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兒破,帽兒破,哪裡有不平哪有我。”這句歌詞唱的就是人間活佛濟公,有關濟公的傳說,在南宋時就已開始流傳,直至現在,還盛傳着濟公的故事,而且還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那麼,濟公究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還是人們塑造的神呢?
明代的田汝成就認為史上确有濟公其人其事,他在《西湖遊覽志餘》一書中,就十分肯定的說:“南宋确有濟颠其人。”另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型工具書《辭源》的“濟颠”條目下,這樣寫道:“濟颠,公元1129-1202年。宋末僧人。天台人,名道濟,俗姓李。佯狂不飾細行,欽酒食肉,遊行市井間,人以為颠,故稱濟颠。始出家靈隐寺,為寺僧所厭,遂居淨慈寺,嘉泰二年端坐而逝。”生卒年月、出生地、性格特征如此确切,由此來看,曆史上确有濟公其人,他與傳說中的濟公形象相差無二,是南宋時期一個喜酒喜肉,玩世不恭,在嬉笑怒罵中扶危濟困、抱打不平的瘋瘋癫癫的僧人。由于他經常解救貧苦人于危難,鋤奸誅惡,是弱者的救星,因此,深受百姓愛戴。他的故事至今仍流傳于民間。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打抱不平的活佛,還在西湖的虎跑建有“濟颠塔院,”并塑有濟公石雕,在雕像兩側還有“濟公鬥蟋蟀“、”“古井運木”、“飛來峰傳說”、“裝瘋掃秦”四幅浮雕。
在“濟公本無其人,原是釋定志的原型”這一觀點出現後,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會員、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骥對此觀點做了大膽而謹慎的考證。後來,他在《評(濟公全傳)》一文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曆史上并無濟公活佛其人,傳說中的濟公形象,除了是以釋寶志為原型之外,還将曆史上一些古怪和尚或者癫瘋頭陀的行為都加之于濟公身上,濟公的故事遠比原型釋寶志的故事要生動、豐富的多、他還指出,人們在流傳原故事的基礎上,又将自己所熟知或者想象的事件加之于原故事,構成一個新的、更為生動、更為豐富的新傳奇故事,正是我國民間文學的特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