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2:00:42

兩宋曆史上群英荟萃,名人文豪不勝枚舉,如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是曆史上少有的能臣;歐陽修,蘇轼,辛棄疾也是古今難得的文豪;而程頤,張載,朱熹,陸九淵更是另起一派的儒家巨擎。

但要說到兩宋間最為大衆所知的人物還得數包拯包青天以及嶽飛嶽武穆,嶽飛的功績自然不需要贅叙。《說嶽》《嶽飛傳》等通俗小說将嶽飛的故事進行了文學化演繹,使其随着民間說書人流傳了數百年,嶽母刺字精忠報國、嶽家軍金軍難撼、大英雄冤死風波亭等故事都讓後人耳熟能詳。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從名臣到名偵探)1

而“包公”也是如此,不但在我國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甚至在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也不乏擁眾。包公之所以周所周知,同樣也得益于戲劇與文學作品的演繹。

據統計現存的18種元代公案戲種,有十一種都是包公審案斷獄。如戲劇中的《狸貓換太子》《鍘美案》,文學作品中的《七俠五義》《包公案百家公案》,都形象深刻的為後人刻畫了一個面若黑炭,額上月牙的包拯,他坐鎮開封府時,清正廉明,剛直不阿,不懼權貴,為民請命,被百姓敬為“青天”。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從名臣到名偵探)2

現代影視更是在這些基礎上,繼續改編,拍出了如《少年包青天》《神探包青天》《新七俠五義》等一系列作品。包拯也成為了我國曆史懸疑探案的三個最大IP之一(狄仁傑,包拯,宋慈)。從名臣到“名偵探”,再到“陸地仙人”,包拯的形象也在不斷的變化,反而是曆史上真實的包拯被隐沒在了迷霧之中,不為衆人所知。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從名臣到名偵探)3

雖然流傳的話本戲劇有真實的曆史依據,但是畢竟是經過了藝術化加工的作品,其中誇大之處在所難免。真實的包拯并沒有小說戲劇中的那般神奇,比起同時期的範仲淹,富弼,韓琦,無論是功績還是官位也都略遜一籌;而在文學上也無法和歐陽修,蘇轼等人相比,歐陽修曾評價包拯,認為他“沒文化”:

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從名臣到名偵探)4

包拯,字希仁,真宗年間生人,其父包令儀曾做過縣令一類的官職,雖不算詩書世家,但也是官宦子弟,家道小康。從小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包拯,在二十餘時就考上一甲進士,被授為大理寺評事,并任為建昌知縣。但包拯因為路途太遠,不方便就近照顧父母,于是辭官還鄉照顧雙親。

一直到雙親先後去世,包拯又守孝結束,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年之久。此時的包拯已經年近不惑。從三十九歲正式入仕到六十四歲死于任上,包拯為官共二十五年。期間曆任地方,又升為開封知府,直至樞密副使。

在民間話本故事中,包拯最高光時刻就在擔任開封府尹之時,戲詞中“包龍圖坐打在開封”也就是這個時候,還衍生出了許多的故事。但實際上從至和二年到嘉祐元年,包拯僅僅擔任了一年半的開封府尹。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從名臣到名偵探)5

其實包拯的主要功績并非是在開封府開堂審案,而是在主職谏台時,彈劾谏言。在《包公文集》中,收錄了數十篇谏書,其中皇親國戚,高官貴門無所不包。包拯甚至拉着宋仁宗得袖子當面谏言立儲,口水都噴到了仁宗的臉上。

《宋史-包拯傳》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宋人筆記記載,包拯在對待官員時,從來都是不怒自威,甚少笑顔,因此憚于包拯威勢,朝堂上不論官職通通尊稱包拯為“包公”,而不少吏員在背地裡都以“黑臉包公”稱呼他。

流傳至民間後,又有了“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諺語,意思是包拯就像閻羅王一樣鐵面無私,絕不徇私。于是在民間“黑臉”代表的威嚴無私,“月牙”所代表的清廉公正,也就成為了包拯最重要的特征。但實際上從流傳下來的畫像可以看到,包拯并不是黑臉,額上也沒有月牙,相反看上去慈眉善目,膚色紅潤,還略顯富态,與傳說話本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從名臣到名偵探)6

包拯逝世後,被谥為“孝肅”。谥号作為人物生平的總結,極為精煉的概括了人物的一生。“孝”取為包拯侍奉雙親極孝。“肅”則是因為包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

平心而論從谥法而言這個谥号并不算太好,曆代以“文”為尊,“文正”更是美谥之極,文官皆以”文正”為最高目标,如範仲淹就被稱為“範文正公”。“文正”之下又有“文貞”“文成”以及其他以“文”字做前綴的谥号。

而“肅”位列第七位,《谥法解》中解道:“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群臣以此為包拯的谥号,足可以看出包拯在當時同僚中就是一個法度嚴明,剛正不阿,但卻不通人情的正臣形象。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從名臣到名偵探)7

而事實也是如此,曆史上包拯不結黨,不阿上,甚至為了禁絕請托,連朋友親戚都不親近,平素沒有一封私信,當時不少士大夫認為包拯“乏于人情,不通事理”。對于這些非議,包拯從來都是置若罔然,依舊潔身自好,不獨這樣要求自己,他也如此要求自己的後人。

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由此可見包拯為官之志。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結局(從名臣到名偵探)8

我國古代百姓普遍有三種夢,即明君夢,清官夢,俠客夢。包拯清正廉潔,不懼權貴,又愛民如子,公正嚴明,自然滿足了百姓對于清官的所有想象。

時至今日,包拯已經不再隻是一個單純的曆史人物,而是千年來所有民衆對于清官的共同想象與向往,而這種共同的想象鍊接也是我們民族曆經磨難,飽受挫折之後,依然能夠緊密相連的最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宋史 包拯傳》《續資治通鑒》《長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