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戶的結局?“絕戶”從字面意思來講就是沒有子孫後代的人家尤其是在農村,古往今來所有家庭都希望有自家血脈的子孫男丁來繼承家業的沒辦法農村的莊稼人以田地為生,靠得都是力氣活,要不"男耕女織“也是男耕在前,女織在後,隻有了五谷囤糧才有資格娶得起老婆,為家族繁衍生息,人們普遍認為隻有男孫才有資格分到地基建宅院,所以“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思想一直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絕戶的結局?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絕戶”從字面意思來講就是沒有子孫後代的人家。尤其是在農村,古往今來所有家庭都希望有自家血脈的子孫男丁來繼承家業的。沒辦法農村的莊稼人以田地為生,靠得都是力氣活,要不"男耕女織“也是男耕在前,女織在後,隻有了五谷囤糧才有資格娶得起老婆,為家族繁衍生息,人們普遍認為隻有男孫才有資格分到地基建宅院,所以“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思想一直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當然有人會說那女兒不也是自己的孩兒嘛,女婿不也是半個兒子嘛?是的,現在的确是這樣的。但那也是有了五四新文化進步思想才産生的,而它的源頭還是受近代的西方文明影響,很多受過高等教育、有文化學識的大城市知識分子都擁護這個,一直到現在。
可是在上個世紀初的農村,即便生有多個女兒那也不算是真正“有後”,因為人們認為女兒再好終歸是有一天要嫁出去别人家生兒育女的,不用在她身上花太多錢。
普通人家把閨女養到十來歲就要定婆家的,收個彩禮錢,好心的父母會把夫家遞過來的彩禮錢,再自己添些被褥、衣衫、家具等生活用品作為嫁妝讓女兒都帶去婆家過日子。他們對女兒的教育灌輸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隻要女人學會“忍”之内功涵蓋生活情感之方方面面,能安心過日子就是好女人。
當然也有一部分富裕人家或官宦人家,那對女兒的投資不比現在打了雞血的給子女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的虎媽狼爸差,具體表現在找有學識的先生給女兒學文識字,請業内有名望的師傅傳授女紅,要求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如電視劇《知否》裡面描述的一樣。當然他們對未來“乘龍快婿”的要求也不低的,達官貴人,非富即貴,嫁過去是要去做當家主母的,往長遠利益講,那還是要幫襯娘家的官運、财運的,是不是很有眼見?
但是無一例外,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生育出來的女人,千百年來地位都是極其低下的。這裡大家都知道所有的人都是女人生的,暫不去追問“到底是雞生蛋先,還是蛋生雞先?”哪個第一或重要,男權社會裡女人都是附屬的,不重要的,或者說忽略的,上不了台面的。比方說,最簡單的女人是連個“名字”也沒有,喊一個“大丫”、“二丫”就算是個使喚名兒了,就跟稱呼阿貓阿狗一樣,能被潦草的冠以”某氏”便很是不錯了。即若娘家姓趙,夫家姓錢,那這個女人結婚後就叫“趙錢氏”。也難怪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登基後,武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發明一個“曌”(音同照)為自己的名字,含義是日月當空,普照大地。她亮堂堂的給自己取名就叫“武瞾”。雖然後世人也都習慣稱她為“武則天”,但其實“則天”并不是一個名字,而是取自她給自己的一個稱号“則天大聖皇帝”而已。
還有一種生女兒的人家常用的妙招就是“招贅婿”上門,表面看似是個恰當之舉,但這上門女婿在村上依舊還是低人一等,讓人背後恥笑的,欺負的。隻有生了自己帶把的親生兒子才是王者,才算是以後有子孫後代祭祀香火的。所以農村家庭無論貧富,不管花多少代價都會拼了老命的去想辦法生兒子。
這不,就算如今到了21世紀在南方某些地方,經濟發達了人卻膨脹了,”重男輕女“的封建餘孽思想又開始悄悄蔓延了。鄉間鄰裡時不時常能聽到三姑六婆在談論某村某男又因“萬貫家财”無人繼承而出軌娶小老婆了,理由是家裡老婆生不出兒子,好似就這一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理由就足夠冠冕堂皇的給男人出軌“合理化”作無罪辯證了。
後面還會傳出其妻是 “賢德賢能”,為了偌大家業不至于輕易落入旁人之手(簡單說便宜了某個狐狸精小三),她可以大方地忍氣吞聲隻求不離婚,隻要男人不把小三帶回家,保證自己家中正室的地位便能做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得過且過。畢竟若是因為她生不出兒子而導緻夫家成“絕戶”,這個鍋實在太大背不起,自己年老色衰又無一技之長再被棄,實在難以苟活了,隻能妥協、将就和認命,煞是可悲!真對不起那些五四新文化思想先驅者為了争取今日之文明而付出的偉大生命!
