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沐寶滿十月齡的時候,我去醫院做入職準備,大概兩周的時間。在此之前我幾乎一直陪伴他。但好的一點的是中午有兩個半小時的時間,我來回路上1小時,也就是說在家還能陪他吃頓午飯,玩耍一會兒。但盡管如此,我第一次聽到了“你不在,孩子很乖,怎麼你一回來,他反而哭的厲害……”
見到如此情形,聽到這些話,心裡似乎溢滿了委屈…
當時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自從聽到朋友甚至小區裡好幾位媽媽也有類似情況,比如:上班回來孩子就鬧騰,被家人責怪,甚至有了讓孩子睡着自己再回家的念頭;還有朋友說她家孩子最近太粘人,去趟廁所都在外面哼哼唧唧;還有說今年假期超長待機,本想好好陪陪孩子,誰想她似乎性情大變,天天在我面前“作妖”,喂飯要追着她,不好好睡覺,隔一會兒擡頭看看,不滿足要求就跟我哭喊……
這開始讓我下決心從網上、書籍中找找思路。
一探究竟後,失落的心情反而被些許小激動所代替!
原來,孩子看起來黏人不聽話,是階段性的,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展。
一、寶寶黏人不聽話,是“心理發展”在作祟01、 孩子的心理發展期及特點
自我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 · 馬勒曾提出:6 個月到 2 歲的寶寶,正處于分離個體化時期。
而其中又有三個小階段。
① 6~10 個月左右為孵化期。這階段的寶寶,開始可以分清媽媽和陌生人,他們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并很渴望與新鮮的世界建立聯系。
② 10~16 個月左右為實踐期。這時的寶寶開始學說話、學站學走路,他們會與外界有更多的互動。
③ 一般16 個月後,進入整合期。寶寶們的感知覺,運動和認知能力都會快速發展,探索性的活動也會越來越多。
這些變化都會讓寶寶産生一種感覺:可以離開媽媽獨自探索啦。
但從 6 個月到 16 個月,不到一年的時間,如此快速的心理和生理發育,也會容易讓他們産生越多的焦慮,經常糾結,有時候既想要要立,卻又希望和媽媽永遠在一起。
這種矛盾和糾結,往往會表現在行為上:自己能獨立,但也更粘媽媽,甚至哭鬧着不想和媽媽分開。
似乎正如陳奕迅歌中所唱: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媽媽在,也才敢放心鬧騰!
02、孩子為什麼隻喜歡黏着媽媽?
這裡有一個心理學原因,叫做「社會性參照」。
科普中國中如是說:社會性參照(social referencing)指的是發展中的個體利用他人對某一情境的理解形成自己認識的過程。當嬰兒處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時,他們往往從成人的面孔上搜尋表情信息,然後再采取相應的行動或作出相應的反應。
也就是說,寶寶很會「察言觀色」。
一般在寶寶 9 個月之後,他們會慢慢的根據媽媽的一颦一笑來接觸、探索新事物,這種複雜的心理技能,也是寶寶情緒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就像科羅拉多大學醫學中心教授索茲 · 詹姆斯等人,曾做的「視崖」實驗,也充分證實了媽媽是寶寶深度知覺發展的“重要社會性參考”。
他們把 1 歲的寶寶放在視崖裝置(即用 1 米左右的桌子搭的人工懸崖,桌子的一邊是安全區域,另一邊是透明玻璃)玻璃一邊,他們會覺得那是深淵,不敢往前爬。
而在寶寶的對面(安全區域一邊),媽媽會對寶寶做出不同的表情,有時高興,有時激動鼓勵,有時生氣,有時驚恐害怕。
實驗結果發現,如果媽媽是高興、激動鼓勵的狀态,大部分寶寶會再次檢查「視崖」并順利爬過去。但如果媽媽是害怕或者生氣的樣子,寶寶也會待在原地焦慮。
寶寶會根據媽媽的表情和狀态,對不确定的外界環境,做出不一樣的反應。
但如果媽媽不在,寶寶就可能失去信任的參照對象,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後果無法預計,所以可能會努力成為「謹慎」的乖寶寶,以免觸碰到對方底線。
但隻要媽媽在,寶寶都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即使不乖,媽媽也會一直陪在我身邊的。
從親子關系上來說,這正說明了孩子和媽媽關系健康又親密。
看到這,是不是要忍不住又偷偷樂了~
但俗話也說“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至于背後的原因,當然不止是孩子一味的{察言觀色},也完全不是有些老人歸結的是媽媽太慣了或者孩子不喜歡媽媽之類的話。
二、隻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孩子說不出口的苦衷,當媽媽的要早知道01、想要從媽媽身上獲取安全感
