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明白焦慮不等于焦慮症,抑郁也不等于抑郁症。
焦慮和壓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但是焦慮症和抑郁症則不是。焦慮和壓抑或者說抑郁一般都可以通過調節得到緩解,而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焦慮症和抑郁症則需要藥物或心理醫生的幹預。
這裡我們說的焦慮和壓抑都是指不到診斷标準的,一般程度上的焦慮和壓抑。
那麼,一般程度上我們都會碰到的焦慮和壓抑怎麼緩解呢?
1、保持覺察,為情緒命名不管是焦慮還是抑郁都是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都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想要盡快擺脫它。這才符合我們趨樂避苦的天性。
而我要告訴你的正好相反。我們要做好情緒管理,要緩解焦慮和抑郁,就要能呆在這種情緒裡。
呆在這種情緒裡,不是讓我們繼續壓抑也不是讓我們肆意發洩,而是保持對這些情緒的覺察。簡單地說,你要意識到你現在焦慮了或者抑郁了。
這種意識到當下狀态的覺察,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和情緒保持距離,而不被它帶走或淹沒。
我們知道自己情緒來了,就有機會把情緒和事情分開,讓自己更客觀冷靜地處理。
在這裡我們還可以嵌套使用叙事心理療法中的“外化技術”。
那麼,什麼是外化技術呢?就是把我們内在的這些情緒,用語言表述出來。常用的是為情緒命名。
比如,我們可以為我們焦慮的情緒取個小名。下次覺察到焦慮情緒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對自己說,哦,原來是“小焦”上門了啊。
抑郁也是一樣的。比如,我喜歡叫的抑郁情緒為“小烏雲”。當我抑郁情緒來的時候,我就會對自己說:“哦,我的小烏雲又來咯!”
2、ABC合理情緒療法
認知心理學流派認為,人們的負面情緒不是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我們對于事件的評價和看法。從而,改變對事件的看法,就能改善情緒。
3、活在當下,為所當為
焦慮是什麼呢?細想一下,也許你不難發現。所謂的焦慮大多是針對未來未發生事情的擔憂和恐懼。
而抑郁則正好相反。抑郁是針對過去已經發生事情的恐懼。
著名日本籍心理學家森田正馬(Morita Shoma)就針對抑郁和焦慮問題提出了現在被廣泛使用的森田療法。其中森田療法的精髓就在于“活在當下,為所當為”。
怎麼理解這八個字呢?
我們看到焦慮和抑郁一個是針對未來的,一個是針對過去的。對于未發生的,我們把它災難化了,對于已經發生的,我們把它固着化了。(固着,心理學中精神分析流派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某種心理成長狀态固定下來,不繼續發展的心理現象。)
而我們每個人真正能夠擁有的隻有當下,不是嗎?當我們在感歎過去的時候,當下也不複存在了。當我們在焦慮未來的時候,當下也不複存在了。
要緩解焦慮和壓抑我們就應當看到活在當下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
那麼,“為所當為”又怎麼理解呢?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情緒不好,我就要想盡辦法去發洩啊,最好什麼事兒也别幹!但是心理學家森田正馬卻用他自己的現身說法告訴我們:不!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不要陷在情緒裡。你看到你有情緒很好,你可以去體驗這種情緒。但是,同時你也要去做你該做的事兒!”
森田正馬很小的時候就患有抑郁等情緒障礙。還在他念學的時候,有一次他的家人忘記了給他打生活費。敏感的他堅定地以為,父母肯定是打算要放棄他了。所以,他就下定決心等他考完最近的這次測驗之後就不活了。當他打定主意之後,他反倒不再專注于他的情緒問題,而是一門心思的去做複習。想着走之前給别人留一個好的印象。結果可想而知,他取得了一個很好的結果。他的情緒問題也因為他好的測驗結果大大緩解。
這也是他發展出森田療法的雛形。
4、堅持體育鍛煉
在焦慮症和抑郁症的臨床治療中,很多心理醫生都會建議患者堅持體育鍛煉。
這是為什麼呢?看起來明明是情緒的問題,為什麼要讓身體動起來呢?具身認知理論就告訴我們生理體驗和心理狀态之間有着強烈的聯系。
當我們去做一些體育鍛煉的時候,身體内部會分泌一種叫做“内啡肽”的物質。而這正是抗焦慮劑和抗抑郁劑的組成成分。
所以,堅持體育鍛煉就是最好的,天然無副作用的抗焦慮劑和抗抑郁劑。
在堅持鍛煉的頻率上,心理醫生或精神科大夫給的建議是:一周三次,每次30分鐘!
此外,還有一種被心理學界推崇的緩解焦慮和壓抑的方法——那就是正念或冥想,相信也會有助于你的焦慮和壓抑。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願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态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