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谷寺遠眺缽盂峰。
黃 輝攝
雪中黃山群峰。
趙 敏攝
遊客在拍攝冬雪和雲海中的天都峰。
梁 軍攝
5月的黃山,杜鵑盛開,松柏蒼翠,山泉奔湧。在缥缈變幻的雲霧中,雄偉的花崗岩山峰和挺拔的黃山松時隐時現。林間,八音鳥唱着悅耳的歌曲,巡視地盤的短尾猴和勤勞覓食的小松鼠奔跑跳躍,它們與前來遊玩的客人,共享黃山的生态美景。
1.景觀獨特
安徽省黃山風景區是中國重要的自然保護地,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也是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三頂桂冠的名錄遺産地。
這裡,生态景觀豐富多彩。在160.6平方千米的景區範圍内,88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構成了黃山的骨架;澗溪泉瀑以蓮花峰、光明頂諸峰為中心在山谷間呈放射狀分布,在山腳聚集成4條大河,其中麻川河、浦溪河、秧溪河往北經青弋江後流入長江,豐樂河往南流入錢塘江,最終又在東海彙集;在山的孕育和水的滋養下,景區自然分布高等植物2385種,森林覆蓋率達98.29%,有73種哺乳動物、59種兩栖爬行動物、32種魚類、246種鳥類、175種昆蟲以此為家。
這裡,山水相依,各景觀要素之間有着天然的聯系,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高大的山峰與深切的峽谷相互交錯,形成了特殊的局部小氣候,影響了黃山植物的垂直分布與野生動物的繁衍栖息;花崗岩及其風化殼在為黃山植物的生長提供物質基礎的同時,也在生物風化作用下逐漸破碎;流水不僅與大山共同孕育了生命,也通過無時無刻地侵蝕和搬運默默地改變着大山;雲霧既是黃山著名的氣象景觀,又是重要的生态資源,能為黃山松的生長提供水源。
黃山生态景觀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活必需品和健康的生存環境,還為遊客提供了獨特的景觀文化。
奇松、怪石、溫泉、雲海、冬雪,被譽為黃山自然景觀之“五絕”,是黃山生态系統組成要素中最具自然美的部分。
奇松——黃山松,是以黃山命名的兩針葉松樹,廣泛分布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澗谷;怪石,是花崗岩在風化、冰劈、重力等作用下形成的石柱(群)、石蛋、石錐等象形景觀;溫泉,多指南坡前山溫泉,被稱為“靈泉”;雲海,是黃山氣象景觀的代表,變幻莫測的雲海令人仿佛置身仙境;冬雪,是黃山“五絕”中唯一的季節性景觀,雪中黃山,宛如童話世界。
古往今來,以“五絕”為代表的黃山生态景觀,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和觀光遊人。自1982年設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來,40年間,黃山風景區累計接待遊客6300多萬人。
2.系統保護
對于一個年接待數百萬遊客的風景名勝區來說,如何保護好景區的生态系統是一個重要課題。
黃山風景區很早就認識到地球系統科學在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與高校聯合開展了多個科研項目。2018年,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和清華大學經過三年的采樣、試驗和分析,對黃山松水分利用機制科研有了新突破,終于認識到,黃山松不僅能跟普通植物一樣,利用根系從岩石裂隙和土壤中吸收水分,還能利用針葉,直接從雲霧中吸收霧汽水,并将其向下傳輸到根部,尤其在無雨但多霧的氣候條件下,黃山松吸收利用霧汽水的比例非常高。該課題為深刻認識黃山生态景觀價值和系統保護生态資源提供科學支撐。
為時刻掌握生态景觀的健康狀況,黃山風景區建立了生物多樣性觀測大樣地、生态環境監測體系基礎數據庫,開發了遺産監測信息系統,并在野外布設紅外相機60台,對陸生脊椎動物進行長期、系統的調查和監測。
對于具有特殊文化和精神價值的生态景觀,景區采取更加嚴密和細緻的監測和保護。從1981年底開始,黃山風景區管委會确定專人對被譽為國寶的迎客松進行24小時監測保護。胡曉春,是黃山風景區第19任迎客松“守松人”。從2011年起,除了休息日,胡曉春每天都要對迎客松進行每2小時一次的細緻監測,監測對象不僅包括迎客松自身的樹皮、樹冠、松針等生長狀況,還有氣溫、降水、風力等自然環境情況,對監測内容及時報告以便景區采取應對措施。遇到台風、大雪、強降雨等惡劣天氣,胡曉春還要增加監測頻次。
在“守松人”持續監測的數據基礎上,由多學科知名專家組成的古樹名木專家組每年對黃山的重點古樹名木開展體檢和會診,指導景區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運用,提升監測和保護的科技含量。
3.減少幹預
盡可能發揮生态系統自我修複能力,避免人類對生态系統的過度幹預,是實現生态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此,黃山風景區設定最大承載量,實行“分時實名預約”遊覽,最大限度減少旅遊活動對生态景觀帶來的影響。
大學生小王就是通過“分時實名預約”方式走進黃山風景區的。他先登錄黃山旅遊官方平台,進行門票預約,選擇入園時間段并填寫自己的實名信息、支付完成即完成門票預約後,在選定的遊玩日期和時間段内刷證入園。
黃山風景區實時公布單日最大遊客承載量。疫情之前,在沒有極端天氣情況下,為每日最多5萬人。接待遊客不得超過規定容量,當景區當日接待量達到最大承載量的80%時,及時對外發布預警信息。
随着遊客增多,黃山部分景點,如天都峰、蓮花峰等,遊道兩側的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受“封山育林”“海洋休漁期”的啟發,黃山風景區在國内首創景點“輪休”制度。經過多年實踐,現在黃山蓮花峰、天都峰等主要景點每3—5年封閉輪休一次。
在景點輪休期間,黃山風景區實行動态監測,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樹木保護、植被生長量調查及防火巡查等,以自然修複為主,輔以一定人工措施,促進植被恢複。(李 維)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