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變遷?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葉包黍米呈四角形煮熟,既為廣東鹹水粽,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粽子的變遷?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葉包黍米呈四角形煮熟,既為廣東鹹水粽。
到了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
南北朝時期粽子的原料增多,摻雜禽獸肉,闆栗,紅棗,赤豆等,品種繁多。此時的粽子制作比較精細,慢慢也成了極為常見的食品,常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宋時期粽子的制作注重于粽子原料的精緻與外形的精美。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原料已從菰葉演變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此時粽子的原料中又增加了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大衆化粽子從食材上也沿襲了古人的智慧,商場上常年有售。結合現在食品加工技術進行真空包裝,保質期較長,買回家随意加熱一下即可食用。包裝盒制作精美,已是常見的地方特産和送禮佳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