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态現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浒苔類)等。
形成原因
浮遊生物
所謂海洋浮遊生物是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遊泳能力而懸浮在水層中常随水流移動的一類海洋生物。
能夠形成赤潮的浮遊生物有一個别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赤潮生物”。在中國,已有赤潮資料記載的赤潮生物達25種。其餘的38種在中國海域均有分布,隻是尚未形成過赤潮而已。因此說,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會發生赤潮,這要看其密度能否達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體變色的水平。
人類活動
随着現代化工、農業生産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緻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同時,由于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态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緻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緻了赤潮的頻繁發生。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
海水富養
海水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由于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
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海水溫度
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生的重要環境因子,20—30℃是赤潮發生的适宜溫度範圍。科學家發現一周内水溫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發生的先兆。
海水養殖
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
赤潮多發除了人為原因外,還與緯度位置、季節、洋流、海域的封閉程度等自然因素有關。
主要危害
破壞生态平衡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态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于相對穩定,動态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幹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緻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緻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破壞漁業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産。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展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産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内或代謝産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影響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于有毒赤潮區域内,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内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緻死亡。
防患治理
監視監測
在防範赤潮工作方面,有些國家正在建立赤潮防治和監測監視系統,對有迹象出現赤潮的海區,進行連續的跟蹤監測,及時掌握引發赤潮環境因素的消長動向,為預報赤潮的發生提供信息;對已發生赤潮的海區則采取必要的防範措施。
此外,随着沿海養殖業的興起,避免養殖廢水污染海區,很多養殖場已建立小型蓄水站,以淡化水體的營養,在赤潮發生時可以調劑用水,與此同時,改進養殖餌料種類,用半生态系養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餌喂養方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類和浮遊生物,改善自然生态環境。
治理方法
1.關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據報道已有多種,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學方法以及生物學的方法。物理法——粘土法國際上公認的一種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利用粘土微粒對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濃度達到1000mg/L時,赤潮藻去除率可達當65%左右。有報道稱在小型實驗場去除率可達95%~99%。
2、化學除藻法是利用化學藥劑對藻類細胞産生的破壞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進行殺滅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見效快的特點。
已有多種化學制劑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實驗研究:如硫酸銅和緩釋銅離子除藻劑、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潔爾滅、碘伏、異噻唑啉酮等有機除藻劑。
3.生物學方法治理赤潮的辦法主要是有三個方面,一是以魚類控制藻類的生長;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體富營養鹽以及藻類;三是以微生物來控制藻類的生長。
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點,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裡最有前途的一種控藻方式。這些殺藻微生物主要是包括細菌(溶藻細菌)、病毒(噬菌體)、原生動物、真菌和放線菌等五類。
預防措施
1.控制海域的富營養化
①應重視對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水的處理,提高污水淨化率。
②合理開發海水養殖業
為了減緩由海水養殖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根據水域的環境條件選擇一些對水質有淨化作用的養殖品種,并合理确定養殖密度,控制養殖面積。
b、進行多品種混養、輪養、立體養殖,尤其是魚、蝦、貝、藻混養,建立生态養殖系統。
c、提高養殖技術,改進餌料成分及投餌技術,使其有利于養殖生物的攝食,減少殘餌,減輕水質和底質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養殖的污水和廢物直接排入海水,應采取逐步過濾等辦法加以處理。
2.人工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
如在水體富營養化的内海或淺海,有選擇地養殖海帶、裙帶菜、羊栖菜、紅毛菜、紫菜、江籬等大型經濟海藻,既可淨化水體,又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體交換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礦物、石灰勻漿及沙等覆蓋受污染底泥,來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來種類的引入
要制定完善的法規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經船隻和養殖品種的移植帶入養殖區。
刷題鞏固
01、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經常出現大面積的赤潮。受赤潮影響,這些海域中的魚蝦、貝類大量死亡,經濟損失十分慘重。下列關于赤潮的說法,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遇到合适的環境條件而出現急劇繁殖或大量地聚集在一起,使大面積的海水顔色發生改變的一種現象
B.赤潮是一些浮遊生物急劇繁殖,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氣,使海水變成“死水”
C.全球氣溫上升,也會對赤潮的形成産生影響
D.赤潮是由于一些化工廠排放的廢水使海水形成褐紅色
【答案】D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内一段時間水體變色現象。赤潮是生物迅速繁殖的結果,會使海水水體中的氧氣大量被消耗,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C項說法也正确。故選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