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是一個不斷的自我修煉

教育是一個不斷的自我修煉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3 13:13:03

教育即思維生長,教育即智慧生成。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曆史。科學的發明和創造是靠人的思維來實現的。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從哪裡來?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從本質上講,教育從來就應該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重要目标。

教育是一個不斷的自我修煉(教育即思維生長)1

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文章選自《為思維而教(第3版)》前言,前言共六小節,分别為:

1.教會思維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2.教育對人的思維方式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3.考試成績多大程度上代表思維水平

4.知識與思維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

5.不會思維則不可能構建完善人格

6.教育應指向人的智慧生成

今天為大家介紹前兩節:“教會思維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和“教育對人的思維方式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教育是一個不斷的自我修煉(教育即思維生長)2

一、教會思維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人們不斷要求和期望教育把人類意識的所有一切創造潛能都釋放出來。“但是千百萬人們今天卻正在發現,他們創造活動的兩個組成因素(思想和行動)都已經癱瘓了。……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是的,教育在維護某種已有秩序和現存狀态上的确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它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類自身的充分發展,特别是當面臨新的挑戰亟須做出新的調整和回應時,教育卻常常陷入困境之中。

我國教育有好的傳統,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上積累了比較完整的經驗。但相比之下,我們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卻不那麼重視。特别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幹擾,考什麼教什麼、教什麼背什麼的教育模式使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幾乎成為學校教育的唯一目标。這使繁複的練習、盲目的抄寫、無休止的記誦成為教師和學生奉如神明的教學方法。于是,每一個鮮活、靈動的大腦一旦接受過教育的加工,就猶如生産流水線上産出的思維标準件,整齊劃一,中規中矩。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繁難的課程、沉重的作業、嚴厲的老師、嚴格的考試構成了一幅中小學教育的圖景。總體上,我國傳統教育注重的是傳授已有的知識,重點在于繼承,與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提升相去甚遠。

曾有人這樣概括我國教育的弊端:小學教育是“聽話教育”,中學教育是“分數教育”,大學教育是“知識教育”。這種說法雖然失之偏頗和尖刻,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形象地概括了我國教育不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缺憾。在沉重的課業負擔下,學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個性得不到充分發展,思維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這抑制了學生自己的主動思考,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扼殺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如果說傳統的繼承式教育在過去那個生産力發展緩慢、知識更新遠未達到頻繁的時代曾經起到過很好的文化傳承、社會延續作用的話,對今天這個科技發展迅猛、新知識産出頻繁、社會變革急劇的時代而言,它顯然有着太多的不适應。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人類曆史的新紀元;這是一個競争激烈的世紀,一切形式和内容的競争說到底是國民創造力的競争,是創造性人才的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争。創新是生存于這個時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素質。創新的重要性已經被提到了關乎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不會創新就意味着不僅不能适應這個時代,還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世界各國都已經開始對本國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日本政府提出“創造力開發是通向21世紀的保證”,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以往慣于維持和适應的教育已經到了不得不徹底改革的時刻。

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非天賦神授、與生俱來。它來自哪裡?一個必要的、先決的條件是肯定創造性思維的價值并使之進入教育關懷。創造性思維本身意味着創新,意味着不斷地超越。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意味着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而教育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展中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這也是教育在今天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每個人身上其實都蘊藏着巨大的創造潛能,要把這種潛能充分挖掘出來,變成外顯的、現實的創造力,必須通過接受科學合理的教育。

教育是一個不斷的自我修煉(教育即思維生長)3

心理學研究表明,普通人所發揮出來的潛能隻是他身上蘊藏的潛力的極小一部分。即使是愛因斯坦那樣的創造天才,也隻不過開發出了他腦力的一小部分,有專家認為,這一小部分不會超過40%。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不用說了,多少有潛力、潛質的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埋沒、被忽視。所以,美國心理學家、創造學家吉爾福特指出,我們多數人是創造性未得到發揮的人,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發展的人隻是極少數。這就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嚴肅的問題,即:如何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使得具有創造性但未得到充分發揮的人,通過接受教育,将自身的創造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出來?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使得教育成為提高人們創造性的最佳外部誘因?這是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也隻有教育才能承擔得起這個使命。學校教育原本就負有受教育者思維能力培養的重任。因為要培養一個人成才,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于思維,在于科學的思維。思維作為一種能力和品質,作為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體現。正因為如此,中外教育家總是把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美國教育家赫欽斯說:“教育不能複制學生畢業後所需的經驗,它應當使學生緻力于培養思維的正确性,作為達到實際的智慧即理智的行為的一種手段。”《教育——财富蘊藏其中》作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強調了“必須給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須改變人們對教育作用的看法。擴大了的教育新概念應該使每一個人都發現、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也應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财富”。《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也把教育的任務表述為:“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而不放棄把他放在真實生活中的需要;傳遞文化而不用現成的模式去壓抑他;鼓勵他發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而不助長他的個人主義;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而不忽視創造也是一種集體活動。”教育要解決的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和造就大批具備高創造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把教會學生思維放在第一位,使得每一個受過教育的學生都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出科學決策,有所創新地工作。

