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做事不容易認真?|全文共1700字,深度閱讀需6分鐘,受益終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有些人做事不容易認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全文共1700字,深度閱讀需6分鐘,受益終生|
随着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今社會個性張揚的風氣非常流行。
很多人都在追求“标新立異”“過瘾”“刺激”,以期讓生活過得更加有滋有味。
然而,過度追求新奇,往往并沒有讓生活更出彩,反而更加空虛,煩亂,困擾不斷。
為什麼?說到底,這些不過是縱欲無度的後遺症。
萬事皆有度,要講求個分寸。否則,勢必物極必反,适得其反。
正如《中庸》裡說:極高明而道中庸。做人做事都要合理有度,适可而止。
所以,随心所欲,不懂節制,急急燥燥的行事風格,切不可行。
可以說,一個人真正的成熟,無關年齡和閱曆,而是懂得:分寸。
1
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
《易經》告訴我們,物極必反。
可一般人聽到“物極必反”這四個字,還不大明白。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裡就直截了當地說“反者道之動”。
比如,人越活越老。我們倒是非常希望越活越年輕,但就是做不到。
制度剛開始時非常有效,可過一段時間就沒有效了。
如果你躺在床上,時間長了,就會渾身酸痛,就想爬起來走動一下,這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經驗。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沒有一件事情不在動。雖然它會越走越遠,但是最後到了極點的時候,一定會返回來,變回原來的樣子。
現在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你從地球上某一個地點,一直往同一個方向走,一定會走到原點的。
凡事過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緻使事與願違。
現在有一句口頭禅,叫做無所不用其極。意思就是說把任何事情都做到極緻,最後卻是自讨苦吃。
“反者道之動”,就是告訴我們,無論什麼事物,當它發展到極點時,一定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宇宙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
店鋪首頁
2
過猶不及,中庸即是合理
《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子貢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意思是說,子貢問:子張和子夏兩人誰比較賢明?孔子說:子張超過了些,子夏又不夠。
子貢說:那就是子張比較賢明了?孔子說:過分跟不夠同樣不好。
子張才高意廣,不免好高骛遠,所以孔子認為有一些過分。子夏笃信謹守,難免開創不足,所以孔子說他不夠賢明。
子貢聽了以後,覺得子張好像比子夏好一些,不料孔子卻說過分和不夠,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同樣的不好。
中庸之道,長久以來一直被扭曲、被誤解,因而造成很大的後遺症,竟然引起若幹人士的反感。實際上中庸便是合理。
朱子說無一事不合理即中庸,才是最為恰當的解釋。
凡事恰到好處,便是中庸。
過與不及,不能用來判别優劣。子貢認為子張比較賢明,便是認為過的優于不及的,所以孔子并不同意。
過與不及,在效用上同樣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孔子依據這種觀點,才說出“過猶不及”的判斷。
過不中,不及也不中。不中就是不合理,不合用,效果不良好,所以兩者是一樣的。
凡事不宜過分,也不能不夠。不做便罷,要做便應該盡心盡力,設法做得恰到好處,以求合理合宜。
把一件事情徹頭徹尾做好,便是完成一件大事,不要好高骛遠,也不要過分拘謹保守,以緻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做事之前,先全面思慮一下。想妥當了,就應該立即去做,當機立斷,才不緻坐失良機。否則猶豫不定,想得太多,反而不敢着手去做。
我們要在平常處事過程中,建立無過也無不及的評量标準,促使自己提高警覺,力求無過與不及。
3
止欲修己,遠離禍患
欲望迷心,人之所以做事無度,有失分寸,說到底,就是自以為是,縱欲無度。
在《易經》裡面,艮卦代表着人的修行。
通過研究艮卦,我們可以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隻有學會“止欲而修己”,才不至于誤入歧途、招緻禍患。
山為什麼用艮呢?艮就是叫你适可而止。人生做任何事情适可而止,不要過分的奢求。
艮卦的卦辭說: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就是告訴我們,人要止的時候,就不要去看那些會讓自己激動、起心動念的東西。
其實卦辭在這裡的用意是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做到“無咎”,即兩個字:靜坐。
一個人閉目靜坐,才能夠真正地忘我,就算别人在他面前瞪着他,或者微笑,他都不會受到影響。
我們說人隻要有這個身體,就不免起心動念,欲望一來,很難招架得住。
而欲望是沒完沒了的,人難免會得寸進尺,貪念無止。而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念,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每個人必須修己,隻有止欲自修才是最可靠的。除此,沒有别的更好的路可走。
總之,世事紛繁,人心易亂,無論何時何地,做人做事都要記得有度。
一旦有失分寸,就會物極必反,事與願違。
最重要的是,止欲修己,去除妄念,才能理性行事,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切記: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懂得追求合理,凡事适可而止,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生活。
本文策劃:賈歐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