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王之渙翻譯及賞析?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涼州詞王之渙翻譯及賞析?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這首詩的作者,在講《登鹳雀樓》時已介紹過了,而且其中提到了這首《涼州詞》。所以,這篇拙文主要講講這首詩所展現的廣闊意境,以及詩人的複雜情懷。
二.解釋詩中的部分詞語。
1.涼州詞:涼州,是指唐代的涼州,現在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據《樂府詩集·樂苑》記載,唐開元年間,常年駐守西部邊關的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把他搜集到的《涼州曲》獻給酷愛音樂的唐玄宗。玄宗非常高興,就讓教坊(當時官方的音樂機構)翻成中原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所配的歌詞就稱為《涼州詞》。後來,《涼州詞》不僅出現在宮廷,而且流傳至民間,當時也稱為《涼州歌》。唐代許多詩人都曾為《涼州曲》寫過新詞,其中就有王之渙。有人統計過,起名為“涼州詞”或以涼州為背景的唐詩有100多首。王之渙的這首詩又名《出塞》,也題作《聽玉門關吹笛》。
2.仞:古代的長度單位,約七尺或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4.怨楊柳:這裡的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别的風俗。怨,當哀怨講;怨楊柳,應指《折楊柳》這種哀怨的調子。詩的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怨的曲調;要知道,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來的啊!
5.度:越過。聯系詩中的“羌笛”與“春風”,度,解釋為“吹到過”更加合适。
6.玉門關:始建于漢代的一座城池,其遺址在今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城西北90公裡處的戈壁灘中,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隘。學術界普遍認為,唐代的玉門關位于今甘肅省安西縣城東50公裡處的疏勒河岸雙塔堡附近,據說此城已淹沒于深水之中。此外,還有一些說法。
三.賞析這首詩。
有的評論文章說,這首詩描寫了當時中國山川的雄偉氣勢,突出了防守邊疆戰士的境遇。現在,結合我們所知道的背景,透過詩中描寫的意象,來猜測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1.繪制蒼茫而雄偉的景象,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第一句“黃河遠上白雲間”,其用語如畫家潑墨一樣,隻一筆就把邊塞風光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緻。白雲與黃河本來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可在詩人的筆下,它們就高興地拉起手來。你看,洶湧澎湃的黃河此時竟然變成銀色的絲帶,而且不斷地徐徐伸長,一直伸向那無數團銀絲似的白雲。這可不是強加于詩人的,詩中“上”這個動詞,不就明明寫出黃河徐徐流淌的樣子嗎?這種寫法很特殊,就叫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藝術吧!請注意,詩的首句不僅自成一幅壯美蒼茫的景象,同時還為第二句描寫的意象展示了遼闊的背景。
第二句“一片孤城萬仞山”,詩人仍然用他的語言作畫,隻幾筆,就繪出了在白雲之間與黃河岸邊的巍然矗立的一座孤城與氣勢雄偉的萬仞高山。至此,詩人停下畫筆,他欣賞着、思索着……他大概會想到無垠的沙漠,但他終于不再着筆,因為有了“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畫面,就不僅可以使讀者意識到沙漠,也許還會使他們想象到更好更美的景象呢!
2.身臨其境的傾聽,意味深長的告慰。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曆來,對這兩句詩就有不同的解釋:對于“怨楊柳”,有的說就是怨恨楊柳,因為已到春天了,這裡還看不到綠色的楊柳;有的說,是指《折楊柳》的曲調,經羌笛一吹,更加哀怨。對于“春風不度玉門關”,有的說,就是指春天之風,意思是塞外的玉門關春天還沒來,你吹《折楊柳》沒用,因為春風不來,楊柳是不會有的;有的說,“春風”是借指皇上,意思是批評皇上不關心戍邊的戰士。
現在,講講拙見。
首先,“怨楊柳”,應指《折楊柳》那種哀怨的曲調。理由是,古詩文中常以楊柳比喻離别之事。那麼,“怨楊柳”,就可能既與《折楊柳》這一曲調有關,也與離别有關。這就叫雙關。從前面的注解裡,讀者知道,王之渙的這首詩又名《出塞》,也題作《聽玉門關吹笛》。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猜測作者很可能去過玉門關。不然,怎麼會以“聽玉門關吹笛”為題呢?又據考證,《涼州詞》是作于他辭官15年期間,即727年至741年之間。在這期間,王之渙到過很多地方,其中就應有玉門關。如果,詩人沒有親眼看到那裡的景象,也沒有親耳聽到羌笛的聲音,那這首詩便是無病呻吟。而無病呻吟的詩能寫到如此感人的地步,那詩人又該是怎樣的奇才呀!所以,我認為詩中的“怨楊柳”,應該就是曲折地表達詩人聽到《折楊柳》那種哀怨的曲調後,想到了戍邊戰士思念家鄉的凄楚而又無奈的情懷。這是身臨其境的側耳傾聽,而決非設身處地的虛拟之聲。
其次,“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應指大自然之風。但這“春風”也應同比喻離别之情的楊柳聯系起來考慮,是不是暗指千裡之外思念戰士的家鄉的親人呢?所以,詩人的這句詩是有感而發,流露出來的是,與楊柳依依不舍的徐徐而來的春風的聲音,是詩人與戰士複雜而悲壯的心聲的和鳴。
有人說,這首詩也暗寫詩人的反戰情緒,“春風不度玉門關”是指責皇上隻知讓戰士打仗,卻不去關心他們。我覺得這樣分析是不妥的:一是逼着“春風”同皇上挂鈎,這純粹是生拉硬扯;二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共兩首,其中一首中有這樣的句子:“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請想想,用“神武”這樣的詞兒誇獎皇上的詩人,怎麼會指責皇上不關心戍邊的戰士呢?所以,對于下面這樣的評論,我是不能苟同的:
“因為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裡,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把“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兩句詩同詩的前兩句聯系起來考慮,我們會覺得王之渙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極其複雜的。他當然不想打仗,他當然希望化幹戈為玉帛,但是他自知無能為力;而且他也知道,對于戰争,自古以來也無人能夠說清誰對誰錯。那麼,現在他身處藍天白雲之下,在滔滔流淌的黃河岸邊,在遼闊無垠的荒漠之中,聽着戍邊的戰士用羌笛吹奏起《折楊柳》的凄婉曲調,他該說什麼,寫些什麼呢?他不能沉默,但又不知說什麼是好。猶豫再三,他聽罷歌曲,終于對身邊的戰士說道:“請不要再吹《折楊柳》這樣催人淚下的曲子了!我知道你們想家了!《折楊柳》是在呼喚楊柳呀!要知道,楊柳是以春風為伴的,而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的呀!”
所以,我說,這首詩是詩人在萬般無奈的思緒中對戰士的一種告慰!
以上就是我對這首詩的粗淺體會,也許會有荒唐之處,請讀者不吝請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