除了上述實驗外,我還想說,“媽媽在孩子不乖”, 其實也是孩子安全感充足的一種表現。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這時候寶寶的安全感就是一種讓孩子感到安心和放松的感覺。
而寶寶對媽媽的信任感是天然存在的,他在媽媽的肚子裡安心的渡過了十個月,當降生在這個美好世界的時候,又會常常和媽媽親密的依偎在一起,餓了的時候媽媽給他喂奶,不舒服時有媽媽溫暖的懷抱……
甚至在他們生病的時候,隻願被媽媽一個人抱着,這樣才能緩解他的不安和焦慮感。而這種信任感一般是沒有人可以代替的。
但是,如果媽媽因為工作或者别的事情外出,沒有告訴孩子,或者悄悄“消失”,結果,孩子一回頭發現媽媽不見了,以為媽媽"消失"了,内心很恐懼。
等媽媽回來,孩子生怕一不小心又見不到媽媽了,分離焦慮,讓他們感到恐懼和痛苦,所以要一直跟着。
尤其是,一直都是媽媽帶大的孩子,會更在乎媽媽的行迹。
02、 向媽媽釋放情感
① 需要發洩:一般表現在媽媽長時間外出或者去上班,他在這一天中和其他人一起度過時遇到的不順心,或者一些他自己難以解決的困難。當媽媽回來時,他才會把這些喜怒哀樂發洩出來。
這些情緒可能是對媽媽的想念,或者是對媽媽責怪,不理解媽媽為什麼不陪自己等。
其實這和我們這些成年人的心理也差不多,比如我自己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往往不太會向一般的朋友同事發火或者鬧脾氣,隻會對自己最親的人宣洩,因為他們是我們充分信任的人。
再大一點的孩子,比如經常也會聽到嫂子說,她5歲的女兒在幼兒園聽話獨立,但是一回到她身邊都會變得調皮粘人,很不乖。
其實這也正是因為孩子隻會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面前放下戒備,做個釋放真實、任性的小孩。而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媽媽。
② 孩子感受不到其他人的親切愛意:比如有時候我在忙,會讓他爸爸帶他,但幾分鐘後,爸爸可能就會說 "我們去看看媽媽在幹什麼" "走,爸爸帶你找你媽媽去"……
我想這可能就是爸爸不太會顧孩子,隻顧自己的感受,讓寶寶覺得自己不被爸爸"需要"和"照顧",沒有和媽媽在一起的親切和愛意,自然就更願意黏媽媽了。
另外,有些爸爸或家人可能會時不時的挑孩子的小毛病,說他膽小、不準他哭、訓斥他……
所以,孩子也可能因為害怕,隻有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他才“恃寵而驕”!
③ 媽媽過于嚴格: 如果媽媽從小對孩子過于嚴格,大一點的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比沒有自由,這時候往往就想要掙脫這種束縛,隻好沖媽媽發火。
愛默生說,“被了解是件奢侈的事”。
因此對孩子來說,很希望得到父母理解,尤其是4到5歲的孩子,心理學家認為這階段是孩子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03、孩子會用“不乖”來試探媽媽的底線
《美國育兒百科》中提到:
媽媽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孩子表現的像個天使時,不要偷着開心覺得孩子終于長大了。孩子并沒有長大,而是他們對别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現在想來,孩子的心理發育确實很有意思,想當時寶寶大約9個月的時候,會經常嚴肅的告訴他“不要爬到廁所去”,當偶爾忘記關門的時候,他會爬到門口,然後回過頭,對着你壞笑。
朋友說她家三歲的姑娘平時爸爸和奶奶在家時,大人們在客廳看電視,她能自己玩給洋娃娃換裝遊戲一個小時,還會自己翻繪本看,完全是個天使寶寶。
可周末她在家帶孩子時,既要寸步不離陪着玩,還要追在屁股後面喂飯,跟她總是唱反調。
孩子在媽媽面前會想被偏愛,也會用各種行為去試探媽媽的底線,來證明自己就算再不乖,媽媽也還是愛自己的。
美國心理健康專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會表現得更真實。因為知道他們是愛你的,所以有時可能會表現得更糟糕。
尤其對于3-4歲的孩子而言,他們已經逐漸開始試探做事的規則和邊界了。因此這時候的他可能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去試探媽媽,看看媽媽的反應,以此來判斷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
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能隻是一味地縱容孩子,因為沒有界限感的孩子,容易喜歡破壞規則,也可能因此産生行為偏差,不尊重别人,不會正确處理人際關系等。
04、引起媽媽的關注
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太忙忽略孩子,他們會孤獨會傷心;有時候我們也會誤解孩子,他們會難過會憤怒,當他們從我們這裡得不到安全感時,他們會害怕會焦慮......
