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寶寶出去玩,回到家第二天寶寶發現寶寶屁股下有一些便便的痕迹,當時沒有在意,晚上寶寶又拉了很多便便,而且有點希,以為是吃壞了什麼東西也沒有太注意。誰知道第二天開始就反複的拉稀便便,一開始是稀糊糊狀的,慢慢就是水狀和濃狀的,反複拉了十幾次,媽媽非常擔心,趕緊帶寶寶曲醫院檢查,醫生看了寶寶狀态說有可能是細菌性痢疾。然後醫生讓化驗大便,化驗完大便後果然是細菌性痢疾,對這個病大多寶媽沒什麼概念。現在來給大家講解一下什麼叫細菌性痢疾和如何預防。
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亦稱為志賀菌病(shigellosis),是志賀菌屬(痢疾杆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志賀菌經消化道感染人體後,引起結腸黏膜的炎症和潰瘍,并釋放毒素入血。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狀,嚴重者可引發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藥治療,治愈率高。療效欠佳或轉為慢性者,可能是未經及時正規治療、使用藥物不當或耐藥菌株感染。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觸,或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最終均經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因為細菌性痢疾是由于痢疾杆菌對嬰兒産生作用導緻的,并且痢疾杆菌的傳染途徑有很多,所以嬰兒如果碰觸了患上細菌性痢疾的患者就可能會患上疾病。還有,蒼蠅和蟑螂接觸了帶有痢疾杆菌的糞便然後從人們飲用的水源以及食用的食物上面爬過,嬰兒又接觸了這些被污染的東西,患上細菌性痢疾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并且因為嬰兒的抵抗能力比較差,所以特别容易遭到細菌的入侵。
患上細菌性痢疾一定要對嬰兒及時到醫院進行積極的治療,這樣才可以避免因病情耽誤對嬰兒的身體産生不良的影響。并且家長要對嬰兒做好日常的護理措施,避免病情的加重。家長要避免嬰兒食用帶有痢疾杆菌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增加嬰兒體内的細菌含量,并且進一步降低嬰兒的抵抗能力。還有,不要讓嬰兒食用有肉汁和動物内髒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有含氮浸出物,會加重嬰兒消化道負擔,不利于病情的恢複。
夏秋季節細菌滋生嚴重,了解了導緻嬰兒得細菌性痢疾的原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這些因素對嬰兒的身體産生作用。孩子飯前便後要及時洗手,養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應注意飲食和飲水的衛生情況。
對于嬰兒要碰觸的東西都要積極的進行消毒,還有嬰兒奶瓶在進行使用前一定要用開水燙過之後才能夠投入使用,這樣可以消滅細菌,避免痢疾杆菌從嬰兒的口進入消化道,最後導緻疾病的發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