找新的市場,“除了迎合市政建設、房地産開發對花木的需求,還要抓住新農村建設、庭院美化契機,培育小型化、精品類花木,走多元化路線”。
浙東山茶花是甯波的一個代表性品種,長得快,但花型不美。幾年前,金華花農從甯波買去茶花苗,通過嫁接技術,變成四季茶花、香味茶花,在華北很受歡迎。“小小一盆能賣幾百元,而我們這裡賣樹苗才幾十元一株。”邬貴陽說,觀賞性花木市場很大,樹形矮化,向盆景化發展,是一個方向。
花木比的是顔值,修剪、造型的好壞,使得身價大相徑庭。在柴橋瑞岩村,路邊種植的茶梅,株株經過精心設計,成為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孫安國介紹,一棵修剪好的,寬1.5米、高3米的茶梅柱子,售價高達1.5萬元,當地嶺下村一名姓林花農栽培的30多年茶梅,冠幅達6米,有人甚至願意出價20萬元購買。“花木種植是重體力勞動,現在雇一名工人,一天工資就要500元。”孫安國說,農合聯積極引導花農培育微型盆栽,培育附加值相對較高的苗木,畝均效益上去了,花農才能實實在在增收。
花木行情的起起落落,與行業的小、散有關,大多數花農無法及時了解市場的變動情況。為了幫助農戶搞好花木經濟,柴橋街道自2017年起,組織成立街道人大助農團,打造“花木驿站”,搭建花木信息采集、行業推廣、信用評價、信貸支持、政務服務等五大花木體系。每個村社設立信息采集站,并依托花木協會、經紀人以及種植大戶,多渠道收集本地種植信息及花木市場信息。通過整合信息資源,每半月發布一次花木供求信息,建立“花木供求群”,幫助花農實現産銷對接,暢通銷售渠道。
農旅融合,衍生花木産業鍊。在海拔700餘米的奉化三十六灣村,村裡盆景園一期工程已經完工。竺清松說,接下來的二期項目裡,要把好的花木放進去,既有從外面采購的,也有各家村民拿來的“寶貝”。“村莊在三隐潭和徐凫岩兩個景區之間,我們要利用好這個優勢,把高山花木村的牌子打得更響,讓更多人到村裡來旅遊,購買花木。”王六初還有個想法,希望能在奉化建一個大型花木超市,占地上千畝。“僅奉化一地,就有很多好的花木場,但缺乏一個好的展示、銷售平台。”王六初說,各家把自己的精品花木拿出來,集中一處,就是一個花木“大觀園”,辦成一個新景區,對花木産業和鄉村旅遊都有極大的促進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