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陝北方言50個

陝北方言50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8 11:05:23

陝北方言50個(淺析陝北方言地名詞語的區域特征和文化内涵)1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陝北地名詞語反映了陝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理地貌,記錄了古代曆史上的民族遷徙、融合的蹤迹,折射着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業文明,反映了上至統治階級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願望。

關鍵詞:

陝北;陝北方言詞語;地域文化

序言

曆史上,漢語形成了多樣、複雜的方言。陝西北部,即長城以南,黃河以西,子午嶺以東,橋山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延安、榆林兩個地級市,通行着陝北方言。陝北方言詞語是指陝北方言中的詞和熟語的總和,是陝北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學者李光庭說:“言語不同,系乎水土,亦由習俗······”可見一定的語言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地方習俗、傳統觀念等直接相關。陝北方言詞語中有大量的地名詞語,這些詞語往往反映了當地的地理面貌、曆史演變和人們的心理願望。本文主要探讨陝北方言地名詞語所反映的區域地貌特征和所積澱的陝北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陝北方言地名詞語的區域特征

人活在特定空間中,就不能不與反映空間地理位置的地名詞語打交道。陝北方言詞語中,地名的詞語相當活躍,成為當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詞語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專名加通名。通名部分的詞語大多反映了當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征,而專名部分則反映了當地物産特點。

1. 陝北方言詞語反映陝北地理特征

陝北在地理上屬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在地貌上表現為溝壑縱橫,峁梁相接,溝峁交錯的特點。陝北人在給地理實體起名時多以“溝”、“墕”、“岔”、“崖”、“畔”作為通名。反觀之,這些通名記錄反映了陝北溝壑峁梁衆多的區域地理地貌特征。

:山溝,地面低窪地帶。陝北溝壑衆多,以“溝”命名的地名詞語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溝、曹家溝等。

:兩山相連處,俗稱墕。含“墕”的地名主要集中于榆林地區。如子洲有米家墕、佟家墕,府谷有王家墕。

:道路分岔的地方。以此為名的有:綏德的霍家岔、清澗的嶽家岔、子長的青陽岔等。

(陝北方言讀nai):山邊陡峭處。帶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綏德的李家崖等。

:黃土山體的旁邊或附近。住在土山側的地方多以畔命名。如子洲的杜家畔,靖邊的張家畔等。石山或石卯梁旁邊的地方則稱為石畔。神木有雷石畔,子洲有馬家石畔、侯家石畔等。

:頂部渾源、斜坡較陡的黃土丘陵。以“峁”為名的地名象神木的沙峁,子洲的拓家峁等。

:山體中間隆起的地方。以“梁”為名的地名如子洲的溫家梁、榆陽區的李家梁等。

圪崂:山間避風處,以其命名的地方也有不少。子洲有周家圪崂,洛川有王家圪崂、史家圪崂。

圪凸(陝北方言讀du,上聲):山間突出處。采用“圪凸”做地名的如清澗的師家圪凸,吳堡的樊家圪凸等。

崾岘:山上或平川地勢險要地段。崾岘也寫作崾險。如榆林的孫克崾岘、安塞的佛道崾岘等。

:黃土丘陵或山區中的平地。綏德有棗林坪、子洲有苗家坪等。

: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環溝的地方或村莊。綏德有魚家咀、安家咀。清澗有石咀驿鎮。

其實上述地名不為陝北所獨有,全國各地都有分布。不過,由于受到陝北區域地理地貌的影響,這種情況在陝北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在觀看陝北地圖時會強烈感受到這一點。

2.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當地的物産

地名不僅是當地地形、地貌的形象再現,同時通過地名也反映了當地區域物産特點。

榆林因其多種榆樹而得名。類似的還有安塞的榆樹灣、志丹的榆樹窯子、橫山的榆樹峁等。

佳縣(原名葭縣)因縣境内有一條葭蘆川,葭蘆叢生得名(古人把葦芽叫葭,未出穗的叫蘆,長成後的叫葦)。府谷有野蘆溝。

米脂,因境内有米脂水而得名。米脂水,又名流金河,此地水土肥沃,盛産小米,質醇味美。史書上說米脂水“沃壤空粟,米質如脂”,因而在宋代首建米脂寨。

甘泉縣名最早始于唐代,以縣南谷崖有泉水“飛流激下,甘甜美味,隋炀帝遊山時曾汲取”而得名。

陝北各地都有棗樹種植,因此以棗林、棗樹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綏德有棗林坪、綏德的棗樹灣、安塞有棗樹台,志丹有棗林坡。

