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老裁縫與小裁縫的故事

老裁縫與小裁縫的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30 09:41:08

原标題:

梅城百花洲小巷老裁縫劉影霞:飛針走線三十載 巧手縫出歲月情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梅城百花洲開始了它一天中最為熱鬧的時刻,車水馬龍的街道旁商鋪林立,過客匆匆。距離百花洲電影院200米處,有一個特别的“攤位”,那便是劉姨裁縫鋪。隻要你經過這裡,總會看見一位古稀老人佝偻着腰,低頭專注地忙碌着,似乎外界的風雨喧嚣與她無關,手中的衣物就是她的全世界。

老裁縫與小裁縫的故事(小巷老裁縫劉影霞)1

圖為劉影霞正在為縫紉機上線。(魏麗文 攝)

一台鏽迹斑駁的縫紉機,一個冒着熱氣的電熨鬥,幾個裝滿針線和衣服的紙箱,這就是劉姨的行當。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在曾經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條褲子經過縫補可以穿上好多年。如今,随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梅城的城市面貌和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百花洲的老裁縫越來越少。唯有劉姨,一直堅守在百花洲的小角落,縫縫補補,轉眼就是近30年。

勤勞孝順▶▷

小小肩膀撐起一個家

劉姨,全名劉影霞,在百花洲擺攤補衣已近30年。無論老人小孩來到她的攤位前,都會叫上一句“阿姨婆”。

别看劉影霞73歲了,她不單眼不花、手不抖,縫起衣服來更是利索得很,還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年輕人跟她交流,總會訝異:“阿姨婆,你普通話怎麼那麼好哩?”

劉影霞咧開嘴笑:“阿姨婆是老江湖了”。她極少與人談起她的“江湖”往事。

上世紀60年代海南掀起“墾荒熱”,大批廣東青年湧進海南,開荒種橡膠,劉影霞便是其中一個。

1968年,初中畢業不久的劉影霞帶着幾身衣服,揣着路費,便踏上了南下打工路。“從梅城坐一天汽車到廣州,再從廣州坐船,曆經兩天一夜才抵達海南省瓊海市東平農場。”這是劉影霞第一次出遠門,路途的颠簸差點要了劉影霞半條命。更為揪心的,是母親的淚眼婆娑,在她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

劉影霞是家中獨生女,小的時候父親迫于生計,遠下南洋務工淘金,一去不複返,母親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對于父親,劉影霞一點兒印象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是母親整日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的背影。相依為命的母女倆熬過一年又一年的春秋,不曾想有分離的那一刻。

“親戚說去海南打工掙錢多,我想着掙了錢母親就不用那麼辛苦了。”劉影霞回憶道。

出發前母親拉着劉影霞的手,淚流滿面,千叮咛萬囑咐,就是不肯松。“我說到了海南會盡快接她到身邊,母親才讓我走。”回憶當時的場景,劉影霞眼角滲出了淚水。

一灣淺淺的瓊州海峽,自此将母女倆分隔開來。劉影霞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到了海南,農場生活生産條件的艱苦出乎劉影霞的意料。

當時的東平農場一片蠻荒,瘴氣侵襲,山蜞遍地,人居茅屋,木闆當床,河溝當井,砍岜開荒,墾殖種膠……

農場的早餐是白粥加饅頭,劉影霞吃不慣,經常餓着肚子就去上班。

開荒的山雖然不高,但樹木茂密。“要在這些樹林裡開辟出一條種植帶,每人每天得挖8個80公分寬、80公分深的樹穴,十分辛苦。”劉影霞說,開荒過程中還免不了蛇蟲侵擾。

晚上收工了躺在床闆上,劉影霞閉上眼睛就想起母親,徹夜難眠,常常自己躲在被子裡哭。“那時候不像現在,想家了随時可以打電話,隻能每個月寫信,問候母親。母親不識字,每每回信都得請别人幫忙寫,等一封回信有時要好幾個月。”劉影霞說,她幾次想打退堂鼓,母親是她堅持下來的動力。

當時劉影霞一個月22元的工錢,要拿出10元錢寄給母親,改善家人的生活。“發工資那天,飯都不吃了,趕緊跑到鎮裡先寄錢。”劉影霞說,那時候除了收到母親的來信,發工資就是她最開心的時刻。

手藝精湛▶▷

遠近居民愛找她縫補衣服

白天忙着開荒,晚上劉影霞當起了業餘裁縫。彼時,東平農場還沒人會裁剪、縫制衣服,劉影霞讓老鄉幫忙買了她人生中第一台縫紉機。夜晚摸着黑,對着母親買來的工具書,自己摸索裁剪、縫制衣服。

