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關注@泰立注塑科普君,這是我原創的第559篇經驗分享。
有人說,有些已經誕生了150年的技術,研究他還有什麼用?
除非是真的高端産品,比如芯片、新能源等,那是風口絕對能賺到錢。
像注塑機這種誕生于1872年,距今将近150年的技術,早已經成熟的不要在成熟了。
再花很大的精力,把産品的精準度從95%提升到97%有什麼意義?
150年前的技術還要研究嗎甯波劉總做的是水表的流量表芯,這個市場真的有夠小的,全甯波800多萬人,一人一個水表也才800萬的産能。
再加上水表本來也不是易損件,不可能一年一換,更顯得市場規模小。
這種小市場,一般的廠都看不上眼,而且這個産品的要求比較高,由于流量表是測量流量的核心,要保證流量測試的通過量和流量穩定,要畫在裡面的精力并不少。
劉總的小廠,總共才3台注塑機,一個月也就能賺7萬多,但勝在訂單穩定,錢賺的不多也不少,但很多殺價格戰的場景。
畢竟這種小玩意,想做得好并不容易。
技術難點這種産品有三個技術難點:
(1)不允許有漲模的情況:當注射的時候,模闆後退不能超過0.02mm。
而一般普通注塑機螺紋間隙都要超過0.02mm,因此對于注塑機要獨特改造,一般需要使用“快速機”才能達到需求。
(2)注射壓力不得超過100bar:
這個難度稍低點,但是使用的原材料流動性很差,要保持注射壓力低,對螺杆結構需要進行改良。
(3)注射殘料位置偏差不得超過0.1
重複定位精度對注塑産品來說是最難的,畢竟閥芯不能有偏差,不然重量上的偏差很容易造成産品上的精度下降。
一般客戶有這種需求,都會選擇使用國外進口的全電動注塑機生産,但是國外的全電動沒有100萬可下不來。
但是劉總的小廠一年的利潤也就這麼多,根本不會考慮國外進口的全電動注塑機,至于劉總是怎麼做到的,裡面的技術細節,由于牽扯到很多小秘密,這裡就先不公布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麼小的市場,這麼難的産品,能生存下來,當然要靠技術。
越來越覺得普通塑料制品行業的分水嶺越來越明顯,有些工廠越辦越大,但是利潤卻沒怎麼增加。
有些工廠,看着不大,每天居然隻上一個班,一個月也能賺到10來萬。
後來我發現了,大工廠做的往往是通貨,技術含量不高,利潤也偏低,雖然看着風光,但背後欠款也不少。
小工廠做的是特殊産品,市場也不大,但是能做到要求的人更少,反而有了更多時間來研究技術和産品。
至于到底哪種好?誰知道呢!
搜索“泰立注塑”,獲得更多幹貨内容,助您産能翻倍,利潤翻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