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開心心大團圓,紅紅火火過大年,你知道的春節習俗有幾個
文/@成長新視點
春節,也叫新年、新春,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從上古的“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每年春節,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不遠萬裡趕回家鄉,與家人團圓,已經形成了一種中國特有的“年”文化。
在過去,民間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準備過年,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和大年初一去拜年等傳統民俗。
新的時代,随着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經濟繁榮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春節的習俗,在保持傳統文化的特色下,主要有傳統民俗和地方習俗兩大類别,吃喝玩樂、各有特點,團圓祥和、獨具魅力。
一、傳統民俗。
1.辦年貨,民間從臘月二十開始,即大辦年貨,包括吃穿戴用、耍玩供送、幹鮮生熟等,老人孩子必會換一身新衣服。
2.大掃除,年三十全家老少齊動手,開展大掃除,包括家庭環境、個人清潔、生活用品等,都打掃幹淨,代表着掃除過去一年的黴運,迎接新一年的喜氣。
3.挂年畫,年畫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它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彩。
4.貼福字,春節貼“福”字,由來已久。“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人幹脆将“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5.貼春聯,每年春節一到,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對聯,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對聯有各種各樣的内容、寓意,有健康發财和幸福快樂等祝福語。
6.年夜飯,也叫團年飯、團圓飯等,是過年的重頭戲,豐富多彩,寓意豐滿。每年大年三十,每家每戶全家人都會一起吃年夜飯。在吃飯之前,還不忘拜神祭祖先。年夜飯上,雞鴨魚肉和酒水飲料等異常豐盛。
7.壓歲錢,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将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8.放鞭炮,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過年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代表着喜慶,熱鬧與祥和,以及對新一年的祝福。
9.大拜年,民間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嶽母”之說,南方正月初二(北方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之後,親朋好友之間的拜年,會持續到正月十五。
10.吃餃子,大年夜吃餃子,因為和面的“和”字有“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還有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财進寶”的吉祥含義。
11.吃湯圓,新年的第一餐吃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也希望新的一年圓圓滿滿。
12.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夜,家家戶戶會圍坐在電視機前,守着看春節聯歡晚會,迎接新年的到來,在十二點整給家人、朋友送上新年祝福,道一聲新年快樂。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之意;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13.祭祖,各民族有不同風格的祭祀文化,過年時候都會對逝去的先輩進行祭祀,掃墓、燒紙錢、燒香等。
二、地方習俗。1.剪窗花,剪紙是中國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因大多是貼在窗戶上,也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誇張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緻,将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2.逛廟會,是中國特有的集吃喝玩樂于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過去燒香拜佛得多,小商小販就在廟外擺起了各式小攤做生意,漸漸地成為定期的活動。
3.扭秧歌,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綢等,随着音樂翩翩起舞,有的會穿插故事情節或對口詞。
4.舞獅子,是中國的優秀民間藝術,古稱“太平樂”,有南北之别,南方又叫“醒獅”。一般由兩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各種形态動作。
5.踩高跷,也叫“高跷”、“踏高跷”、“紮高腳”、“走高腿”,是中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戲裝,往往裝扮戲曲折子,濃妝豔抹、造型各異,且歌且舞、高低不一,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衆喜愛。
6.灌香腸、熏臘肉,香腸和臘肉的曆史悠久,南北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和口味,風味鮮美、醇厚濃郁,回味綿長、越嚼越香,是中華傳統特色食品之一,享譽海内外,過年桌上必有的彩色。
7.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财的意思。
湖北、四川等地,分别用豬肉、魚肉、雞蛋和豆粉等材料制作雞蛋糕、魚糕。蘇州及甯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的紅棗年糕和百果年糕。山西、内蒙等地,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等制作年糕。
8. 跳神會,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9.開春歌,苗族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和挽春等。
10.迎新火,壯族在年三十晚上,家家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
11.挑水迎新,布依族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争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
12. 耕作戲,瑤族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别緻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
13.打靶比賽,景頗族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挂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14.挂燈籠,滿族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