因此,孩子其實和我們大人有一樣的心理,但他們可能不會正确表達,以至于出現黏人、哭鬧、發脾氣等表現,為的就是引起我們的注意,讓我們給他做情感疏導。
不管孩子怎麼“作妖”,如果你理解他,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他的可憐。
特别是對于孩子來說,被忽略是很可怕的,他們甚至覺得甯願被罵,也比沒有關注的好。
“我要等到媽媽回來唱給她聽。” 感覺這句歌詞就是孩子心理寫照,他們有好東西也願意第一個和媽媽分享,遇到什麼事情也希望和媽媽說一說,他們會時刻關注媽媽,當然也希望媽媽能時刻關注自己。
《小王子》裡有這樣一句話:“大人怎麼也不能明白我們的意思,而我們也懶得給他們解釋。
對此大人卻覺得,孩子不解釋,我們怎麼明白呢?”
所以,當孩子用各種方法去吸引你的注意力的時候,不管是哭鬧、黏人,或者具體到自己會吃飯還讓你喂他等,都對他耐心一點,否則,不理解他可能真的會被他們的這些行為弄得抓狂。
孩子也是會“吃醋”的,如果媽媽不能認真地陪伴他,他很可能會以為媽媽不愛他了,所以才會選擇用激烈的方式,去引起媽媽的關注。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蘊藏着一個心理動機。
媽媽們也是需要自己的獨立空間的,面對“看到自己,有事沒事哭一場的娃”,老母親縱然是滿心再歡喜,但也着實扛不住啊
三、面對心理發展期的寶寶媽媽們該怎麼做呢?孩子不乖時,确實是媽媽最容易暴躁的時候,卻也是孩子最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隻要我們處理得好,就能幫孩子收獲新的成長。
下面這4招教給你:
01、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在孩子與你産生親密的情感關系後,面對分離他們往往會有傷心、痛苦、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這就是分離焦慮,常見于嬰幼兒及學齡前期。
因此,媽媽們需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的訓練孩子,讓他逐步适應。
比如:
先從近距離的離開他上廁所開始,孩子很小的時候,要離開他去上廁所,就對着他一直說話,不斷地告訴他媽媽的動作,讓他聽到我們在另一個房間,聽到沖水的聲音等,不斷地重複,這樣他就有了媽媽有其他事情要做的概念。
再長一點時間的外出,我們都可以在暫時離開的時候告訴孩子,最好能和他約定好,什麼時間出去,什麼時間回來,比如告訴他:"寶寶,媽媽現在出去取一個東西,等你把玩具都放框子裡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
對大一點的寶寶也可以說"現在時針在“8”上,等時針到“1”時,媽媽就回來了"。
或者當我們要長時間離開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到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
這種把時間量化的方式,會讓孩子"心裡有數",知道媽媽會在某個時候回來,不會讓他覺得你是突然“消失”,産生不安全感。
另外,我們也可以借助遊戲,比如:在家裡玩躲貓貓或追逐遊戲。對寶寶來說,找到我們或抓住他,讓他再次奔跑,或者假裝抓不到他,這種體力遊戲,其實也是在鍛煉分離。
隻有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給了足夠的愛與回應,讓他們内心充滿安定,寶寶對你的「愛的主動索求」才會減少。
有心理學發現小時候更粘人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更有能力應對壓力和挑戰,心理也更健康。
正如菲利普·西德尼爵士所說:
我的愛占據了我的心靈,
而我也占據了他的心靈。
我擁有他,
而他擁有我,
沒有什麼比這更有價值了。
02、理解并接納孩子的真實情緒,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面對孩子的黏人、哭鬧甚至“作妖”,媽媽們請先不要指責他,不要推開他,學會理解他的情緒!
成年人的世界确實沒有容易二字,有太多繁雜的事情,因此很多時候對于孩子的黏人、哭鬧可能也有點“煩”。
但是,請你記住:學齡前孩子的世界裡卻隻有我們,在你發火前,深呼吸絕對有用!