其他植物在陝北也多有栽種,如柳樹、槐樹,梨樹、桑樹、柏樹、桃樹、海紅等。以此命名的如:安塞有柳林鎮、柳灣,榆林有紅柳溝鎮,定邊有柳樹梁、紅柳溝;安塞有槐樹莊,志丹槐樹台,子洲有槐樹岔;安塞有梨樹溝;府谷有圪針塔;府谷有桑林坪、桑園梁;府谷有柏樹峁;綏德有桃樹峁;府谷有海紅梁等。

在陝北各地反映動物的地名不多。陝北各地有雉雞,這在地名中有反映,如定邊的金雞灣、金雞灘,這裡的金雞疑為雉雞的方言改稱,另外如榆林有野雞河等。

榆林的上鹽灣、下鹽灣,也因其盛産鹽而得名。此外從靖邊:甯條梁鎮、黃蒿界鄉、席麻灣鄉,清澗的石盤鄉等地名都可了解當地的物産特點。

二、陝北方言地名詞語的文化内涵

1.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古代民族接觸

陝北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曆代王朝為了争奪陝北這塊地區,長期頻繁進行拉鋸戰。戰争之後,陝北漢民族人民與匈奴、鮮卑、突厥、黨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人民融合雜居、交流交往,這些為陝北文化注入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陝北曾是少數民族活動的舞台。宜川縣有庫渦川、延安有庫利川、延長有渭牙川,便是匈奴語“庫渦、庫利、渭牙”,加漢語通名“川(chuan,按陝北方言讀上聲)”命名的。

陝北榆林、神木、府谷等地區接近内蒙,地名命名多受蒙語影響。這些地名多分布于靠近内蒙古的村莊。此外,還有蒙語地名加漢語方位詞或通名形成的地名,如神木的大保當(灌木叢草灘)、中雞等,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曆史上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相處,互相學習,相互交流的民族融合局面。

夥盤指清代農民租種蒙旗土地的地方,也作“火盤”,因而也有以此命村名的。榆林有白家夥場、郭家夥場,神木有鐵匠夥盤、楊夥盤,這些地名反映了漢蒙交往的史實。

另外,還有一些受其他少數民族姓氏影響的地名。如與曆史上北魏時期的鮮卑族活動有關的乞佛(洛川縣朱牛鄉有上乞佛村、下乞佛村)等。曆史雖已遠去,但地名這一活化石卻镌刻了民族融合的情景并把它頑強地保留到今天。

2.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陝北古代軍事

在我國曆史上,整個西周階段,陝北地區基本上是被猃狁占據着,秦漢時期陝北屬上郡所轄,而上郡在當時的軍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東漢末年,陝北則為匈奴等族占據,隋唐時代,陝北曾是突厥部族活動的地區。宋金元明時期,陝北是國家的軍事要沖,邊防重鎮,曆代王朝為了這塊地區,曾付出了很大代價。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沿線設置榆林衛,築“邊牆”,設城堡,從含有“鋪,驿”、“牆、城、堡”的陝北方言地名詞語中則可以看出古代在軍事防禦方面的布局。

宋時為防禦突厥、西夏,在沿邊地帶擇沖要處建立一系列城、寨、營、堡組成的防禦體系,含有“牆、城、堡、寨”的地名,可以追溯到宋代。地名中的“牆”即指長城。含有“城”的地名,由于時代的原因,有的城址已廢,但其輪廓仍然清晰,成為陝北的名勝古迹。如統萬城(靖邊),又名“白城子”,曾是東晉時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的都城;楊家城(神木),即古麟州城,為古代邊塞著名的軍事堡壘。陝北地名中有鐵邊城,五谷城(吳旗)、朱官寨(佳縣),新寨(吳起),太和寨(神木),張家寨(子洲),高家堡、欄杆堡(神木),響水堡(宜川)、安邊堡(定邊)、解家堡(神木)、榆河堡、龍州堡、歸德堡、雙山堡(榆林)、波羅堡(橫山)等,這些地名有些是宋代設立的。從這些地名,我們可以看出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布局設置。

