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把自己視為是瓦爾登湖的代言人,全書不是在自我陶醉和盡情享受瓦爾登湖帶給他的輕松,自然和快樂,而是一直都在解說,解說自己所經曆的一切,試圖告訴人們:物欲橫流的物質世界不是生活的全部,應該還有可以讓人平靜下來的東西,就是自然。所以他在力争說服别人,我們的生活應該有這麼一個桃花源,即便是在大都市裡也不例外。
瓦爾登湖
這正是他和我國魏晉時期陶潛的最大區别,陶淵明是遠離了世俗之後,回歸自然,是在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狀态裡,體悟生命的真谛。而梭羅完全沒有,他是在推廣,可以說是在向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們推廣令他心曠神怡的瓦爾登湖,也是在推廣自己的一種思想:縱然不能回歸自然,至少可以距離自然更接一些吧!
鑒于此,梭羅這部《瓦爾登湖》雖說隻是随筆式的散文,其實是有一定思維邏輯的,這種邏輯的依據就是梭羅自己内心對工業化城市和個人内心向往的生活的認識變化過程。
梭羅
首先是反思。梭羅的認識起點非常高,一開始就提升到一種抽象和哲學的境界,什麼是人生的宗旨?
芸芸衆生過的生活是既安靜又絕望。所謂的聽天由命,是一種得到證實的絕望。
為什麼有人能夠享受六十英畝田地的供養,而更多人卻命定了,隻能啄食塵土呢?為什麼他們剛生下地,就得自掘墳墓?他們不能不過人的生活,不能不推動這一切,一個勁兒地做工,盡可能地把光景過得好些。
在這片土地上,有所繼承的人們和沒有繼承權的人們,都是土地的奴隸。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我所期待的,并非僅僅是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的話,還有大自然本身。”這種期待的難以實現,變成了一種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焦慮,甚至是控訴。
天上的鳥兒有巢,狐狸有洞穴,野蠻人有棚屋,但在現代文明社會裡,卻有一半的家庭沒有居所。尤其是在文明大行其道的大鄉鎮大城市裡,擁有住房的人隻占極少數。
這種文明的存在很難說是不是一種諷刺,而這些文字,絕不是散文所能呈現出來的。更像是通過借助瓦爾登湖這樣一個對象,把人類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一面揭露出來。現實就是這樣的,各位自己甄别吧!
而如果從最後的結束語來判斷,梭羅顯然是已經給出了答案:人類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是深刻的思想家,還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起一種秩序。殊不知,這一切都隻是自欺欺人罷了。
新奇的事物在不斷地湧進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着不可思議的愚蠢。
我們置身于自己營造的一張由世俗和欲望編織成的網中,匆匆忙忙,樂此不疲,還自以為然。如果無法改變,那就享受片刻的夏日生活也好!
瓦爾登湖
其次是在獨居期間,無法逃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孤獨。梭羅在方圓一英裡之内沒有一個人的地方,自己建房子,自己種地,自給自足,卻難以改變一個事實,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否則哪來的孤獨和寂寞。其實一些動物不也是群居生活嗎?如狼群,如大雁等。
作者在這裡的感受是充滿了矛盾性的。一方面牛蛙和夜莺的叫聲,搖曳的樹葉使他很難受,因為這些能夠體驗大自然存在的現象,在他的心裡顯得特别甯靜。然後又認為甯靜又不是絕對的,所以自己不必為這樣純粹的自然擔憂。
真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參照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的境界,梭羅更像是一個站在大自然之外的旁觀者。和現在的一些農家樂非常相似,城裡人偶爾到城郊的農村去體驗一把生活,就好像和自然融在一起了。而且還很開心,原來農村的生活這樣有趣,但真要是讓他們回到農村,則是打死都不願意去的,他們需要的隻是淺嘗辄止的過程和自我欺騙的美好感受。
梭羅也是一樣的,他不是一個真正隐居的人。他并沒有真正融入自然,隻是在嘗試,就像有人認為梭羅的思想是超驗主義一樣,超越現實,也不過是實驗一把而已。《來客》中,他會時時抓住來到森林裡的每一個人,不管是詩人,農民,還是哲學家,忍不住在一起攀談一番。貌似是交換生活的感受,實際上是在派遣内心無處發洩的寂寞。以至于在種豆時,也不是為了給自己提供糧食這樣純粹。
瓦爾登湖
當我再次鋤地的時候,覺得自己充滿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自信,并帶着對未來的一種平靜的信念快樂地從事着我的勞動。
農民在田地裡耕作的時候,大概隻有在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的時候,才有難得的快樂和開心。除此之外,還能在田地裡時不時地感受到自信和快樂,不是作秀,就是偶爾接觸産生的新鮮感而已。
再次是對瓦爾登湖的自然描寫,應該是全書最精彩,最吸引人的一部分。例如對湖泊的描寫,惟妙惟肖。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岸邊的那些河邊生長的樹木就是眼睛邊緣的細長睫毛。而周圍充滿樹木的群山和懸崖,就是懸挂在上方的眉毛。
在《湖泊》,《農場》和《動物》中有大量這樣優美的文字出現,或許這才是這部作品的精華部分。相對于梭羅帶有自我鮮明觀點的訴說,這樣的篇幅才是能夠撐起《瓦爾登湖》成為一部散文佳作的關鍵。
這才是真正的瓦爾登湖,之前所有的認識其實都是在梭羅自我設定的知識結構裡,圍繞他的世界觀進行的一場演說,告訴外面的人們,我的觀點是什麼,反對破壞自然也好,向往親近自然也好,都是個人思想的展示。
瓦爾登湖
而這些純粹的自然描寫,再結合梭羅作為博物學家的淵博知識,最大限度地把瓦爾登湖的生态詳盡呈現出來,一起構成了真正的自然!讓人們對這個神奇的地方充滿了好奇和向往。就像在差不多100年之後,詹姆斯·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一書,把香格裡拉推到世人面前時,令人無比驚豔和神往。
總結
作者梭羅确實在瓦爾登湖居住過26個月,在他之前,沒有人能把瓦爾登湖這樣生動地刻畫出來。全書更像是面對一群旁觀者的解說詞,解說瓦爾登湖給自己的感受和自己在瓦爾登湖生活的各種體驗,帶有宣揚自我的意圖。但是在由各種轟隆隆的機器組成的工業世界和喧嚣的都市裡,是不可能出現瓦爾登湖這樣的世外桃源,這是一個帶有烏托邦思想的嘗試,試圖告訴人們:生活不知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他就曾經在這個“遠方的田野”裡生活過,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過。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樣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