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白楊
去年9月30日,騰訊通過一輪聲勢浩大的組織架構調整,确定了整個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産業互聯網”。
在推進産業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騰訊的雲業務成為了整個體系的發動機。很多人是在930調整之後才了解到騰訊雲,因此會覺得騰訊做雲始于2018年,但實際上,騰訊雲誕生,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
如果仔細研究市場上由互聯網企業發展出來的雲業務,會發現一個共性,即他們都是源自主營業務的能力成熟及溢出,亞馬遜的AWS、阿裡的阿裡雲等皆是如此,騰訊雲也不例外。
在今年的一季度财報中,騰訊首次單獨披露了“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其中在提及雲業務時,騰訊表示,“在向外部客戶提供服務之前,我們的雲基礎設施就已經達到了可滿足内部雲需求的龐大規模。”
那麼騰訊的優勢業務是什麼,财報也給出了答案。“我們的雲業務始于我們擅長的互聯網行業,如遊戲及視頻垂直領域,其後在金融、零售、民生、旅遊及醫療保健等智慧行業取得突破。”
可以看出,遊戲和視頻業務是騰訊雲的起點,所以,這兩個領域的雲業務發展,也是整個騰訊雲的發家史。
開放遊戲和音視頻能力
2005年,黃世飛加入了騰訊,最開始,他做的是QQ秀業務,後來随着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到來,他又轉到手機QQ增值業務。如今,黃世飛已經成為騰訊雲的副總裁,而他真正與雲業務産生交集,是在2010年騰訊提出開發策略之後。
當時,跟随整個公司的策略,黃世飛所在的團隊也開始向外部合作夥伴提供各種應用能力,此時,“雲”的概念在騰訊内部其實還不存在。直到後來,當他們發現有很多能力是可以統一輸出的時候,騰訊雲業務的雛形才開始顯現。
“雲業務在海外發展得比較早,國内當時還在一個摸索的階段。”黃世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但根據做開放平台的經驗,他覺得這是一個新的機會。于是,當騰訊雲在2015年正式推出的時候,黃世飛做出了一個選擇:轉入雲業務。
他一開始接手的是遊戲雲,這其實也是騰訊雲落地的第一個垂直領域。上文提到過,互聯網企業做雲業務一開始的思路基本都是将成熟或者溢出的能力進行開放,對騰訊而言,遊戲是再合适不過的選擇。
2009年第二季度,騰訊的遊戲業務營收一舉超越盛大,進而成為了中國第一,此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撼動其位置。所以,騰訊在遊戲研發及運營等方面積攢了很多其他廠商無法企及的能力,而這,也是很多中小遊戲廠商希望獲得的。
在遊戲雲成功推出的基礎上,騰訊雲也開始尋找下一個突破口。現任騰訊雲視頻業務總經理的李郁韬2006年加入騰訊,進入公司後他最先做的是QQ後台相關業務。李郁韬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QQ後台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通信。
PC互聯網時代,音視頻通信主要局限在網吧或者家裡,但到了2013年前後,基于手Q的移動端音視頻通信開始爆發。也正是這個時期,騰訊在通信領域的音視頻技術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基于此,音視頻成為騰訊雲落地的第二個垂直領域。李郁韬也随之轉入到騰訊雲團隊,負責音視頻相關的雲業務。
2015年底,整個互聯網領域掀起了一股直播的熱潮,而騰訊視頻雲也成功站上了這一風口。以映客直播為代表,當時創辦的一波移動直播平台,成為了騰訊視頻雲的第一批客戶。
李郁韬告訴記者,音視頻技術的門檻較高,一般的小團隊沒有人也沒有能力去做相關的開發工作。但使用騰訊雲,他們不需要專業音視頻客戶端開發,隻要招幾個應用開發工程師做集成,平台在兩個月内就能快速上線。
2016年,騰訊也開始向直播行業提供可服務數十個T超高寬帶的CDN服務,包括鬥魚、B站等在内的平台都成為了騰訊雲CDN業務的第一波客戶。
試錯中成長
現在探讨騰訊做産業互聯網,經常被提及的話題就是擅長做C端産品的騰訊到底能不能适應B端業務。實際上,這個問題在四年前,黃世飛、李郁韬等最早的一批騰訊雲員工已經進行過驗證。