受教育者通過接受教育真正學會了思維,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來說,其意義都是重大而深遠的。

從宏觀角度看,通過教育,培養出适應時代需要的、善于思維、懂得思考、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提高整個民族創新水平的關鍵。隻有通過教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最終改變整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打破因循守舊的保守心理和恪守常規的落後觀念,才能擺除愚昧、解放思想,提高整個民族的思維水平;隻有培養學生勇于變革、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科學品質,培養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理論,并推動新事物新理論不斷向前發展的科學精神,才能使我們民族的起點更高,立意更新。

從微觀角度看,通過接受教育,發展個體的思維品質和水平,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創造的主體,都能夠不斷地從自己的創造性工作過程和成果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體驗到成功的感動,那麼無論是對其内在潛力的進一步挖掘、創造活力的不斷釋放,還是對其人格的圓滿、心性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教會學生思維應當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而普遍的目标,它要面向全體受教育者,各級各類教育都應該以此為使命。讓每一個學生學會思維,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

教育是一個不斷的自我修煉(教育即思維生長)4

二、教育對人的思維方式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在沃頓商學院的一本教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令人感受頗深。“午夜時分,你聽到樓下公寓裡傳來很大的收音機聲。上周,住在公寓裡的一位安靜的老人去世了,你已經開始考慮下一位房客的到來。你不知道誰會住進來,并且你剛剛從大學同學那裡聽到一些令人恐怖的故事。在公寓裡,一個不好的鄰居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很多麻煩。現在你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爵士樂不停地響着。你輾轉反側,看着挂鐘。現在是午夜00:30,你決定再等一會兒。即使你的新鄰居是一個性情古怪的人,你也不願意第一次會面就吵架。1點了,收音機還在刺耳地叫着。他們到底在舉辦一個什麼樣的聚會?你明天還要早點起床工作。什麼樣的人會這樣無知?所以你想走下樓以平和的語氣教導這個“白癡”。你使勁地敲着門,然後門擺動着開了。你很奇怪地發現,公寓裡幾乎是空的,沒有任何新鄰居搬入的迹象,屋裡甚至連家具都沒有。于是你走進去。在裡屋,你發現一些衣服和油漆桶,一個咚咚作響的盒子連着牆上的電源插口。”

根本就沒有什麼鄰居,隻是一個粗心的油漆工白天離開時把收音機落下了。新的房客還沒有來。你根據噪聲憑空創造出來的無知鄰居已經從你腦海中消失了,但是你感受到的憤怒和其他情感仍然真實存在着。讓你平靜下來再去睡覺非常困難,因為你還在生這個“鄰居”的氣,雖然隻是一個在你頭腦中存在的鄰居。你創造了這個令人讨厭的角色來解釋吵鬧的音樂,它有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你沒有下樓去敲門,那麼你可能很多天都要帶着這種幻覺過日子。

你的心智模式塑造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它們有助于你快速地賦予外界的刺激以意義,但它們也能限制你認識真實世界的能力。它們一直伴随着你,就像你的鄰居一樣,可能對你有很大的幫助,也可能讓你整宿無眠。

商學院的教材運用這個故事來論證人的心智模式如何塑造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和對世界的認識。的确,心智模式存在于每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面,時刻産生着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為,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任何思維和行動都來自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而心智模式正是決定着我們如何認識和定義外部世界的。也就是說,心智模式一方面塑造我們所能夠看到的信息,決定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另一方面還塑造我們如何在其中采取行動。

然而,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人們賴以理解生活、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心智模式卻有可能把人限制在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中,妨礙看到顯而易見的正确答案,妨礙在面對問題時做出聰明的判斷與智慧的結論。

教育是一個不斷的自我修煉(教育即思維生長)5

心智模式引起我們反思的,是一個人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或者簡單地我們稱之為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帶給人的不同的影響。面對生活、學習或工作中的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和問題,每個人都自然而然地運用自己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去應對,做出各種各樣的回應,給出相應的對策。偶爾,當發現别人對同一個事情或問題的處理方式和解決辦法與自己迥然不同時,我們會驚訝于不同的人在想法與觀念上的差異,會驚歎“啊,他居然是那樣認為的!”,或者“天哪,我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但更多的時候,我們任由自我的慣常思維控制自己的心智,任由大腦對外界做出條件反射般的回應,并在此基礎上習以為常地生活着、學習着、工作着。

心智模式也好,自我的慣常思維也罷,一個人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複雜結果。這些因素包括教育經曆、訓練和活動、他人的影響、個人的經驗等。其中,教育經曆對人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尤其不容忽視。然而,教育恰恰在這一方面并未赢得社會的認可與信任。知識、技能的優越與人生智慧的某種缺失可謂今天的部分精英學子的素質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反思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性格與行為缺失的同時,更有必要反思我們的教育。

本文節選自《為思維而教(第3版)》一書,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