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傳》裡塑造無數英雄人物,其中以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将最為著名。然而在一百單八将之外,小說中也有很多英雄人物讓讀者們回味無窮,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便是這樣一位。他雖然不在一百單八将的行列裡,但一身武藝絕不在梁山好漢之下。他的徒弟九紋龍史進位列梁山泊的馬軍八骠騎兼先鋒使之一,是響當當的一流高手。可是王進在小說中卻呈現出昙花一現的狀态,在小說開篇教導了史進之後便不知所終。他去了哪裡,遇到了什麼事,最終結局如何,都成了小說讀者們關注的焦點。
王進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之一,家傳擅使槍棒的絕技,他的父親是著名的武師王升。殿前司太尉高俅在發迹前曾學使棒,與王升交手時被打傷,所以結下了宿怨。高俅當了太尉後,王升已經去世了,他便報複王進,派人捉拿王進母子。王進被迫帶着母親逃離東京汴梁城,打算去延安府投靠老種經略相公。王進在路過華州華陰縣史家莊時結識了史進,授予其槍棒等十八般武藝,造就這位梁山好漢中第一位出場的九紋龍。王進在離開史家莊後不知所蹤,雖然史進也曾多方尋找,但始終杳無音信,他就像是憑空消失了一般。
從武藝上看,王進無疑是頂尖的存在,他的徒弟史進尚且是一流高手,師傅自然差不到哪裡去。王進的武藝是家傳的,他的父親王升是東京禁軍中有名的高手,曾經位列督軍教頭的官職。從這些信息來看,王進是典型的出身于背誦将門的後人。雖然這個家族遠不如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曹家、潘家等等,但也是有着長期傳承的。他在教授史進武藝時批判過民間武學的花拳繡腿,并且教給史進真正的軍隊武學,由此可見王進家族曆代都是在北宋的禁軍中做官的。所以王進才有了較為廣泛的人脈,能夠去投奔老種經略相公種師道。
對于王進的離開史家莊後的故事,小說中并沒有講述,于是引來了很多讀者們的猜測。其中比較著名的說法是王進沒有投奔種師道,而是投奔了小種經略相公種師中,在西北鎮守邊關,于西夏的軍隊作戰。據說他後來跟随種師中參加了太原保衛戰,此戰宋軍失敗,王進也跟随種師中戰死殉國。這種說法在圈子裡比較流行,受到了很多讀者的追捧。也有人根據這種說法找出了王進的曆史原型“王慶”,對于王慶的人生描述于王進幾乎是一緻的。可是真正地查閱北宋史料,卻發現這裡面有着很大的疑點,沒辦法自圓其說。
首先,《水浒傳》小說中是有王慶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四大寇之一的淮西王慶是小說中重要的反派,也是梁山泊被招安後征讨的主要對手之一。從王慶的故事情節來看,除了後面逃亡西北和戰死沙場不符,前面在東京汴梁城得罪權貴的說法與王進高度雷同。于是問題來了,既然小說中已經有了王慶,那麼為什麼作者會把曆史上的王慶寫成王進呢?如果要以王慶為原型進行塑造人物,四大寇之一的王慶豈不是更合适?再者,很多人說有北宋文獻證明王慶投靠了種師中,參與了太原保衛戰。然而卻沒人列出具體曆史文獻,這讓人感到懷疑。
反倒是直接以“王進”這個名字在史料中查詢,卻查到了一位與小說中教頭王進有着高度雷同的人物。這位王進是延安府人,自小為軍卒,在兩宋之交頗有名氣。南宋史學家徐夢莘所撰的《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王進者,延安人,少為軍卒。是役也,身先士卒,獨立奇功,驟加正使,賜金帶,俊拔用為将。”這裡不但提到了王進,還提到了他因為戰功被抗金名将張俊所提拔為将。此時的王進已經不再是延安府的軍卒,而是宋軍的中層軍官了。從南宋史學家李心傳所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來看,王進被提拔的戰功出自于宋金明州之戰。
宋金明州之戰是抗金名将張俊的成名之戰,也是宋金之戰的轉折點之一。在明州之戰前宋軍面對金軍一觸即潰,不但丢失了北方重鎮太原,而且還發生了靖康之變,可謂是喪權辱國。宋高宗趙構重組宋朝朝廷後,帶領殘留的宋朝王公大臣南遷,沿途遭到了以金軍将領完顔宗弼為首的金國大軍的追殺。
這位完顔宗弼便是大名鼎鼎的金兀術,而這場追擊戰被叫做搜山檢海捉趙構。趙構帶着南宋朝廷一直逃到了東海之濱的明州,然後張俊調集所有南宋殘餘兵力再次阻擊了金兀術的大軍。此戰金兀術大敗後返程,然後在黃天蕩遇到韓世忠的攔截,後來又在牛首山遭遇嶽飛的突襲,于是金軍元氣大傷。
按照史料記載,從明州之戰到牛首山大捷,是金兀術一生最為窘迫的時刻。金兀術一生戰功無數,是金國地位最高的常勝将軍之一。然而從明州到牛首山三戰皆敗,差點全軍覆滅,可謂是人生最為重大的挫折。王進參與了明州之戰,并在擊敗金兀術大軍的過程中立下奇功,可見其軍事素養是很值得稱道的。因此王進受到了張俊的提拔,從下層軍官成為了中層的将領,後來他又與李貴、王煥一起劃歸建庭府路安撫大使司參謀官劉洪道麾下。此時的王進比小說中王進的教頭職位高多了,也算是有了一定自主權的将軍。
