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掌峰》 李 鐘繪
在缙雲,我喜歡仰面看天空的雲。這裡多山,朵朵白雲圍繞山峰,纏綿不走。雖然我知道缙雲的地名不關雲的事,它是軒轅黃帝的号。史記記載,黃帝又曰缙雲氏。當年黃帝氏族從西北高原遷移到古越族聚集的浙江中部,建立了以缙雲為名的方國。唐武周時代,即公元696年,縣名改為缙雲。但是地名有雲,來客難免要往天空張望。這幾天雨歇,天上一派好雲。白雲似城垣,如馬隊,浩浩蕩蕩地川流而過。它們在地上的随從則是迂回奔走的好溪。好溪也是一個好名字,在江河前面直接加一個好字,恐怕隻有缙雲。水利萬物而莫争,當然好。
前面說黃帝在這裡建立了缙雲國,是傳說。而史書記載,三國時期,公元239年,缙雲人在海拔1200多米的古方山上修建了一口方塘,即水庫,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浙江最早的山區水利工程。你沒法想象,在那麼高的地方,人們穿過陡峭的山路去修一個水庫。
缙雲人崇拜山,當地方言把山稱作山娘,他們把崇山峻嶺看做母親。鄉間秋收,農民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山娘。築路造屋,開工之前也要祭山娘。缙雲人認為,山上的鳥獸草木是山娘的子孫,土地是山娘的皮肉,不得随意毀傷。這真是可愛的傳統,用現在的話說叫做環保,實為共生。在這裡,哪家人屋裡如果爬進了蛇,當地人不會把蛇打死,而要點上熏香把它熏跑。缙雲人上山墾田,人站高處,鋤頭放在下面,由下往上挖;而不能對着山頭舉起鋤頭,以茲表達對于山娘乃至大地的崇敬。
說到缙雲的山,自然要說鼎湖峰。傳說軒轅黃帝當年來此地,相中的就是這座鼎湖峰,于是定居于此,并把這座山命名為缙雲山,也就是黃帝山。黃帝在鼎湖峰頂上鑄鼎煉丹,最後駕龍升天去也。之後,缙雲成為古時江南祭祀軒轅黃帝的中心。
鼎湖峰拔地而起,上下同圓。它固然是一座山,但把它叫做石柱更合宜。在蒼翠的山巒之中,在好溪的喧嘩聲裡,突兀而立的鼎湖峰引人遐想。我第一眼看到鼎湖峰,便覺人類的渺小,隻能站在地面上仰之望之,如果環繞此峰觀察一下該有多好。再一想,飛鳥幸福啊,它們可以圍着鼎湖峰飛無數圈,累了在上面栖息。
期望環峰飛翔的人,不光我一個。宋代詩人柳紳初到缙雲時,驚歎于鼎湖峰的雄奇,留下一首詩:“獨出諸峰表,周圍百丈圓。千尋雄鎮地,萬仞上摩天。湖浪動星際,蓮花生日邊。終當駕雲鶴,絕頂會群仙。”他想象自己騎着雲中的仙鶴,到達鼎湖峰絕頂,去拜會群仙。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也曾為鼎湖峰所傾倒。南朝宋永初三年,謝靈運出任永嘉太守。他赴任路上經過缙雲,改乘竹筏,走好溪水路。他在《歸途賦》中歎曰:“漾百裡之清潭,見千仞之孤石。曆古今而常在,經盛衰而不易。”在《遊名山志》中,謝靈運再度寫到鼎湖峰“缙雲山孤石幹雲,可高三百丈,黃帝煉丹于此”。好風景經過謝靈運的誇贊,傳播士林,詠歎缙雲的詩篇越來越多。李白在長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開篇寫道“缙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挂北鬥,莫窮此水端”。神往鼎湖峰的大詩人還有白居易。唐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來缙雲一遊。他聽說鼎湖峰頂有黃帝置鼎而塌陷形成的湖,湖上生蓮。他想,倘若勁風吹過,峰頂的湖水會不會随風而落,形成高天散雨的奇觀呢?白居易為此留下一首詩:“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我做不出這樣的好詩,但比古賢幸運的是可以坐纜車觀望鼎湖峰。纜車在山峰後方,一路攀升到山頂,可窺見鼎湖峰頂全貌。放眼望去,幾近夢幻。
鼎湖峰邊上的蒼龍峽口,東晉時即建有祭祀黃帝的缙雲堂,它是有史記載以來江南最早祭祀黃帝的建築。唐乾元間,經缙雲縣第一任太守李陽冰奏準,缙雲堂改名黃帝祠宇,李陽冰題寫篆額。李陽冰的篆書與李斯并稱“小篆二李”。這些年,逢清明節與重陽節,當地都要舉辦規模宏大的祭祀。重陽節由地方政府主持公祭,清明節則是民祭黃帝的節日。
我喜歡考究方言,盡管并沒有語言學的基礎。我十分崇拜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他同時又是音樂家與作家。他寫的自述,讓人百讀不厭。趙元任通33種漢語方言,可以用口技的方法,模仿一個人從北京出發,周遊全國,從東北返回的經曆,用各地方言表述那裡的風土人情與特産。方言實為曆史的活化石。我跟缙雲人聊天,發現這裡的方言遺存着明清之前的古語,或許還有古越國的語言。比如他們把“人”稱之為“丁”,一如漢代的稱呼。小夥子,他們稱“後生丁”。“大丁”指成年人,“老髯丁”是老人。稱“女孩子”為“婉轉尼”,過門的新媳婦叫“新婦”,與《陌上桑》的稱謂一樣。唐宋時期的詞語也保留在當地農民的言談中。“走過去”這句話,當地人發音“往過克”。“去”的讀音為“克”,這是明代以前的發音。明清之後的漢語,名詞後面愛加“子”字,比如桌子,椅子。而缙雲隻叫桌、椅,不加“子”,保留明代以前的讀法。從他們語言的古樸,想到缙雲的百姓把山稱之為山娘,認為鼎湖峰是黃帝煉丹的道場;而他們的語言中又保留着好多古音,這就是文化,文化應該源遠流長,有山水和人的血脈氣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