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廷河
“你的愛就像火苗,把我的心燃燒,燒得我的驕傲,無處可逃……”每當聽到蒙古族著名女歌手格格演唱的《火苗》這首歌時,我的心就會一下子飛回到幾十年前的農村。每當到了做飯時間,家家戶戶的煙囪便會升騰起袅袅炊煙。這時,竈屋裡就會從鍋底竄出躍動的火苗,不同的香味就會在村子的上空漫延。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家家戶戶的竈屋裡大都安放着兩口鍋。一口大的,一口小的。大的八仞,小的六仞。一日三餐煮飯炒菜燒火用的都是莊稼被收割回家後,餘留在地裡的短莖和根,即麥茬兒、豆茬兒、玉米茬兒、高粱茬兒、谷子茬兒、棉花茬兒。除此之外,還有枯枝落葉、茅草根、幹牛糞、煤等。兒時,到田間地頭拾牛糞,到溝邊刨茅草根,到路旁揀樹葉、摟草,是我們小夥伴放學後和周末假日勞動的必修課。
用茅草根、牛糞和煤燒火,鍋底下冒出來的火苗多是紅色的,但爐的根部火焰旺時會呈現出藍色,燒出的飯菜總帶有一股泥土的芳香和野草的清香味。記得有位文友曾經對我說過:“用老家的大鍋蒸出來的饅頭就是不一樣,用柴草燒火、用大鍋炒出來的菜就是原汁原味的那種香,或者說,感覺上真正地道的飯菜,就應該是從那種砌在柴竈上的大鐵鍋裡做出來的……”那時候,農家廚房裡燒火做飯的炊具,無外乎用梧桐木制作的風箱,用高粱稈制作的蓋墊、篦子,用葫蘆制作的水瓢以及用柳木制作的菜闆,用槐木制作的飯廚、飯桌等,這些就算是農家廚房裡的全套用具了。
由于土地貧瘠,農戶家中的柴草稀缺,用母親的話說“鍋裡吃的、鍋底下燒的,差不多都是一樣的價錢”,所以父親每逢在坡裡幹活歇息時,都不會閑着,四處揀拾些柴草。每次收工時,父親都能拾滿一大筐柴草,然後挎回家晾曬,以備燒火做飯用。
每年秋收分配糧草時,生産隊會計不僅要将每家的口糧作出精準計算,還将打場後剩下的玉米稭、玉米骨棒,甚至将站在玉米地裡收割後留下的玉米茬兒,都按人頭分配到每家每戶。分配當天,各家勞力都齊上陣。玉米茬兒加上地裡的雜草,很快就會被戶主收拾得一幹二淨,不僅為耕種小麥清除了障礙,還有了做飯用的燒草。
我老家四間屋的庭院裡,栽植了6棵梧桐樹,七八年後,都已長得華蓋如雲。小麥抽穗拔節時,梧桐花恣意地開着,白淨、錦繡,散發着芳香。随着此起彼伏的鳥鳴聲,庭院裡不僅有梧桐花的芬芳,還有小夥伴們歡蹦亂跳的惬意。一場透雨過後,庭院裡清濕的地面上落滿了梧桐花,讓人不忍輕易落腳踐踏。等天上的雲彩散盡,陽光透過梧桐樹的枝葉灑在庭院地面上。天空湛藍,經過多日晾曬,地面幹了,落在地上的梧桐花也幹了,母親就把地上的梧桐花連着喜鵲築巢時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枝條,一同打掃到簸箕裡,然後端到竈屋裡以備燒火做飯用。在這有着花香、鳥語的火苗裡,我聞到了香甜的味道,仿佛走進了鄉村版本的童話世界。
每到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最愁人的是沒的燒。父親就和大哥一起用鋸将庭院裡的大梧桐樹伐倒,樹頭枝條用斧頭劈成小塊,整齊地堆放在西牆根晾曬着。樹幹部分則按尺寸要求用鋸截成段木,然後用牛車拉到集市上去賣,等換回錢來再去買些煤以備急用。
為了給家裡買煤,大哥曾遭遇過一劫。那年大哥剛19歲。母親聽說村裡有幾位大叔要到100公裡外的坊子煤礦去買煤,就讓大哥推着獨輪車、捎着麻袋跟他們一起去。我在《母親的思念》一文中這樣寫道:
