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數學已經越來越重要了。看看我們身邊吧: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叠代……這些大詞兒的背後,其實都是數學。
可是一提起數學,很多孩子就愁眉苦臉,覺得數學真的好難。
這麼重要的一門學科,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卻對它那麼恐懼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孩子對數學提不起興趣,自然就學不好,但又不得不應付考試,于是更加厭惡數學,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所以,學好數學的第一步,要讓孩子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1.為什麼要學習數學
如果孩子不明白學習的目的,就很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其實,學習數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
什麼是數學思維?
簡單點說,就是能夠用數學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這話什麼意思呢?我給你舉個例子:
在原始社會啊,人們還沒有“數字”的概念,但是他們也能數數, 神奇吧!
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很簡單,就是拿一堆小石頭。然後一個小石頭對應一件東西,就這樣數數。
這個方法叫“對應法”。
這個“對應法”,就是一種數學思維。
圖片來源:canva版權圖庫
“對應法”是“數數”的基礎。它包含了兩個概念:離散和抽象
“離散”和“抽象”
比如,你要數自己有多少隻羊。首先你要把一群羊,一隻一隻的分出來,這個動作就叫做“離散”,就是把原來在一起的東西給分開。
然後,每分出一隻羊,你就要對應一個石頭,但羊不是石頭啊,所以你把羊“對應”成石頭,這種思維就叫“抽象”,就是把不一樣的東西抽象成一樣的東西。
“對應法”不僅用于數學,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對應法”。
比如,學校裡有很多學生,但學校把大家分成了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這個行為就是“離散”。
你和小明是同學,但你不是小明,小明也不是你,沒關系,你們都是五年級一班的學生,“五年級一班的學生”就是“抽象”。把不同的“人”,抽象成了一樣的“集體”。
正是因為有了“對應法”,所以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看起來漫長的人生路,因為“對應法”變得很簡單、有序,容易分析了。
你看,當你用“數學思維”看待這個世界,是不是原本複雜的世界,就變得簡單了一點,有趣了一點呢?
所以,學好數學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數學背後的本質,找到數學的樂趣。
2.數學究竟有什麼用
雖然我們知道了“數學思維”很重要。但好像“數學”和我們的生活始終隔着一層,這是因為我們學到的隻是“數學知識”,而沒有去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在小學數學裡,有一個重點是“求最大公約數”。
比如,求12和54的最大公約數是幾?
這道題很簡單。
首先求出12的約數:1、2、3、4、6、12
再求出54的約數:1、2、3、6、9、18、27、54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12和54共同的公約數是:1、2、3、6
所以,12和54的最大公約數是:6
一般題目解到這一步,就結束了。
圖片來源:canva版權圖庫
可是,如果讓孩子先明白,人類為什麼要計算“最大公約數”呢?
這個孩子一定很想知道。
其實“約數”的誕生,來自于生活中“分配”的需求。
“約數”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分一個數嘛。
12和54共同的公約數是:1、2、3、6
那在生活中怎麼去用呢?
比如,有12個羊腿和54個果子,它們能平均分給1個人,2個人,3個人,6個人。
如果1個人分,那就全部給他。
如果2個人分,每個人分6個羊腿,27個果子
如果3個人分,每個人分4個羊腿,18個果子
如果6個人分,每個人分2個羊腿,9個果子
而“最大公約數”,就是能平均分配最多的人,也就是6個人。
當孩子了解了“約數”和“最大公約數”背後的邏輯,就會明白,原來數學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它不是來難為我們,來考我們的,而是讓我們能更好的去生活。
所以,學好數學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數學背後的本質,找到數學的樂趣。
3.怎麼學習數學
比如在數學中,我們會經常要計算面積。
不同的形狀,有不同的面積計算公式,通常我們把公式背下來,在做題中套公式就行了。
但如果不理解各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一旦忘記了公式,就連題目都不會做了。
舉例
我們知道矩形面積=長x寬
我們從平行四邊形中,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移動到右邊,平行四邊形就變成了矩形。
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應該和矩形相等
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邊x高
把平行四邊形面積,截一半,是三角形
那麼三角形的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2=(底邊x高)÷2
梯形的面積怎麼計算呢?
把梯形從中間截開,就是兩個三角形
三角形①的面積=(下邊x高)÷2
三角形②的面積=(上邊x高)÷2
梯形的面積=三角形①的面積 三角形②的面積
梯形面積=(上邊 下邊)x高÷2
你看,數學學習中,其實真正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很少
隻要你理解了面積的本質,其他面積的公式,你即使忘記了公式,都可以自己推導出來
再比如
數學中的四則運算:
口訣是:左邊移右邊, 變-,-變 ,x變÷,÷變x
背口訣不難,但如果不理解口訣的本質,就成了死記硬背,那就不是數學思維了。
X-5=10
X=10 5
X=15
“=”等号意味着兩邊數值相等,那麼等号兩邊做相同的運算,結果還是相等。
X-5=10
X-5 5=10 5
X=15
所以,所謂的5從左邊移到右邊,加号變減号,本質上隻是等号兩邊做了相同的運算。
無論是加減乘除,本質都不是移動,而是兩邊做相同運算,這才是解方程和口訣的本質。
所以,學好數學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數學背後的本質,找到數學的樂趣。
圖片來源:canva版權圖庫
面對數學,這個世界應該隻有兩種人:
一種是喜歡數學的,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喜歡數學的。
一旦你了解了數學,你一定會愛上它!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份“數學錦囊”,沒有僵化的公式,沒有枯燥的理論,而是數學背後那些有趣又有料的真實故事,讓孩子從此改變對數學的“刻闆印象”,愛上數學、學好數學。
數學錦囊書單
《李毓佩:奇妙的數學世界》
你知道數字是怎麼來的嗎?男人數和女人數是什麼?無理數為什麼卷進了可怕的謀殺案?那些偉大的數學家們又有着怎樣的傳奇故事?本書将重點為小讀者介紹關于數字、數學,以及數學家的種種趣味橫生的故事,帶領小讀者走進奇妙的數學世界,培養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藏在生活中的數學》
院士爺爺張景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将一個個有趣的數學故事娓娓道來,通俗生動地介紹了如何從這些簡單的問題中,發現并得出不同凡響的結論。數學不再是抽象而枯燥的紙上公式,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充滿趣味的好玩遊戲。這本書講的不是解某一類數學題的技巧,它告訴我們的是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為把數學學得好,隻有一個必需條件,就是對數學感興趣,一旦有興趣,你就可能成為一個數學家。
《數學花園漫遊記》
數學的花園很大,分成許多小區,這些小區就是代數、幾何等各種數學的分支,跟随馬希文教授在這美麗博大的花園中漫步,一起感受數學的奇妙和快樂吧。
文字編輯:符 琳
責任編輯:韓澍東
審 核 人:朱 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