搞笑的是如果随着受傷女人的妥協,那些不要臉有傷風化的事情就圓滿結束到好了,往往那多半是不可能的。老天還是有眼的,因為這樣的事情後續還會跟出一堆家長裡短、永無甯日的夫妻矛盾、婆媳争吵、親子鑒定、财産轉移離婚大戰……,最後是男人後悔現妻不如糟糠妻好但是已經晚了,“一招不慎,全盤皆輸”,不懂得珍惜眼前人的後果,就是自己孤獨的去付出沉重的代價。反正這個世上看熱鬧的人和起哄的人永遠都不缺。古往今來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多,都話不過來。
還有一種續香火的方法就是找“嗣子”。這多是發生在夫妻感情好,雙方經濟條件尚佳,但确實因為某種原因無法生育子女,或是自己子女未成年就夭折但此時早已喪失生育能力的,他們都不想老來成為“絕戶”那些家庭,通常就會從自家宗親或親戚那裡直接“過繼”一個兒子來做“嗣子”,讓其為自家這一脈開枝散葉,傳承香火。這種親戚間的特殊收養關系大多數是為了延續男性繼承人的,所以較容易被世人接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這樣的典故。
但是還有一些人這輩子就圖活得潇灑,上半世人生有父母長輩祖宗們庇蔭不愁吃穿,妄自以為下半世人生會一如既往地過下去,根本不需要為自己年紀大了做半點未雨綢缪的規劃,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最終果然世事難料,一個”晴天霹靂“就硬生生把自己過成了一個“絕戶”,還自诩“人生如夢”,安慰自己不必過分在意,這一世不過是一場人間曆劫而已!我的五叔公便是這樣一位“奇人”。
五叔公,名叫唐近财,生于1938年農曆八月初八,屬龍。他小時候也讀過私塾,有自己的字和名号的,但是根本沒有人在意或到現在還記得的,我隻知道他是個“老來子”,大家都喊他“五叔公”。其實按輩分來講,他應該是我的祖祖叔公吧,就是那種輩分跟他差幾輩的那種。由于加了輩分的稱呼這個叫起來很拗口,他其實也就比我爺爺小十歲,所以族裡跟我同輩的孩子們都喊他“五叔公”,他也樂意接受這個稱呼,碰上他心情好,還會摘幾個家門口的小毛桃給我們吃,或者端個小闆凳在他家門口打谷場上賞我們幾段《封神演義》的故事聽聽,兒時對他的印象特别好。
據說五叔公的父親生他時已經四十三歲了,頭發都花白了。這麼大年紀才生他是因為他爹經營有方家裡有錢有地,偏偏就隻有閨女,就是沒有兒子。他爹的原配老婆沈氏(即他大娘)當時已過四十歲,這個年歲他們的大閨女出嫁後都快要做娘了,也就是說他們要做外公外婆級别的長輩了。不過這對夫妻受封建舊思想影響,一直沒有放棄要有個兒子繼後的想法。由于平時這對夫妻平時對下人苛刻,對族裡堂兄堂弟們也是不冷不熱,關系一般,就是那種怕太熱情被人會去占他們便宜的,總與人保持距離的那一種人家,所以從族中挑選“嗣子”的想法幾乎為零。
主要呢還是他們也看不上這些窮親戚,認為窮人是有根有種的,相熟親戚家的孩子再養跟自己也不會親昵的,以後長大了霸占完家産肯定回去認親生父母的,會白養的。他們便想找鎮上菜場的雞鴨販子劉德全幫忙留意回蘇北老家收貨時看有沒有沒人要的孤兒帶回來給他們做養子,孤兒比親子侄養老靠譜,并承諾會給他一筆不菲報酬。
不料這個劉德全卻不想肥水外流,直接給唐老爺出了個馊主意說可以把他未出閣的小妹子阿英嫁給他做小老婆生兒子,他這個妹子正好十八歲,長相标志嫩得跟花一樣,配這個四十歲的有錢人在他眼裡是再好不過了,即便是年紀相差兩輪廿十四歲,隻要以後錦衣玉食,那都不是事。不過劉德全的彩禮要求也不低,他要求:在鎮上菜場給他家買下個鋪子攤位,再拿五根金條就可以了。唐老爺在茶鋪看過他妹子長相後,倒是有點心動的。
然而老婆沈氏卻堅決不同意這個點子,她主要怕随便娶來的小老婆不是她知根知底的,不好控制,以後若生了兒子肯定沒她地位了。最後夫妻幾番争論下來,這個沈氏硬是做主把自己娘家的偏房堂妹(小沈氏)嫁過來了。這個小沈氏父親三年前因痨病早亡,因為生病欠下一屁股債,家裡窮得叮當響。她母親一共生了五個兒子三個女兒,小沈氏年方二八還待字閨中,尚未尋到合适人家。她在家排行老六,生得雖沒有沉魚落雁,那也是明眸皓齒,鵝頸柳腰,端莊大方,關鍵是屁股大,好生養。
所以大沈氏堅信這個堂妹家裡雖然窮,但她娘既然會生養這麼多子女(兒子偏多),那麼她女兒定也是個好生養的好種子人選。然而當小沈氏知道要給人做小老婆,還要嫁一個跟她爹一樣大的人也是尋死覓活不同意,不過再鬧騰,最後終究也拗不過她娘看上了唐家給的彩禮錢“八根金條、三畝水稻田、外加全套金頭面嫁妝首飾”那樣誘人,那可是能給她兩位大齡未娶的四哥和五哥都娶一房老婆的。沒多久,小沈氏便被逼嫁來了唐家做小老婆了。拜堂那天為了面子上好看,唐家找了一個族裡跟新娘差不多年紀的堂弟去迎親的。就是那種接親拜堂和入洞房的不是同一個人,在當時的年代這樣的例子很多不稀奇。果然,這個小沈氏肚子很争氣,第二年就生了一個大胖兒子,就是我的五叔公。
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