3.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反映官民追求

和平安甯的心理和宗教信仰

詞語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詞語的使用和演變可以映射出陝北人民的文化心理。陝北地名詞語突出反映了曆代當地居民祈求安甯的心理,反映了他們的宗教信仰。

陝北地名詞語反映官民渴望“安甯,安定”的願望。陝北方言地名中的含有“安”“甯”“綏”等詞語集中反映了厭惡戰争,祈求安甯的心理。如延安、安塞、保安、安定、安邊、順甯、撫甯、安民(延川)、定邊、靖邊、綏德等。

類似這種借地名詞語表達人們美好願望的,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如陝北地名中的吉利坪、豐富莊等,都是用含有吉祥如意的詞語表達美好心願。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中還滲透有錯綜複雜的宗教信仰,至今遺留下的佛教、道教有關的地名即是有力的證據。如黃龍小寺莊,因宋時佛教寺院聖壽寺而得名;延安市的石佛溝村,因村口石崖有佛窟而得名。此外還有神樹塔、神樹溝(神木)、龍王廟(府谷)、長官廟(吳旗)、老爺廟(定邊)等,這些詞語則與陝北當地的錯綜複雜的民間信仰有很大的關系。

4. 陝北方言詞語反映陝北傳統的

生産生活方式

陝北大部分地區地處山區,其獨特的地理風貌與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蘊藏于古老的陝北方言詞語中。由于自然條件差,又多受幹旱、風沙、鹽堿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人們的房屋多建于山邊或山間避風處,生活異常艱苦,習慣稱勞動為“受苦”,把莊稼人稱做“受苦人”。如綏德的碌碡峁,安塞的鐮刀灣等将古老的傳統農具蘊涵于地名中,反映了生活在陝北黃土地的人以農耕為主要生産方式。像延安的韓家窯子、任家窯子等以“×窯子”命名的地名在陝北很常見,從中可看出某地最初入住的居民的情況,以及人們居住以窯洞為主,居住地比較固定的生活特點。

5. 陝北方言詞語反映陝北人聚族而居

的生活習俗

“×家△”格式的地名詞語在陝北各地普遍存在。如清澗的李家坪,綏德的李家崖,子洲的汪家崖、杜家畔、馬家石畔、苗家坪、周家圪崂,靖邊的張家畔、拓家峁,米脂的井家畔,清澗的郝家畔,府谷的蘇家畔,橫山的王家峁,榆陽區的李家梁,清澗的李家坪,洛川的王家圪崂,等等。

中國人自古就重宗族,重血緣,有親屬或宗族關系的人往往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以宗族的姓氏作專名,加上反映該村落地理特點通名的地名全國各地都有。陝北,地理條件差,自然條件惡劣,加之地廣人稀,社會經濟十分落後,這就需要同宗族的人互相照應,共同應對各種困難。所以,在陝北各地,象李家坪這樣的地名非常多。作為語言,類似的地名強化了陝北人的地緣關系,陝北同族或同村或同地域的人特别抱團,老鄉觀念非常濃厚。當然,随着社會的發展,居民的移遷,聚居在一起的人未必都有宗族或血緣關系了,居住習俗也發生了變化,但地名詞語卻頑強地存在下來,從而把祖先們聚族而居的生活習俗記錄下來,流傳了下來。

三、結語

方言地名詞語作為社會生活以及人文環境物化的代号,具有相對穩定性,通過探索方言地名詞語,從中可以揭示内涵豐富的、獨特的地域文化。

陝北方言地名詞語與陝北地域文化二者關系密切。一方面,陝北方言詞語反映着陝北地域文化,透過它可以了解本地域種種文化現象,包括曆史交往、地理環境、生活生産習俗、宗法觀念、思維方式等。另一方面,陝北文化對陝北方言詞語的形成、運用和發展演變有着深刻的影響。比如陝北的榆林明清之際作為邊塞,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榆林城裡的老年人罵人:看你哪個囚犯腦袋。别的地方的人則很少有這種罵人法。總之,研究陝北方言詞語與陝北地域文化的關系,可以使我們深刻領會語言和文化是如何共生共存的。

作者:李延梅 汪東鋒

來源:《作家》2009年第12期

選稿:甄藝涵

編輯:鄒怡思

校對:吳雪菲

審定:羅舒平

責編:羅舒平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内容請參照原文)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