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一個新聞,一位家長公開質疑小學語文教材的内容:
他的意思是螞蟻搬家和下雨是沒關系的,可能有多重原因,螞蟻根本沒有這個智商,而且既然下雨了要搬家,那為啥不把家建到雨淹不到的地方呢?
這位家長質疑的内容,出自人教版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課本的“日積月累”欄目,在他截取的這一段裡,集中了4應該算是民間的俗語,包括“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
家長質疑的是這句: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要來到。
家長質疑的理由是,螞蟻搬家,不一定會下雨,可能有種群擴大等其他原因。
其實,說句擡杠的話,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了,天氣預報說下雨,都不一定100%下雨,咱就别去苛求小螞蟻了,更不要去苛求古人了。
别摳字眼螞蟻搬家蛇過道,這本就是民間的一句俗語,可以說是廣大勞動群衆在日常的生産、勞作、生活中觀察到,或者是經驗積累所得到的,你非要說它有什麼科學依據,那肯定是沒有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語文課本,不是數學、物理、科學教材,這個“日積月累”的欄目,就是專門羅列成語、諺語、歇後語、包括截圖的民間俗語、詩詞等等,用于讓孩子們擴充眼界的,不是搞科普。
民間有沒有這個說法?有就足夠了,至于從科學角度看是否嚴謹,不是關注的重點。
不僅民間觀察、總結不準确,天氣預報也不是100%準确,摳這個字眼沒意思。
如果真要杠,其實第一句更該杠,什麼“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經過科學論證了嗎,經過實地測量了嗎,怎麼證明它是千裡,不是百裡,不是萬裡?
真要按照這個邏輯來梳理,那“不靠譜”的東西還有很多。
再說個和螞蟻相關的,《伊索寓言》裡有個“螞蟻和蟬”的故事。
大意是螞蟻辛辛苦苦找食物,蟬整天在樹上唱歌,還嘲笑螞蟻是小傻瓜。等到了冬天,螞蟻有了儲備的食物,可以邊吃邊享樂,蟬隻好去問螞蟻借食物,但被螞蟻無情地反嘲笑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明顯,但你要從科學角度來看,那就是純扯淡了。
首先,蟬根本活不到冬天就死了,還借什麼過冬食物?再次,現實中是螞蟻會搶蟬的食物,蟬死了螞蟻還要把蟬大卸八塊儲存起來吃,誰借誰,誰搶誰呢?
如果把它當寓言看,它有教育意義,如果把它當科學看,那簡直可以說伊索這哥們閉門造車,啥也不懂,光憑在家拍腦袋就把寓言寫出來了。
如果你非要把每一句話都要講出個科學道理,那幾乎可以肯定,你根本沒幾句能用的成語、俗語了,因為它們幾乎都隻是“部分經驗”的總結。
就拿網上流傳的段子說吧: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可俗話又說:無毒不丈夫!
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可俗話又說:近水樓台先得月!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可俗話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
教育之難新聞中說,人教出版社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表示,已把這位家長的反映給了編輯室,老師們會對此内容進行研判。
其實要我說,真沒啥可研判的,這就是個民間俗語,又不是要證明方程式,摳這個字眼沒啥意思。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哪個家長都能公開質疑教材,這也是教材編寫者難做的一個方面。
同樣的,還有學校和老師,孩子一旦成績不好了,家長就可能質疑老師教得不好,或者學校整體水平有問題,有的甚至跑到學校門口去聚集,給學校施加壓力,這是學校和老師的難處。
但家長們有沒有想一想,多數情況下,你一個門外漢,會不會比專業人士做得更好?
以前還曾經報道過,有網友指出小學語文教材裡的“月兒彎彎挂藍天”不合理,應該改成“挂星空”。
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本人回應稱,這是詩歌文學性的表達,不能拿常理死摳。
我尤其還記得,有人把兒歌《一分錢》改成了《一元錢》,這就是典型的重形式不重實質了,你要真說與時俱進的話,現在都電子支付了,你還能撿到一元錢?應該改成《一部手機》。
對了,我一直覺得“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是個病句,要改應該改這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