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興:校慶120周年時,國家新聞周刊網來采訪我們問東大土木強在哪裡。我認為,要想做強一方,肯定要有曆史的傳承。從早些年徐百川等老一輩的知名大咖,傳到呂志濤院士與楊宗放教授,他們把混凝土領域做到了極緻。到了我這一輩,我們有孟少平、我、羅斌,則是把結構和施工結合在一起的方向。
徐百川
呂志濤
孟少平
羅斌
預應力是東大的特色之一,衆多學者和團隊在相關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以郭正興教授為首的團隊,曾承擔了“FAST天眼”反射面支承結構索網施工階段的技術支撐工作,解決了若幹關鍵技術問題。近日,匠心無疆實踐團成員楊思玉同學采訪了郭教授,一起來看看吧!
郭正興,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所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訪談實錄
Q1:
楊:郭老師您好!我了解到生活中的很多工程都會應用預應力,預應力作為東大特色之一,也非常受到學校重視,您是怎麼看東大預應力發展的?
郭:預應力融合了多個學科,而混凝土内施加預應力更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凡是涉及到大跨橋,以及涉及到對抗裂要求高的工程,都要施加預應力。此外,諸如大核電站、儲糧倉等有儲罐壓力問題的工程,也要加預應力;市政中的各類處理池;大型場館的索結構等,無一例外。後來,預應力演進到了空間鋼結構。正因如此,它有着極其廣泛的作用範圍。我們今年年底卡塔爾世界杯的場館,也要做預應力,我是主賽場體育場的顧問專家。我們東大預應力最近施工了廈門新體育中心,也是索結構。原來上海八萬人體育場的改造,浦東足球場,昆山足球場,都有我們的身影。
#卡塔爾世界杯體育館
#廈門體育中心
所以如此看來,預應力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工程裡都會涉及到的。我們高校體育館做得可不少!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浙大的體育館,也是我帶的人和董事林院士團隊合作去做的。所以我們這樣一個預應力團隊在國内影響力是很大的,我們不僅做理論研究,工程實施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高校裡面公認的。
這樣自然就形成了我們團隊的核心競争力。我們得到了很多“高校公認”,在學生當中也有一個普遍的概念,就是覺得東大的預應力很強
Q2:
楊:郭教授,您之前說參與過很多像體育館,會展中心的建設。能請教授舉一兩個例子給我們講講當時的故事嗎?
郭:我簡單講講鄂爾多斯東勝體育場。它的主設計師是我們原來“鳥巢”的結構大師範重大師。當時,鄂爾多斯東勝體育場上面要做一個膜結構,且鋼質大拱是傾斜的,跨度是320米,拱高大概在120米,通過40對索吊挂的大懸挑結構。到了冬天,可以用膜蓋把它封閉起來進行室内活動;天熱了,可以打開。這個建造難度在當時是空前的。我們是現場最主要的工程團隊,這個索結構正是我們施工的。
鄂爾多斯東勝體育館
場館建設主要有三個難題:
第一是因為對大拱的精工鋼構要采用整體提升法,吧1600噸的一隻拱整體提升。我作為專家跟他一起進行安全把控,讨論如何把它整體提升上去,又如何把它在空中張拉成型。
第二是大風,我們需要進行在風荷載下的整個計算分析,防止重大事故坍塌。
第三是施工難度很大,我到現場最冷的時候是零下八度,條件艱苦,花費了很長時間。我們一般要跑好多好多次。
在我的經曆當中,恐怕有幾十個這樣的故事。像我們這些科研人員,不是說參與了一點點皮毛就自己吹,我參加了什麼——沒那麼回事。對我們來說,做學問也非常重要,要務實。所以一定要有科學的務實的精神。
Q3:
楊:郭教授,您也參加過一些南京的工程,能請您給我們講一講近期的一工程裡面的一些技術困難或改進嗎?我們想聽一聽。等回到學校以後,我們想大家一起實地去觀摩一下。
郭:你們可以去看南京下關的惠民大道高架橋。這兩天正在進行非常精彩的模塊化拆遷,這個項目很大,場面壯觀。把1700噸左右的橋用模塊化運輸車拆下來。你們可以到那個地方看看。
惠民大道高架橋
楊:為什麼要拆掉那個橋?是因為老化嗎?
郭:是因為江北的一個地鐵線要過來,江北那邊上海隧道公司正在用盾構機來做一個下穿通道。由地上的高架橋變為地下的交通通道。這是一個南京重大的建設活動,即玄武湖隧道。
Q4:
楊:學校有哪些我們可以參觀的地方嗎?
郭:遊泳館,遊泳館是我老同學設計的。宏亞建設的施工,點子都是我給他們出的。就是用模闆支撐它的清水混凝土,上面是陶土鑽。清水混凝土是表面不做任何裝飾的,你們以後走進去看。這個混凝土直接打完以後模闆拆掉以後就外露了,不做裝飾。但外面可以做一些。
東大遊泳館
漫畫故事
隊員感想
Q1:
孫晟炎:通過采訪,我認識到預應力有如此深廣的應用。預應力是土木工程的重要革新。作為東大土木人,我應主動學習了解學校的行業核心競争力。我為學校在預應力取得的重大成就自豪,向郭教授等大師緻以崇高的敬意!
金蕾:郭教授在采訪中不僅為我們講述了他與天眼FAST的奇妙緣分,還科普了不少預應力的工程案例,通過這次對郭教授的采訪,我加深了對預應力的了解,也愈發加深了對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解,更被老一輩匠者不畏艱難undefined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感動,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我們年輕一輩更要學習老一輩匠者的精神,不畏艱苦,接續奮鬥!
楊海霞:在這次訪談中,郭正興老師講述了他與預應力的故事。他在講述工程建設故事時傳達的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管學什麼專業都要有奮鬥精神和務實态度的道理,告訴我們謹記止于至善以及曾經的嚼得菜根、做的大事的校訓。在聽完郭老師的故事後,我對這些道理有了更深的認識。
趙敏如:FAST ,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簡稱,亦有“中國天眼”之稱。因此我們采訪了參與天眼建造的郭正興教授,他為我們講述了 FAST 中索網結構的建造,讓我體會到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奮鬥精神和對名利的淡泊之心。
• end •
文字:匠心無疆實踐團
圖片:匠心無疆實踐團、部分來源于網絡
編輯:楊海霞
封面:匠心無疆實踐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