答案肯定是能,但過程并不輕松。首先從員工個人狀态上,需要進行反差很大的改變。黃世飛對記者說道,“我最早是以技術研發人員的身份加入騰訊,所以一直以來,在性格、溝通等各方面都是一個技術男的風格。”
但轉到騰訊雲之後,黃世飛發現自己需要去和客戶交流,而且還是以做成生意為目的,這個變化給他帶來很大的沖擊。“一開始都不知道聊什麼”,黃世飛坦言,自己之前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寫好代碼去解決問題,但做雲業務之後他還要考慮客戶想要什麼。
現在,黃世飛覺得自己已經從一個碼農,變成了一個有生意人氣質的技術人員,在他看來,這個改變亦是一種收獲。“這讓我看事情變得更加全面,以前做代碼隻是産品中的一個環節,而現在,我要從整個産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黃世飛說。
李郁韬向記者感慨道,“做開放和做自營業務的差别太大了,之前隻要滿足對應業務部門的需求,但開放之後,要滿足的卻是不同客戶各種各樣的需求。”
這實際上也是騰訊雲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最為棘手的問題。因為一些技術能力雖然在内部業務上跑得很成熟,可在适配客戶需求時,往往會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
以鬥魚的合作為例,因為鬥魚提出了很多定制需求,而這些需求騰訊雲之前從未遇到過,所以雙方剛開始合作時,經常會出現如直播間黑屏、花屏或者卡頓等問題。
李郁韬印象最深刻的是,鬥魚最初每次往騰訊雲切量的時候,都會出一次小故障,他們就去武漢道歉,然後進行bug修複,可下次切量的時候又出現其他問題。“我印象中反反複複有過兩三次”,李郁韬說。
在度過那段“最黑暗”的時間之後,騰訊視頻雲跟其他公司的合作變得更得心應手,前途也變得一片光明。2017年是騰訊視頻雲爆發的一年,除了鬥魚外,虎牙、熊貓等頭部直播平台也相繼接入騰訊雲。目前,騰訊雲在整個電競直播市場的占比也非常可觀。
生态的力量
對騰訊雲而言,優勢業務的成熟技術能力固然重要,但也并非唯一的條件。因為放眼整個雲服務市場,騰訊的技術能力雖然有競争力,但也不具有絕對的排他性,至少還不至于讓用戶非用騰訊雲不可。
李郁韬告訴記者,這個問題騰訊内部也思考過,所以在2016年底至2017年初的時候,騰訊視頻雲曾啟動一個叫做“視頻生态”的業務,思考的核心内容就是除了雲技術,騰訊還能給客戶帶去什麼東西。
最終,騰訊視頻雲找到了幾個答案。首先是内容,騰訊有豐富的内容資源,比如遊戲、電競及綜藝節目的版權;其次是一些增值服務,比如對電競賽事直播的護航支持。騰訊的部門很多,有很多技術沉澱是競争對手沒有的,當把這些内容和增值服務打包進雲服務時,騰訊雲也就具備了一定的特有優勢。
李郁韬舉了一個例子,2017年騰訊和聯通合作了大王卡,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騰訊系的APP全部免流量。當時,這個免流量特權是僅開放給騰訊内部業務的,但視頻雲團隊想,能不能把這個特權也給到鬥魚。後來,這個生态合作的思路獲得了馬化騰的支持,并由他出面去和聯通推進合作。
最終,這促成了一個三赢的案例:大王卡獲得了新增的鬥魚用戶,騰訊雲獲得鬥魚大王卡用戶的用雲量,同時,鬥魚用戶獲得了使用大王卡免流量看鬥魚的服務。基于這次三方合作打下的基礎,鬥魚、虎牙、快手等平台現在也均被納入了大王卡的免流量名單。
對于騰訊雲,外界有觀點認為,它之所以能獲得像鬥魚、虎牙、快手這樣的客戶,都是基于背後的投資關系。對此,黃世飛也向記者做出澄清,他表示,這個邏輯是錯的,因為兩個平台都是先用了騰訊雲,然後才有了資本的介入。但他并不否認,在資本介入後,雙方的關系也确實變得更加緊密。
作為騰訊雲的先驅者,騰訊視頻雲的定位在去年930調整之後也發生了變化,黃世飛稱,過去,視頻雲主要是騰訊雲泛互聯網領域中的一個行業,但調整後,視頻雲更像是一種底層的基礎能力和工具,它除了用在原先的視頻行業,也會融入到政務、醫療、金融等行業。
透過視頻雲的這一變化,可以發現,騰訊在B端業務的思路可以概括為将分散的業務集中起來,将集中的技術分散開來。
這對原先的技術人員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技術應用的邊界被打開,它可以落地到更多行業場景中去;而挑戰在于,技術也需要去獲取更多行業的訴求,并把每個行業形成一個單點的圖譜。
這或許也是騰訊大刀闊斧進行變革的根本原因,希望在那些并不足夠強勢的産業領域中,可以把自己自上而下地擰成一股繩,讓内部舒心,外部放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