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普陀山的觀音寺到底留在哪裡

普陀山的觀音寺到底留在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2:12:06

普陀山的觀音寺到底留在哪裡(普陀山第一大寺)1

普陀山的觀音寺到底留在哪裡(普陀山第一大寺)2

普陀山的觀音寺到底留在哪裡(普陀山第一大寺)3

普陀山的觀音寺到底留在哪裡(普陀山第一大寺)4

普陀山的觀音寺到底留在哪裡(普陀山第一大寺)5

普陀山的觀音寺到底留在哪裡(普陀山第一大寺)6

普濟寺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又名"前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宋嘉定七年,皇帝禦書"圓通寶殿"匾額,把這裡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後來這裡多次被毀,到了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擴建寶陀觀音寺,并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禅寺",寺院規模宏大,一時甲于東南。康熙三十八年,賜額"普濟群靈",到了雍正年間,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如今的普濟寺,共有十殿、十二樓、七堂、七軒等共231間。

普濟寺前有一個高約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門,柱上橫眉雕刻有精緻的雲绫和石葫蘆。坊内北側,樹有一塊石牌,寫着"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傳這是皇帝下達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石牌坊後是一個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朝。"海印"是指佛的智慧能像大海一樣,印現一切之法,而"放生",則是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融合,進而發展成為的一種普遍的佛事活動。

海印池上有三座橋,走過中間的一座,您便可以來到禦碑亭,它建于雍正年間,禦碑的碑文上記載了普陀山的曆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可謂雙絕。當然,要是您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東面的"觀自在菩薩"牆看看,相傳觀音菩薩除了有大慈大悲的心腸外,還有廣大的智慧可以看清世間萬物,所以有時被稱作"觀世音",指她能聽到人民的疾苦聲音,有時又被稱為"觀自在",是指她體察世間萬物的能力。

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的問:"寺廟的正門關着,怎麼進去呢?"這裡還有一個故事。相傳乾隆皇帝夜遊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當他返回到普濟寺的時候寺院大門已經關了,他要求開門卻遭到了拒絕。把門的小和尚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乾隆沒有辦法隻能從東山門進入寺内。乾隆回宮後對此極為惱怒,下了聖旨:從今以後,此門不能開。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隻有在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者方丈第一次進門時才能打開,平時的遊客們就隻能從旁邊的側門進入了。

經過供奉着彌勒佛的天王殿,我們便可來到普濟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的主殿--大圓通殿。殿堂面寬七間進六間,宏大巍峨,可容數千人,有"百人共進不覺寬,千人共登不覺擠"的說法,于是也被稱為"活大殿"。走進大殿,可以看到正中供奉的一座毗盧觀音像,高約九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身邊還站立着善财和龍女,神态天真活潑。

在中國,觀音菩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佛經記載,遇到危難時隻要念誦其名号,菩薩就能聽到,并前往拯救解脫,所以叫做"觀世音"。唐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但卻很少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觀音實際上已成為民間佛教乃至整個民間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而我們眼前的這座觀音殿為什麼叫做"圓通殿"呢?其實啊,正是因為觀音隻要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于是"圓通"便成為了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

毗盧觀音兩旁還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和形态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三十二應身",這些都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現身說法形象。三十二應身觀音隻能以整體形式供奉,不能單獨出現,加上中間供奉的觀音佛身,這種塑法也正是觀音道場的獨特之處。

主殿兩邊還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供奉文殊菩薩,西配殿供奉普賢菩薩,另外在法堂中還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

禅的故事一則

僧人扶貧

一僧人到山村去化緣,他看到村莊附近的山上全是上好的木魚石,就撿了一塊放到懷裡,想着帶回寺院珍藏。

可是,當他走進一家院落,輕敲木魚,準備化緣時,卻發現這家的生活特别困難。與主人的交談間,僧人了解到,這家的男主人原來是個石匠,由于近年村裡蓋房多是使用磚砌,很少再有用石頭的了,他原來的一技之長便無用武之地了,緻使他本來就不寬餘的生活雪上加霜。

了解這一情況後,僧人再不想從這家得到什麼施舍,而是想着開導、扶持他們一把。于是,僧人從懷裡掏出了那塊他剛剛撿來的木魚石,用雙手鄭重其事地交給曾經做石匠的主人,口中念着阿彌陀佛,轉身告辭。

僧人走後,這家人針對這塊木魚石,展開了讨論-----經過一番争論之後,一緻認為,這絕非一塊平常的石頭,僧人送的禮物肯定是一個珍貴的寶物,說不定能賣個大價錢。

于是,男主人揣着這塊木魚石四處打探它的價值,去收藏品市場、去博物館,甚至去地質勘探部門做了石質鑒定,玩家和專家都說這是一塊普通的木魚石,沒有什麼特别的價值。這家人便非常氣餒地把木魚石丢在院落的一角,不再理它,甚至對僧人頗有微詞。

再說那個僧人,走出那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去的路上,他又撿了一塊同樣顔色、同樣大小的木魚石揣在懷裡。

說來也巧,在另一個村莊的另一人家,他遇到了先前遇到的同樣的情況----這家的男主人原來也是石匠,而且遇到了與上家人家同樣的遭遇和處境。于是,僧人又從懷裡掏出了木魚石,同樣用雙手鄭重其事地交付給曾經做石匠的主人,口中念着阿彌陀佛,轉向告辭。

僧人走後,這家人針對這塊木魚石,展開了讨論----經過一番議論之後,一緻認為,僧人留下這塊石頭,肯定有說法和寓意,肯定有某種啟發和開導。男主人靈機一動,當天就把木魚石雕成了一尊佛像。家人一看,都樂了,異口同聲地說:村裡村外到處都是這樣的木魚石,咱們何不就地取材,雕刻佛像、佛龛,雕刻硯台、茶杯等文具和生活用具呢?這樣一來,遍地的木魚石不就成了寶貝?

幾年過後,丢棄木魚石的家庭一如既往地貧窮拮據着;而靈動一動、變廢為寶的家庭經過一番努力,建成了一家遠近聞名的木魚石石雕廠,用木魚石雕制的佛像和其他工藝品、日常用品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禅林撷露

僧人饋贈的同樣的木魚石,同樣的家庭和境遇,其結果卻有着天壤之别。因由就在于不同的眼光和心态,以及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出發點。佛緣如斯,人生如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