“沒想到一學就會了。”劉影霞說,從那以後自己不僅“承包”了家人的衣服,同事看到她的手藝不錯,也經常買了布請她幫忙做衣服。

時光随着劉影霞手中針線的轉動而流逝,轉眼間24年過去了。劉影霞适應了當地的環境,不僅學會了普通話、粵語、苗語、海南話等語言,還成了家,買了地,蓋了房。但年齡越大,劉影霞想回家的念想越來越深了:“母親老了,孩子大了,再不回去就真的回不去了。”

“我離開家的時候就跟母親說過,我肯定會回來照顧她。”劉影霞說,想法一旦有了便再也放不下。

1992年,劉影霞一家賣地賣房,收拾家當,啟程回鄉。

闊别20多年回到梅城,家鄉的變化讓劉影霞百感交集:“當初離開的時候百花洲還是農村,回來卻見高樓已拔地而起,母親也白了頭。”

也正是這一年,劉影霞開始在百花洲擺起了攤檔。

決定擺攤前,劉影霞做了一番市場調查。當時百花洲有五六個裁縫,劉影霞經常跑到他們檔口前觀察,“看了好久,我認為自己手藝不比他們差。”劉影霞就此入了這一行。

憑借精湛的手藝,劉影霞很快将裁縫鋪經營得有聲有色。附近的居民都愛找她縫制、縫補衣服,有時衣服堆得小山那麼高。

再複雜的衣服,隻要客戶有需求,劉影霞總有法子搞定。

“阿姨婆,我這褲頭能改嗎?”

“沒問題。”

劉影霞從客戶手中接過褲子,隻瞅了一眼,便得出了“破解方程”。她先是挑線拆開褲頭,量好多餘的尺寸,随後熟練地蹬踩着縫紉機,機頭上的線軸也在機針上下運動中不停地轉動,絲線如流水般縫入衣服之中。不一會兒,一件尺碼過大的褲子就按照客戶的需求改好了。

改好之後,劉影霞将褲頭攤放在桌上,拿着熨鬥一遍遍來回熨燙,“這一步是收尾了,也是關鍵一步,不熨燙一下,縫補處看起來不服帖,影響美觀。”劉影霞邊忙活邊給記者介紹道。

“阿姨婆補的衣服,針腳一向很整齊。”顧客王阿姨說,自己居住在百花洲附近,是劉影霞十幾年的老顧客了,衣服拿給劉姨修補,她很放心。

自立自強▶▷

隻要幹得動就繼續幹

不知不覺間,劉影霞已在百花洲擺攤近30年了。

歲月在劉影霞臉上雕刻了一道道深溝,燈光照映下清晰可見。長時間低頭縫補衣服,也讓劉影霞彎了腰。

這些年來,劉影霞憑着勤勞的雙手,為百花洲的居民們補了數不清的衣服。但随着電商的迅猛發展,劉影霞明顯感覺到了裁縫行業江河日下。

以前周邊的實體店生意旺盛時,店家都會把需要修補的衣服交給劉影霞,她總忙不過來。“有了電商以後,實體店生意差了很多,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響,拿到我這裡修補的衣服基本沒了。”劉影霞說,現在經常光顧她生意的大多是老客戶。

生意少了,原先的老裁縫陸續選擇了離開,隻有劉影霞還在堅守。

“早先我兒子勸我,年紀大了就不要幹了。我在家待了兩天,又偷偷跑了出來。”劉影霞說自己是閑不住的人,趁現在身體還很硬朗,能做多少是多少。

兒子執拗不過劉影霞,隻能由着她來。

年輕時努力拼搏、孝順母親,年老後自立自強、不給子女添麻煩,劉影霞身上有着典型的客家婦女特征。

每天早上,劉影霞都會早早起床,吃好早飯,坐上公交,從梅江區三角地的家中出發。8點左右抵達百花洲開檔,晚上10點準時下班,這就是劉影霞忙碌的一天。

在她小小的裁縫鋪裡,有兩個保溫盒格外顯眼,這是劉影霞用來盛午餐和晚餐的工具,都是早上在家裝好帶過來的。

這些年,劉影霞習慣了不睡午覺,實在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短暫休息一會。一年當中,她也極少給自己放假。世間繁華三千,劉影霞就這樣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近30年的執着,近30年的堅守。裁縫這個行業雖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也正是因為有像劉影霞這樣對裁縫熱愛的人,才使得傳統手工藝能夠更好地傳承下來。

“阿姨婆,我的衣服這裡要改一下……”太陽初升,劉影霞又開檔了。

【南方日報記者】魏麗文

【作者】 魏麗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