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的浮标5塊錢到100塊錢的都有,它們價格相差雖大,但标型都沒問題,都有各種不同的作用,可以突出不同的動作,設計得很用心很到位。
不像30年前,下狠心花5塊錢買了一支浮标,到水庫一用,頭重腳輕,無論怎樣加減鉛皮,浮标都載歪在水面。
現在的浮标重心配置得很合理,也不存在标尾浮力忽大忽小的問題,都很均勻精确。
可以說,名牌浮标和雜牌浮标間的差别越來越小,也就是說,現在市面上很難買到質量叫人難以接受的浮标了。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人依然會苛刻地糾結于靈與不靈的關系。對于浮标本身的精度,我不想做評價,但是對于一些人認定某種浮标就是靈的觀點,我卻想說道說道。
我們在使用浮标時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标尾的浮力越大,浮标的動作就越遲滞。
這種現象在幾十年前的老式浮标身上體現得很明顯,現在的年輕釣友可能難以體會,因為現在的浮标标尾的浮力不會差那麼多,但是這種現象在理論上還是依然存在的。
這種差異是精度上的差異,不能成為判斷某一款浮标是否靈敏的依據。
同理,浮标本身也隻有精度上的差異,不存在是否靈敏的一說。
但是,确實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釣組相同、調釣相同,偏偏有的浮标動作多,中魚數量也多,很多人由此認為這支浮标靈敏。
其實不然,這種浮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标尾的浮力很小,即我剛剛說的精度高。
使用這種浮标時,釣組的重量稍微有一點變化,在浮标上都能明顯體現。
魚吃餌時,這種浮标産生的阻力同樣也小,吃餌的魚不會有明顯的障礙感,于是整個吃餌的動作就順利完成了。
相反地,标尾浮力較大的浮标,盡管調釣得很合理,但是出現動作的時候産生的阻力也大,會使魚産生警覺而放棄進食,所以中魚率低。
使用小标小墜中魚率高就是這個道理,這絕不是因為靈。
浮标本身也隻有精度上的差異,不存在是否靈敏的一說
浮标是否靈敏(是否出動作以及動作大小)取決于調釣和魚的動作大小。
假如我們用的是一支精度極高的浮标,一粒魚餌能壓下8目标尾,在空鈎調0釣8的情況下,鉛墜已經到底了,子線躺底,這時候有那麼一條送标的鲫魚輕輕叼起魚餌,擡頭5厘米,浮标有動作嗎?
肯定沒有,因為這個5厘米的向上的位移不會帶動鉛墜。
鉛墜不動,浮标也不會動,能說是這支浮标不夠靈嗎?絕對不能。
再說一種情況。還是這支浮标,帶餌調1釣2,釣組的狀态是下鈎輕觸底,下鈎鈎餌重量的四分之一作用在水底上,其他的四分之三作用在浮标上。
同樣還是那條送标鲫魚叼起一粒魚餌慢慢上升5厘米,浮标将出現什麼樣的動作?
