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感謝鄰裡鄰居的照顧和社區的服務,等疫情過去了,我請大家搓一頓。”8月15日,南京江北新區長蘆街道濱江村租房戶陶象偉,結束了14天的居家隔離和14天的居家健康觀察,激動地向鄰居王月萍家和周福雲家表達了感謝。
陶象偉在濱江村附近的一家企業打工,租房在濱江村。因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而被要求隔離,這期間,他得到了“左鄰右舍”(王月萍家和周福雲家)的照顧、肉菜“投喂”,深深地體會到什麼叫“遠親不如近鄰”。
濱江村面積7.9平方公裡,實際居住人口5000餘人。村民居住分散,拆遷導緻人員流動性大,還有500餘名附近企業的務工人員在此租房,而全村僅有16名社區工作人員。長蘆街道濱江村黨總支書記劉寶金形容,如果開車在村裡繞一圈,大約需要1個多小時。做好這裡的疫情防控任務實屬不易。
農村社區面積大、居住分散、老人多,網格員“跑斷腿”獲得的信息也不見得及時、準确,疫情防控怎麼做?“農村最大的特點是‘熟人社會’,因此,發動起群防群治的力量正是破解問題的關鍵。”長蘆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于是,自南京祿口機場疫情發生以來,長蘆街道提出在各個村(社區)建立“十戶聯防”機制,左鄰右舍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發動群衆的力量構築疫情防控堅固防線。
所謂“十戶聯防”,即相鄰相近的10戶居民成組聯防,逐戶登記姓名、人口數等信息,利用他們之間人員熟、情況清、動态明的特點,讓村民間自覺監督防疫。此外,10戶中選出一位成為戶長,與村裡原本的生産組長、網格員形成聯動機制,做到對居家隔離人員管控到位、流動人口摸排到位、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到位。
下午四五點鐘,驅車駛入長蘆街道濱江村,初秋天氣漸涼爽。往日裡,此時的村裡應該十分熱鬧,河邊、巷口都會有人散步、閑聊,而此刻,耳畔隻有播放着防疫知識的大喇叭聲和知了在枝頭的叫聲。
“不要讓兒女來了,打電話給他們,讓他們放心,疫情過了,有大把的時間盡孝心。我們都再忍忍,不給别人添麻煩。”前不久,聽說有戶居民的子女要進村探望,濱江村徐雲組生産組長陳先和立馬登門做工作。
幹了20多年的生産組長,陳先和對家家戶戶的情況如數家珍,誰家兒子在外讀書,誰家姑娘嫁到了哪裡……他都清楚。“農村不就這樣嗎,大家大多沾親帶故,平日裡走動也多。”陳先和笑言。
徐雲組有50幾戶人家,陳先和選了幾位年輕人做起“十戶聯防”的戶長,“年輕人登記信息清楚,智能設備玩得好,給居民服務方便”。戶長“上任”,他一一囑咐:“如果發現情況,你們不好意思開口,就告訴我,我來處理。”
8月10日,一個“突發情況”從居民口中傳到陳先和耳朵裡:一位疑似“黃碼”人員到了村裡,沒報備。“卡口都要查驗,應該不會有這情況。但必須查明白,給村民一個交代,不然他們心慌。”陳先和和負責該戶的戶長很快找到這戶居民,讓其把健康碼、行程碼、核酸檢測報告一起交給戶長并上報社區。前後1個小時,一場“小風波”就平靜了下來。
為什麼處理這麼快?這就是“十戶聯防”的速度。陳先和解釋,聽到疑似“黃碼”人員的名字,他和戶長就通過這戶人家的親戚快速找到了人員聯系方式,并了解了一些情況,也就是說,在核實具體信息前,相關情況已經掌握了一大半。
小擺渡村疫苗接種點,村裡的兩位網格員正在為前來接種的村民服務,疫苗接種剛剛開放,前來接種的村民較多,他們要維護好秩序,随時為村民答疑解惑、協助登記等。村裡的疫情防控也不能松,但“十戶聯防”讓兩位網格員心裡有底。
“‘十戶聯防’機制把‘群防群治’的力量調動了起來,這樣,我們的網格員,還有其他社工就不用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信息排查、巡查等工作上,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為居民服務。”長蘆街道小擺渡村黨總支書記謝曉青介紹。
謝曉青拿起一份“十戶聯防”聯系表展示給記者,上面以戶為單位,登記了人員姓名、聯系方式、與戶主關系等關鍵信息。這份表戶長、網格員、生産組長人手一份,方便随時聯絡。“還有更多紙面上沒有的信息,掌握在‘左鄰右舍’之間,例如誰家有人來串門、誰家有子女返鄉,大家互相監督、互相服務,漸漸地,疫情防控就成了自覺意識。”謝曉青說。
“村裡有居家隔離人員,鄰裡不僅會給他們送送菜、幫買買日用品,甚至還會幫忙給地裡澆澆水。”劉寶金說。放眼望去,村莊雖不似往日熱鬧,但藍天白雲下,綠油油的麥苗正在生長,看起來格外鮮亮,收獲的季節很快就會到來。
交彙點記者 許雯斐
編輯: 管鵬飛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