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尾油》:汪曾祺,這個東西不能給人吃,隻能供佛
翻看史書,突然一個詞跳了出來,這麼熟悉,這麼刺眼,豬肉,據說,明朝因為天子名諱,禁食豬肉,想了想,要是老百姓都不吃豬肉,有那麼多牛羊肉填飽肚子嗎?再翻幾頁,才看清楚,隻有明武宗朱厚照一人禁食豬肉,原來他不僅姓朱,而且屬豬。明朝初期,百廢待興,牛羊馬多為戰略物資,拿來食用實在奢侈,豬的繁殖能力強,畜養成本低,生長周期短,老朱家作為農民企業家,深谙此道,自然大多鼓勵養殖食用。
我們總是以現代觀念來衡量古代,其實,吃肉這件事,千百年來,都是老百姓難以企及的生活,《禮記》裡規定,隻有天子可以無所不食,依次遞降,諸侯可以吃牛,卿相隻能吃羊和豬,大夫隻能吃豬。老百姓,呵呵了,難怪當時老百姓就以“肉食者”來稱呼大官小吏。國外也一樣,肉食量一直被當作幸福生活的指标,英國詩人彭斯有一首詩,現在還在蘇格蘭的一些宴會上當作祝酒詞:有些人有肉啊不能吃,有些人沒肉啊偏想吃,感謝老天爺!我們有肉啊我們又能吃!
許多美食家皆是肉食愛好者。汪曾祺說肉食者不鄙,顯然誤讀了曆史,吃肉才是古代文雅的事情,老人家在内蒙古吃拔絲羊尾,外面一層脆殼,裡面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經化了,他說這東西隻能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蔡瀾和沈宏非是豬油愛好者,蔡瀾說若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美食家,什麼都要品嘗,哪怕是豬油;沈宏非說豬油會帶來一種油然而生的快樂和安慰,“是一種彌漫着市井氣息的、極緻世俗的、溫暖的幸福。”
書中那些與肥肉有關的文字,有老一輩對肥膩油渣的懷念,中年人對肥肉的垂涎欲滴,青年人對減肥瘦身的壓抑,讓我覺得盡管日子裡更多是粗茶淡飯,可每一塊肥肉都值得眷戀。手握此書,猶如拎着一塊厚實的五花,切開它的剖面,一個個關于肥肉的文字跳出來了,它不僅關乎胃口,更埋藏着回憶與人情。
每個時代,人們的飲食習慣都有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吃肉,對于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有着太多的美好回憶,就因為當年缺少,聞到這個味道,就是一種幸福,還記得當年,寒風呼嘯,大雪紛飛,小姨手捧着一包熱騰騰的羊肉,給我們幾個孩子送來,真香啊,那個年代,羊肉是沒有豬肉貴的,牛肉,魚蝦,都抵不過肥嘟嘟的豬肉,那份久違的肥膩,給了饑腸辘辘的我們多少安慰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