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是夏,而夏朝最開始的皇帝是禹。大禹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皇帝,他身上發生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即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最開始記錄于《山海經》之中,後來《史記》《尚書》等也詳細描述了他挽救衆人于水火之中的故事。
人們一緻認為大禹治理的是黃河之水,但是近來卻有專家提出了相悖的意見,他認為大禹治理的應當不是黃河,而是尼羅河,他究竟為何這樣說呢?
在這位專家看來,《山海經》等涉及到大禹治水故事的書中并沒有明确指出洪水發源地的名字,而是用地形來闡釋:"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從這一地形來看,我們會發現黃河的走勢并非如此,而尼羅河都是有相稱之處,因為尼羅河有兩條支流,幹流白尼羅河先向北留了一段後,又轉彎流向了南方,随後進入維多利亞河,而這巨大的河流很有可能就是人們以為的渤海。
除此之外,《山海經》還提到了"洪水滔滔,浩浩懷山",這代表着這個洪水陣勢非常大,但是黃河後來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河,原本可是清澈見底,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陣仗。
當然這一論點不可能隻有簡單的論據,通過《山海經》對相柳之死的描述我們可以窺見重點。大禹治水時碰到過相柳,後者是上古的兇神,噴出來的水比洪水更加兇猛,如果稍微不注意喝了就會瞬間死亡。大禹将相柳殺了之後,他身體上流出的血蔓延出來,污染了很多地方,因而大禹将這片土地弄成了池子,同時還在池子邊築起了高台,這個台子被稱為衆帝台。
縱觀我國的疆域,并沒有一個地方有池子有高台,但是《山海經》中提到的昆侖山很有可能是肯尼亞,肯和昆音近,而侖和land音近,land和尼亞意思還一緻。而在這邊上還有對應炎火山和弱水之淵的乞力馬紮羅山和東非大裂谷,而埃及還有金字塔,也許就是傳說中的衆帝台。
我們再去搜尋古埃及的曆史,能夠發現在同一時間内,他們發生的各種大事和《山海經》所記錄的有所相似。古埃及王邁爾改變了混亂的割據時代,建立了統一的埃及王朝時間與夏朝建立的時間非常相近,而他在統一前也遇到了綿延千裡的洪水,而且是連年水災,治理了很多年才治好。黃河在古代實際上并沒有時常泛濫,但是尼羅河确實是如此,因而符合書中提到的經常性的水災。
雖然說這種說法違背了我們一直以來的認知,但是也确實有道理。而《山海經》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内容,提到了古埃及與中國類似的東西,比如說象形字、又比如說皮膚還有喪葬曆史等等。
而這一觀點出自于中科院教授宮玉海,他是山海經學會籌備會的會長,從1978年開始就研究了這本書,還通過各種研究方法,提出了很多看起來奇妙無比但是深思又合乎常理的見解。
當然,究竟他翻閱史書提出的新觀點是不是成立的,我們現在還無法得到答案,畢竟遠古時期實在是太過遙遠,我們僅有少數文字記載了那時候的故事,而且其中的真假性還有待考察,我們隻能将他的說法視為一種可能性,但是誰也不敢肯定這種可能性的幾率達到了10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