也可以試試,孩子吵鬧區域隔離法(注意觀察,而不是無視)、注意力轉移法。
冷靜下來,也許你會發現他正是因為想念你,擔心你,一直關注着你才會哭鬧着黏你。
所以當你回來時,可以試試告訴孩子:“我知道寶貝是因為看不到媽媽很擔心,所以才哭着找媽媽的。媽媽要是看不到寶貝也會擔心,會想你的哦。”也許 這一句“我知道”比給孩子講一百句大道理還管用。
所以,理解并接納他的情緒,請不要推開他,寶寶跟你撒嬌,不妨滿足他:多給他抱抱和關注,陪他玩玩遊戲,珍惜孩子對你的依戀,以免孩子隐藏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和你産生距離感。
媽媽從來不是孩子不乖的理由,而是親子關系依戀的源頭。
耐心點給他時間,讓他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吧。
高質量的陪伴,是構建親密親子關系最有效的方法。
帕蒂·惠芙勒在《傾聽孩子》一書中說:
“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高質量陪伴并不是你玩着手機、打着遊戲、刷着視頻,頭都不擡的一直陪在他身邊,而是需要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傾聽他、理解他,甚至隻是和他慢慢建立互道早安、一起讀繪本、做遊戲、講晚安故事等親子時光。感知他的需求、理解他的喜怒哀樂,才是更和諧、更有意義的陪伴。
也許很快你就發現他長大了,他也會有自己的圈子,你可能到時候還會懷念這種依賴!
03、正确引導、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有時候面對大一點孩子的執拗,我們也不能忽視,有可能他現在沒有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我們要學會引導。
可以通過幫助他反思自己這些行為是否達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比如,當他想跟你玩一直不願意睡覺時,你就可以告訴他說:“寶貝是不是想跟媽媽多玩兒會啊,媽媽也想多跟你待會兒。但真的很晚了,寶貝不睡覺明早就很難早起,就不能和媽媽一起刷牙了哦。或者當他玩遊戲不願意吃飯時,告訴他說:“如果寶寶按時吃好飯,媽媽就能早一點收拾好廚房,做完自己的工作,下午就有時間陪你去遊泳。”
總之,換個和氣的方式告訴他他真正想要的。
但有時候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哭鬧,我們也不能一味的包容,愛他沒錯,但也得讓他知道我們的底線,給他樹立正确的規則意識。
尤其是2歲左右的孩子,這時候可能進入他們的“自我意識敏感期”,開始有自己想法,不想啥事都聽父母的。
同時,他們也開始進入規則敏感期,會常常跟你唱反調等,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給他樹立一些規則意識了,比如:
有的時候我們也要有勇氣做一個“壞媽媽”,堅守住自己的原則底線,給寶寶從小建立規則意識,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當他在作妖、任性的時候,記得告訴他,你愛他,讓他真切的感受到你的愛是值得信賴的。
3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越發強烈,好奇心又旺盛,在探索新事物的時候,也會運用自己的力量,所以,往往這時候黏人現象會慢慢減弱。
04、爸爸和家庭其他成員要多參與陪伴孩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養育孩子,家庭成員也應該積極參與,尤其是孩子爸爸,這樣會更有利于家庭和諧,孩子心理健全成長。
媽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她們也需要鼓勵和幫助,在累的時候有肩膀可以依靠,這樣也才能更有勁兒去關注孩子。
不要因為工作忙而找借口推脫,讓爸爸這座脊梁發光發熱吧!
武亦姝,是從《中國詩詞大會》裡走出來的狀元,她的詩詞力量,她的自律能力,也和父親每天放下手機不看電視,認認真真的陪伴是分不開的。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還是有的,記得給孩子高質量陪伴,不求每時每刻,但求無愧于他。
黏人哭鬧的時候終将會成為過去,到那時,就算想讓他們黏着,也不再可能了。所以,現在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和關注吧,希望我們的孩子慢慢長大。
參考文獻
[1]王秀紅. 寶寶黏人應對策略[A].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3年7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3:1.
[2]池瑾、王耘:嬰兒社會性參照能力發展研究的進展.1999.02
[3]鄭慶友,盧甯.幼兒父母陪伴自尊和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01):71-73 77.
[4]何燕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園合作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9(16):37.
[5]劉亞紅.父母陪伴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價值及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25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