第二年王進又在剿滅江南賊寇的戰争中多次立功,然後被授予池州知州的官職。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是這樣記錄的,“武德大夫門宣贊舍人江東安撫大使司統制官王進,知池州,代神武後軍統制王燮赴行在。時進統制所部在池陽,故就用之。”此後王進在南宋初年的戰争中有着很多活躍的記載,比如在紹興四年的抗金戰争中隸屬于行宮留守孟庾麾下作為留守軍隊,比如屯兵南通、泰州以防範金軍,比如在張俊的率領下夾擊金軍于淮南。在此過程中王進頗有戰績,算得上南宋抗金戰場上比較活躍,且戰功卓著的将領。
從史料上看,最後記載王進的史料是《宋會要輯稿》,裡面記載了王進犯罪受罰的情況。原文是,“紹興二十年二月六日,诏進武校尉池州太平州駐紮禦前都統制王進下使喚靖臬除名勒停,送南恩州編管。”從這個記錄看,王進最高官至禦前都統制,這已經算是南宋軍中的高級将領了。可惜的是下場不太妙,王進因犯罪而被罷官,送到南恩州入獄。由此看來,宋朝史書中的王進與小說中的王進大不一樣。他不但沒有在兩宋的戰亂中戰死,反而屢立戰功青雲直上,成為了活躍在抗金戰場上的高級将領。
看到此處,很多人肯定有了疑問,憑什麼史書中的王進就是《水浒傳》中王進的原型呢?曆史上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兩人怎麼會扯上關系的?要解釋這些問題,就必須講到王進是如何南下的。王進是起于張俊軍中的将領,一生大部分時間也是在張俊的統領下作戰。在宣和元年以前,張俊都是普通的弓箭手,宋朝西北邊軍的小兵一個。在宣和元年,因為在宋夏戰争中立功,張俊才升為承信郎,成為低級的宋朝武官。然後直到十年後的靖康元年,張俊才在宋金榆次之戰中名聲大噪。他在宋軍統帥殉難的情況下,帶領數百宋軍突圍,斬殺金兵五百餘人。
從曆史時間段看,王進應該是這十年中加入到張俊麾下的。對比宋江起義的時間,正好也是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由此可以大緻确定王進從軍的年代。張俊此後帶領軍隊活躍在宋夏和宋金戰争中,尤其是在宋金戰争中出現的次數不少。他雖然對金勝率不算很高,但基本上重要的戰役都參加了,尤其是重中之重的太原保衛戰。在此戰争中張俊率部支援種師中,種師中戰敗後,張俊率部突圍南逃,然後與趙構的軍隊彙合。當時趙構也是出于倉皇之中,對于南逃彙合的張俊很看重,授予其元帥府後軍統制的官職。
從此開始張俊就長期護衛在趙構身邊,參與了趙構身邊的大多數戰争。從史料記載看,王進也多次出現在這些戰争中,而且作為張俊的部下,屢立戰功。可以說王進能成為都統制,并且在抗金戰場上小有名氣,這與張俊這個抗金名将的提拔是分不開的。雖然因為嶽飛的事情,張俊在曆史上的名聲敗壞,各種評價也一直走低。但不能否認的是,張俊在抗金戰場上還是很很多功勞的,而這些功勞王進也都有參與相當一部分。由此可見,王進從西北延安府開始,一直南下混到南宋的禦前都統制,這是兩宋之交的抗金戰争形勢下軍隊變遷的縮影。
《水浒傳》的原作者施耐庵是江蘇興華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的年代。這個時代正是元末農民戰争的亂世,他作為幕僚加入了張士誠義軍之中。從施耐庵的生平看,他生活的地方主要是江南和山東南部,以長三角地區為主,并沒有前往西北生活的記錄。施耐庵著作《水浒傳》是以山東和江蘇流傳的水浒故事為基礎寫成的,其中又加入了很多兩宋之間戰争和元末明初戰争的信息。王進作為兩宋之間活躍于江蘇南通、泰州,又在附近的太平和池州駐紮過的将領,自然會留下不少個人信息。施耐庵以這些信息為原型,塑造出教頭王進,并非不可能。
反倒是西北王慶之說難以自圓其說,因為施耐庵壓根兒就沒去過西北。如果是在太原保衛戰中戰死的王慶,施耐庵從哪裡去直到其信息呢。那位王慶在太原保衛戰時隻是中層将領,名聲遠遠比不上種師道、種師中這樣的一方統帥。施耐庵明顯是不熟悉宋朝西北局勢的,所以在小說中對西北都是點到即止,并沒有細節描述。就連于西北最為密切的花和尚魯智深,也是在很快就把劇情關聯到了五台山剃度出家上,很少提到他與西北軍隊的事情。因此說施耐庵拿西北的王慶作為原型的是非常牽強的,也是主觀臆測的。
綜上所述,《水浒傳》中的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是以南宋抗金将領王進為原型塑造的。角色身上的很多元素,都是來自于抗金将領王進身上的某些特點和民間傳說。因為王進活躍在江南的抗金戰線上,留下了很多抗金的故事,這便讓施耐庵有了塑造角色的基礎原型。由于《水浒傳》是以梁山泊宋江起義為原型的,所以對于王進這種官軍的将領不能進行大量描寫,隻是借用某些元素來塑造适合的人物角色。雖然這個曆史上的王進可能與很多讀者心裡的王進不太一樣,但畢竟這是曆史的事實,還是需要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認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