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年味之打麻将?小時候總是盼望七月十五能吃到面人,而今人到中年,再一次重溫了節日背後的傳說和故事,覺得節日本身比吃食更綿長、更有滋味七月十五做面人的那種熱烈氣氛久久萦繞在我的記憶中,靜樂的七月十五,家家戶戶早早就開始發面了,孩子們一個個都高興得不得了,蹦蹦跳跳着東家出西家進看各家捏面人,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家鄉年味之打麻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時候總是盼望七月十五能吃到面人,而今人到中年,再一次重溫了節日背後的傳說和故事,覺得節日本身比吃食更綿長、更有滋味。七月十五做面人的那種熱烈氣氛久久萦繞在我的記憶中,靜樂的七月十五,家家戶戶早早就開始發面了,孩子們一個個都高興得不得了,蹦蹦跳跳着東家出西家進看各家捏面人。
女人們這幾天的主要任務就是捏面人,捏面人的工具也很簡單:菜刀、剪刀、錐子、梳子、黑豆、紅顔料。大案闆往炕上一放,女人們就盤腳打坐地在炕上開始捏面人了。手巧的婆姨們用菜刀切開和好的面團,用手拿捏成羊、牛、魚、鳥、娃娃等形狀,用剪刀剪出鳥和魚的翅膀,用梳子按捺出紋樣,再用黑豆給面人人和鳥獸們點上眼睛,起到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團面在她們手裡,兩刀三剪就是一個形象生動的動物,或活靈活現的人物,然後眉、眼、嘴、鼻子、耳朵,樣樣不少,件件周正。嘴角上翹是抿嘴笑,壓一個麥粒大小面條,便是櫻桃小口。用面條做成頭戴、挽花、腰裙、項鍊,還有栩栩如生的蛇盤兔,青蛙戲水等等。做好面人後再用錐子紮開透氣孔,上蒸籠蒸熟,出鍋後點上紅紅。
面人風格簡潔渾厚、樸實典雅,看上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絕佳的工藝品。年長的老奶奶邊捏邊教,年輕的媳婦、閨女們邊捏邊學。總之一家捏面人,四鄰來幫忙,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七月十五捏面人已經成為靜樂農家婦女展露手藝的舞台和教授學徒的課堂。
晉西北面人(面塑)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這種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漢唐,鼎盛于明清,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敬畏自然的積澱。面人的主要要功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面人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一系列精美的面塑随着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并成為春節、清明、中元節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我記得村子裡過了七月十五,街坊鄰居和親戚朋友都要互相贈送面人,這種風俗不但可以切磋技藝還可以增進珍貴親情和友情,定了婚的男女之間也要送人人,以示愛情真摯,天長地久。還要給放羊的、放牛的送人人,放羊的送羊,放牛的則送牛,放牛羊的大多是光棍漢,不會做面人,再者放牛羊的常年風吹日嗮雨淋甚是辛苦,村民們送面人是對他們終年累月辛勤付出的慰問,也算是一種心靈和精神的慰藉,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家鄉人民是善良的,注重禮節禮貌的。捏好的面人要經過自然風幹,才能長時間保存。當然為了增加口感,還要用文火在大鍋中烘焙,經過燒燙焙幹的面人吃起來酥脆可口,回味悠長。
晉西北面人(面塑)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紮根于民衆生活,成為民俗風情的一種表現方式,流傳千年,無時不有,生生不息。它作為一種藝術形态也好,一種食品文化也好,代表着人們敬畏自然,追求美好的深刻内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