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知足常樂随遇而安是誰說的

知足常樂随遇而安是誰說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04:57:5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認識别人是智慧,認識自己是高明。

戰勝别人是有力,戰勝自己是剛強。

知道滿足的人富有,頑強前進的人有志氣。

不喪失根基的人長久,身死而精神不死的人才是長壽。

“自知之明”“知足常樂”兩個成語都來源于這一章。知人易,自知難;勝人易,自勝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既包括認知的過程,又包括認知的結果。“知人”的主體是自己,是主體;“知人”的對象是别人,是客體。所以“知人”就是主體認知客體,自我認知他人。

知足常樂随遇而安是誰說的(知足常樂自知之明)1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要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是不容易的。但“自知”更難,自知是自己認知自己、主體認知主體。蘇東坡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自己認知自己往往帶有自我喜好、情緒乃至價值觀,所以往往容易片面甚至錯誤。其實“知人”和“自知”并不是截然分開的。“知人”的基礎就是“自知”,如果不了解自我,那麼去觀察認知别人往往也是不準确的。《列子》中記載了一個“疑鄰竊斧”的故事,就是如此。

知足常樂随遇而安是誰說的(知足常樂自知之明)2

由于懷疑别人偷了斧子,所以犯了猜疑病,這是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思維定式影響到了對别人的認識,說到底就是不了解自己,不能正确地認識自己。老子認為,你能夠了解認識他人,那你是有智慧的人,可以說具有識人本領的人是一個大智慧者;而能夠認識自己的人比那個能認識他人的人還要更高一層,不僅僅是有智慧,而且是非常高明。所以說,有自知之明的人是難能可貴的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戰勝别人隻能證明有力量,而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人生最難戰勝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生隻有一個敵人,那就是自己

什麼叫戰勝自己?就是與自己這個敵人作鬥争。自己這個敵人是誰?就是自己的私欲,自己的功利心、是非心,自己的思維習慣、思維定式、心态模式,就是一切從自己出發的價值觀。人一旦戰勝了自己,那麼誰也不能将你打倒,人都是被自己打倒的

聖嚴法師說過一句話:“心裡放不下自己,那是沒有智慧;心裡容不下别人,那是沒有慈悲。”我們既要知道别人,更要知道自己;既要戰勝别人,又要戰勝自己;既要寬容自己,更要容下别人。

知足常樂随遇而安是誰說的(知足常樂自知之明)3

我們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就源于老子的“知足者富”。一個人如果知足了,那不僅是快樂,而且是富有。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不知足撐死的。人一旦不滿足,肯定是痛苦的。想一想我們自己,在剛走向工作崗位,剛獨立走進社會時,由于遭到百般挫折,隻好把自己的薪酬标準定得很低,比如說年薪兩萬就足矣,可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标,就想高一些,年薪五萬、六萬,這樣一來,就痛苦了,因為總是倒過來算賬,因為隻能拿到兩萬,那就是還欠三萬、四萬,所以總是在欠債的心态下生活,你說累不累?

富有的标準是什麼?不是金錢和财富。因為金錢和财富的數量是可變的,究竟多少量才算富有?何況金錢、财富和快樂并不是成正比的。什麼才是富有的标準呢?老子說就是知足的心态

知足的心态來源于參透了人生的價值觀,來源于悟道的思維方式。有了這種心态,才能帶來精神上、心靈上的大富有。不要把幸福指數建立在過高、過多的錢财的數量上,隻求正常生活标準,平平淡淡,簡簡單單,腳踏實地,一步步走過生命的曆程。有了這種心态,就會收獲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就會有一種意外的喜悅的心情,這是一種知足之樂,也是一種知足的富有。人生如果能知足,是何等美麗,何等幸福!

“強行者有志。”頑強前進的人是有志氣的。“強行者”,偏向于哪一家?儒家,積極進取的,剛勁堅強的,自強不息的,這是有志向,也是不錯,但是知足了,反而富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怎麼才能長久?第一是不失其所,第二是死而不亡。“不失其所”,就是沒有喪失你的地方、處所。這個“所”字太重要了,它是什麼啊?就是人生的定位。沒有喪失人生的定位,這種人他就會長久。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定位的,你找到了你的定位沒有?如果找到了,然後又不讓它失去,永遠堅守住,那你絕對就能長久。

知足常樂随遇而安是誰說的(知足常樂自知之明)4

“死而不亡者壽。”死但是沒有亡,這才叫真正的長壽。身體死了,精神不亡。有形的一定會死,無形的才能長壽。我們現代人追求的往往是肉身的長壽,一提起某某和尚肉身還在,就肅然起敬。比如說六祖慧能,他的肉身還在,他真的好像還能繼續持續下去。在哪裡?在廣州最北邊的一個城市韶關的南華寺。但是在我看來最長壽的是什麼?不是他的肉身而是他的那種思想,那種精神,那個禅道。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隻有知足,才叫“不失其所”,因為沒有離開人生本來的清靜、知足的本性,這樣才能“死而不亡”。“自知”、“自勝”、“自足”的人是真正精神長存的人,他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會超越死亡而永存。

“死而不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身總是會死的,但人的精神可以不亡,精神永存才是真正的“壽”,真正的永垂不朽。

文章來源:張其成全解《道德經》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