“一天晚上,大哥推着滿載200多公斤煤的獨輪車急急往回趕路。在峽山水庫四屯幹渠壩頂行進的過程中,突然遇到一個陡坡,車把上挂着的軍用水壺不小心纏在了車輪底下,因慣性大、速度快,結果連人帶車一個跟頭翻了個“底朝天”。大哥當場被車子砸暈了過去。等他醒來時,一摸鼻子和臉上全是血。他下到河邊去清洗時,竟發現上嘴唇被豁出一道大口子。趕回家後,母親吓得像沒了魂似的。她喃喃自語地說:‘我的兒啊,早知這樣,真不該讓你去推這趟煤、遭這份罪!’之後,母親東借一瓢面,西借一斤米,侍候大哥兩個多月,咬着牙硬是挺過了這一劫。”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當兒,農人們開始趕着牛車拉着農家糞肥走在田間的小路上。耕牛在田裡拉犁耕地、拉耙整地。人、犁、耙、牛在空曠的田野裡構成了一幅繁忙的“春耕圖”。陽光明媚,暖意融融,讓人周身感到格外舒坦。柔柔的春風拂面,像母親溫馨的愛撫,糅合着牛糞帶有泥土和青草的味道,讓人熏然欲醉。我和兩位小夥伴懷揣一份閑适、恬淡的心情,在松軟的耕地裡挎着蠟條筐揀拾牛糞。倘若誰先發現眼前有一坨牛糞,那可是他的一件最心滿意足的事兒。不管是幹牛糞還是濕牛糞,都要揀到筐子裡去。半天下來,我和兩位小夥伴都能揀滿各自的小蠟條筐,然後伴着鳥兒的歡叫聲,帶着勝利的滿足感,唱着一曲《打靶歸來》,高高興興回家去。
驚蟄過後,春光漫溢,天氣煦暖。溝邊茅草叢生,麥田滿眼新綠。我和兩位小夥伴挎上草筐,拿着小鐵镢,到野外溝邊去刨茅草根,身上不一會兒就出汗了。我脫掉小棉襖,隻穿裡面帶着補丁的褂子,撲通一镢下去,茅草根不肯出來,再撲通一镢下去,泥土中的茅草根不情願地被我翻到土層表面,然後用镢頭一拍,接着用手抓起一把茅草根,抖掉泥土,選一根摘淨毛毛,送入口中咀嚼,甜甜的沁透了我的心。這樣,刨一會兒,歇一歇,嚼幾根茅草根,再繼續刨。我與小夥伴們的說笑聲,驚擾了田野中的布谷鳥,喚來了樹上喜鵲的歡鳴。
鍋底下柴竈燃旺的紅火苗,讓我們全家人吃上了熱騰騰的飯菜,睡上了暖暖的熱炕,體驗到了溫情的人間煙火。無論走到哪裡,那旺旺的紅火苗,都是我對老家難舍難分的渴望,對已故父母大人的深情感懷,更是我心靈的一種精神寄托。
近些年來,農村的變化日新月異,父老鄉親的日子也日漸殷實富足起來。寬闊硬化的街道,整齊劃一的紅瓦房,牆面被黃白色乳膠漆塗得鮮亮耀眼,呈現出新農村的一派新氣象。家家戶戶屋内竈台都鋪上了潔白的瓷磚,做飯用上了液化氣,煎炒烹炸蒸煮,樣樣省時省勁。兒時,奶奶曾催我上坡去拾草,我因為整天貪玩,不願去上坡拾草,奶奶就生氣地對我說:“你不去上坡拾草,拿什麼燒火做飯,難道燒氣不成?”沒承想,到後來,還真讓奶奶給說中了。
随着當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廚房設備更新更快了。且不說炊具全是整套不鏽鋼的,就是燃具名堂也頗多,可謂應有盡有。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也不管是液化氣還是天然氣,隻要做飯時燃氣開關一擰,燃氣竈上冒出的都是旺旺的藍色火苗。它不僅實用方便,還更安全環保、便捷高效。
如今,老家的路更寬了,水更清了,村莊更美了,屋頂的炊煙也很少見了,竈間的紅火苗變成了藍火苗,天空也變得更藍了。
作者簡介:趙廷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協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作家網會員、中國散文網會員。作品見《中國紀檢監察報》等各類報刊及新媒體。入選《山東散文選》《美文天下·中國旅遊散文優秀作品集》《相約北京·全國文學藝術精品集》等書籍。《天寒又見梅花開》《黎明靜心聽鳥語》《一株棕榈》等散文被選為中學語文考題或高考語文限時集訓專題。散文集《梅嶺翠竹》于2020年12月由團結出版社出版。2021年1月,個人詞條被列入中國作家庫。2021年9月,獲高密市第二屆“紅高粱文學之星”榮譽。
壹點号當代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