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番,獸足謂之番。從釆、田,象其掌。”其後乃至現在,所有的工具書都這樣說,對不對呢?
實際上,番字是會意字,讀作pān,fān。甲骨文字形是米在簸畚[běn]裡的俯視圖,看上去更像現代的米字。而米字甲骨文字形是上中下結構,上為三個點,中間一橫,下為三個點,義為很多米粒。
番字演變(《國學大師》網絡版
周晚《番匊生壺》和《番君鬲》的番字金文為上下結構,上為米,下為田(是甾的簡化,即畚,現在叫簸箕)。春秋時期金文字形與周晚金文大緻相同。古文和汗簡另有字形,如畚箕口朝左,裡面有米字形。
用簸箕簸米糠
《說文解字》根據古文和汗簡字形認為,番是獸經過時留下的足印。這個解釋不正确。即使是《說文解字》引用的如下第一個字形,也是米在與手(又)合為一體的畚中的樣子,與獸爪無關。
番字的古文和汗簡字形
綜上所述,番字,本義是用畚箕簸去米糠的動作。
番字加三點水寫作潘,義為用畚箕在水裡淘米。如果番是獸足印迹,則潘無法解釋為淘米。
淘米-潘字
現代研究發現,淘米水中的澱粉可以吸附并分解頭發的油脂,讓頭發幹爽。遠古人可能偶然發現淘米水可以洗幹淨頭發。有一個洗發品牌叫潘婷,很有文化底蘊。
潘從用水淘米引申為淘米水。《禮記·内則》: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tán]潘請靧[huì]。(每隔三天讓他們洗次頭。這期間,如果臉髒了,就燒熱淘米水讓他們洗臉。)
番另一個讀音fān,仍然與簸米糠有關,簸米糠是用畚箕不斷上下颠動有米糠的米,使米和糠分離,并借助風力吹走簸箕中的米糠,引申為同一個動作(簸米糠)連續反複進行。如,三番五次,輪番,翻一番。
番号之番與幡相同,古代打仗,每一支部隊都會打一個大旗(幡),稱為大纛旗,上寫着自己的名号。
古代打仗時的大纛旗(網絡圖片)
番用于翻譯佛經用字。佛經是用梵語寫成。古代梵語的“梵”譯成漢字寫作番。北京密雲區有個番字牌村,過去曾經叫梵字牌村,
後來,番字就引申為外來的。如,番茄,番石榴,番荔枝,番薯。
番字的其他衍生字都與用畚箕簸去米糠有關。如,①翻,小鳥飛翔時,翅膀一上一下,就像畚箕上下簸稻殼的動作。
翻-小鳥上下翻飛(網絡圖片)
②播,手抓種子反複(似簸米糠)撒到地裡。
③幡,挂在店邊的織質招牌,在風中翻來翻去。
④憣,心裡想法迅速改變(如畚箕簸去米糠上下很快颠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