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是我國著名當代作家,他的經典代表作長篇小說《活着》,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狀況。
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于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梁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
小說中,作者對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獨運。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了解到戰争的殘酷,生活的殘酷,更體會到家的溫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嘗到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趨于平靜的時候,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了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
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他的孫子苦根,也離他而去,死因是撐死的。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貴的身上:生活的疾苦,親人的離去等等。
我們感慨富貴坎坷的一生,也敬佩他尊重生命,向我們诠釋了活着的意義和難得可貴。一個受到生活打擊的人往往不願回首往事,自暴自棄的也大有人在,然而富貴卻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對生活,即使隻有一隻老牛,他依然能夠堅強樂觀的生活。也許正如書中所寫:"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就像《士兵突擊》裡許三多說的那樣:"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每個人都不能左右生命中出現的幸運或意外,就像我們無法預知家珍會得軟骨病,富貴的晚年會一無所有,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生活繼續過下去,我們承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來換得成長的代價。
《活着》本身對于我們來說就像一部生活啟示錄,在瑣碎的生活中,我們可能考試成績不盡人意,屢次求職不得,或者不滿意職場上的所見所聞,但是我們終究不能辜負生命,讓自己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意義,因為隻有活着,才有能力去擁抱每一天的生活。
活着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讓自己過得更好,那樣就有時間和喜歡的人在一起聊天,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人生路很長,能夠活着就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我們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沒有坐享其成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每時每刻都做好失敗的可能,人活着的意義在于有一個自我意識存在在這個世界上,與别人不同。有自己的樣貌,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理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