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與湖南的嶽麓書院、河南的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 宋代大儒朱熹為書院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即《白鹿洞書院揭示》,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内容如下: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右接物之要。
提出其中封建思想的糟粕,白鹿洞書院揭示對于今人學習思考、待人接物仍有着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提出為學之序,筆者将其歸總為“學問思辨行”,博學乃前提,審問為基礎,謹思(也有作慎思)是鞏固,明辨系升華,笃行屬實踐。學習的過程,博覽群書,廣泛吸取前人知識經驗,是開闊眼界豐富内心的渠道,而善于詢問、懷疑、批判和思考是區别于普羅大衆的獨特蹊徑,明辨是非是為人處事的遵循,而在此基礎上的笃行是堅持正确和正義的大道。學習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學問思辨行缺一不可。
而笃行則在修身、待人接物與處事中體現。忠實誠信,勤勉認真,克制憤怒,抑制欲望,見善則遷,聞過則改,是保障自身人格的需要,即修身之要;伸張正義,不謀私利,彰顯真理,不辭辛苦,是為人處事的目标方向,即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行之事達不到目的,應反思自身原因,這是待人接物的準則,即接物之要。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追求大學問大事業,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所言為學之序,修身處事接物的要領需牢記于心,實踐于行。筆者達不到古人“聞過則喜”的境界,但反求諸己的精神還是能領會。漫漫人生,錘煉自身,提升境界,是貫穿終身的修行,白鹿洞書院揭示給所有人提供了參照。此生,做一個心明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