如果這支浮标的6目長度大于5厘米,則浮标上升5厘米;如果6目長度小于5厘米,則行程大于6目,高度還是5厘米。
可見,調釣不同,浮标的動作幅度也不同。
一支浮标的好壞還取決于釣者怎麼用,甚至要看魚的吃餌動作,同時也考驗着釣友的經驗,抓口也很重要
以上例子說明,一支浮标的好壞還取決于釣者怎麼用,甚至要看魚的吃餌動作。
一些吃口極輕極弱的對象魚則更考驗釣友的經驗,抓口也很重要,這個稍後再說。
又假如說,一支标尾浮力很大的浮标,兩粒魚餌隻能壓下浮标的1目,空鈎調2,上餌釣1,這時長子線的鈎餌重量還是完全作用在浮标上的,就算弄得很精确,最理想的狀态也是下鈎似觸底沒觸底,上鈎懸浮,兩根子線都是垂直的。
這時,一條送标的鲫魚撿起任何一粒魚餌,哪怕輕輕上行5厘米,浮标會有多大的動作?0.5目而已。
但是,假如咬鈎的是一條鯉魚,叼住魚餌轉身同樣遊走5厘米,浮标是什麼狀态?大概應該黑标了。
對于這種吃口,浮标又顯得靈敏了。
每支浮标在設計之時都有相應的設計初衷,這支浮标适合哪種魚口,在哪方面表現得更出色,都有相應的設計思路。
在使用上若違背這種思路,比如用釣鯉魚的浮标,或者用眼神不濟的老大爺用的粗大浮标去釣輕口的鲫魚,肯定不合适。
同樣地,鲫魚标精度更高,調釣合适的情況下信号表達得也更好,但是你能用10米的長竿子搭配鲫魚标嗎?顯然不能。
可見,選用浮标也要合理。
上述幾個例子舉得比較誇張,目的僅僅是為了說明問題,大家不必對細節較真。
小标小墜中魚率高不是因為靈敏,而是因為小标産生的阻力小,魚不會産生警覺,于是能夠順利完成進食
再說抓口。在不同的季節,哪怕是同一種魚,标相差異也很大,比如初春鲫魚動作就會很小,如果還是像夏天一樣等待幅度較大的送标動作,估計除非魚咬了死鈎,要不然一天都不會有收獲。
初春時節,鲫魚咬鈎時浮标往往隻是慢慢地升起來一點就不動了,提竿就會有魚,抓的就是這個小口。
當然,釣者别被我誤導了,我隻想說春天釣魚标相不會像夏天那麼好,隻要有口或者有小的動作就要抓,因為初春的魚活性不高,做不出大的動作(釣鲫魚,也有可能出現緩慢下頓的标相)。
總之,在調釣得很精确并且掌握一粒魚餌的重量體現在浮标上是幾目的情況下,浮标的任何動作、标尾長度的任何變化,都意味着有外力作用在了釣組上,這個外力很可能是魚施加的。
浮标的精度、調釣固然重要,但是判斷同樣重要,人判斷準确了才能更好地使用浮标
還有一些魚在不同的環境下也會産生不同的标相。去年秋天,我常釣的一個水庫中的武昌魚送标極好,但是大壩下面的魚池裡的武昌魚動作就極小,像春天的鲫魚那樣輕輕地拱起1目就停了,遲遲沒有後續動作,片刻之後浮标又緩慢地歸位。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這個動作很可能是目标魚造成的。
錯過了第一次,我就專門留意這個動作,第二次浮标又出現這個動作時,我果斷提竿,嘿!1斤半的大武昌魚。
之後我發現了,所有的武昌魚都是這種吃口,後續我釣了很多次,一直釣到了結冰時。
其間我遇到很多釣友,他們都很少釣到武昌魚,估計是在風浪中忽略了這個小動作,偶爾釣上一條魚也是黑标的草魚。
這種現象說明,浮标的精度、調釣固然重要,但是判斷同樣重要。
釣者在使用浮标時,不要過度依賴浮标的信号,人判斷準确了才能更好地使用浮标。
筆者去年秋天在某水庫釣的武昌魚,清一色的輕微送标
Tips小貼士
總有人問我在水庫釣某種魚應該調幾釣幾,提出這種問題的應該是個菜鳥小白,他們在調釣方面還處于一知半解的水平。
這個問題我是回答不了的,抛開魚情、水情的因素不說,單就浮标這一單一因素來說,這個問題就回答不了,因為我不知道提問的這位釣友所用的浮标标尾的浮力有多大。在不确定标尾浮力的情況下,簡單地告訴他目前使用率最高的調平水釣2目是極不負責的。标尾浮力不同,同樣的調釣,釣組在水下會出現不同的姿态。
還是以調平水釣2目為例,假如使用的是一支精度很高的鲫魚标,一枚魚鈎的重量可能會壓下浮标1~2目,那麼調平水釣2目時,釣組在水下的姿态很可能是鉛墜懸浮,子線彎曲;但是假如我們用的是标尾很粗,浮力偏大的老年人用浮标,則鉛墜大概率躺底。
所以,調幾釣幾的說法和問法都是不準确的,但現實中很多人都這麼說這麼問,甚至一些老釣友也深陷在這個誤區裡面。
我認為比較準确的說法應該是,釣組在水下呈現什麼樣的姿态。
要想讓自己的釣組在水下實現理想的狀态,其實就是初中簡單的浮力問題,沒啥神秘的,也沒啥難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