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考研生理學考點速記

考研生理學考點速記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16 01:52:55

考研生理學考點速記?運動生理學 緒論第一節 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體的生命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陳代謝、興奮性、應激性、适應性和生殖 一、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動過程新陳代謝包括同化和異化兩個過程 二、 興奮性:在生物體内可興奮組織具有感受刺激、産生興奮的特性 興奮:可興奮組織接受刺激後所産生的生物電反應過程及表現 三、 應激性:機體或一切活體組織對周圍環境變化具有發生反應的能力或特性 四、 适應性:生物體所具有的這種适應環境的能力 五、 生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考研生理學考點速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考研生理學考點速記(生理學考研必備)1

考研生理學考點速記

運動生理學 緒論

第一節 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體的生命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陳代謝、興奮性、應激性、适應性和生殖 一、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動過程。新陳代謝包括同化和異化兩個過程。 二、 興奮性:在生物體内可興奮組織具有感受刺激、産生興奮的特性。 興奮:可興奮組織接受刺激後所産生的生物電反應過程及表現 三、 應激性:機體或一切活體組織對周圍環境變化具有發生反應的能力或特性 四、 适應性:生物體所具有的這種适應環境的能力 五、 生殖

第二節 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 穩态:内環境理化性質不是絕對靜止不變的,而是各種物質在不斷轉換中達到相對平衡狀态,即動态平衡狀态。這種平衡狀态稱為穩态。穩态是一種複雜的動态平衡過程,一方面是代謝過程使穩态不斷的受到破壞,而另一方面機體又通過各種調節機制使其不斷的恢複平衡。 一、 神經調節:是指在神經活動的直接參與下所實現的生理機能調節過程,是人體最重要的調節方式。 二、 體液調節:由内分泌線分泌的化學物質,通過血液運輸至靶器官,對其活動起到控制作用,這種形式的調節稱為體液調節。 三、 自身調節:是指組織和細胞在不依賴外來的神經或體液調節情況下,自身對刺激發生的适應性反應過程。 四、 生物節律:生命體在維持生命活動過程中,除了需要進行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外,各種生理功能活動會按一定的時間順序發生周期性變化,這種生理機能活動的周期性變化,成為生物的時間結構,或稱為生物節律。 當前運動生理學的幾個研究熱點(如何用生理學觀點指導運動實踐) 第一章 骨骼肌的機能 人體的肌肉分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類。

第一節 肌纖維的結構 一、 肌肉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1.肌細胞即肌纖維,是肌肉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2.肌纖維(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纖維直徑60微米,長度數毫米——數十厘米。 4.肌肉兩端為肌腱,跨關節附骨。 (1)肌原纖維和肌小節(肌細胞的結構) 肌原纖維(A、I帶,H區,M線,Z線與粗、細肌絲的排列關系,粗細肌絲的空間排列規則等)視圖 肌小節:兩條Z線之間的結構,肌細胞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肌管系統 肌原纖維間的小管系統。 橫小管:肌細胞膜延伸入肌細胞内部的小管,與肌纖維走向垂直。 縱小管:圍繞肌纖維形成網狀,與肌纖維走向平行,又稱肌質網在橫管處膨大,形成終池,内貯鈣離子。 三聯管:兩側終池與橫管合稱。互不相通。 三、肌絲分子的組成 肌絲分為粗、細肌絲,為肌細胞收縮的物質基礎。 肌絲主要由蛋白質組成,與收縮有關的蛋白質(50%——60%/肌肉蛋白)是:肌凝(球)蛋白、肌纖(動)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鈣(原甯)蛋白等。 第二節 骨骼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可興奮組織的生物電現象是組織興奮的本質活動。生物電活動包括靜息電位活動和動作電位活動,前者是後者的基礎。 一、靜息電位 概念:細胞處于安靜狀态時細胞膜内外所存在的電位差。 産生原理:膜内鉀離子多于膜外,在靜息膜鉀通道開放時由膜内向膜外運動,達到鉀的平衡電位,形成膜外為正膜内為負的極化狀态。 二、動作電位 概念:可興奮細胞受到刺激時,膜電位發生的擴布性變化。 産生原理:膜外鈉離子多于膜内,在受刺激時膜鈉通道開放,鈉由膜外向膜内運動,達到鈉的平衡電位,在此過程中,經過去極化形成膜外為負膜内為正的反極化(鋒電位,絕對不應期)狀态,繼而複極化(後電位,相對不應期、超常期),恢複到極化狀态。 特點:全或無現象,不衰減性傳導,脈沖式傳導 三、動作電位的傳導 神經纖維局部電流環路方式雙向傳導 有髓鞘神經呈跳躍式傳導,速度快; 無髓鞘神經傳導速度慢。 四、細胞間的興奮傳遞 神經之間,神經與肌肉之間的興奮傳遞 神經肌肉接頭的結構 運動終闆:終闆前膜(介質)、終闆後膜(受體)、終闆間隙(酶) 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傳遞 當動作電位延神經纖維傳到軸突末梢時,引起軸突末梢處的接頭前膜上的鈣離子通道開放 ,鈣離子從細胞外液進入軸突末梢,促使軸漿中含有乙酰膽堿的突觸小泡向接頭前膜移動。當突觸小泡到達接頭前膜後,突出小泡膜與接頭前膜融合進而破裂,将乙酰膽堿釋放到接頭間隙。乙酰膽堿通過接頭間隙到達接頭後膜後和接頭後膜上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因其接頭後膜上的鈉、鉀離子通道開放,使鈉離子内流、鉀離子外流,結果使接頭後膜處的膜電位幅度減小,即去極化。這一電位變化稱為終闆電位。當終闆電位達到一定幅度時,可引發肌細胞膜産生動作電位,從而使骨骼肌細胞産生興奮。 五、 肌電 肌電:骨骼肌在興奮時,會由于肌纖維動作電位的傳導和擴布而發生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肌電。 肌電圖:用适當的方法将骨骼肌興奮時發生的電位變化引導、放大并記錄所得到的圖形,稱為肌電圖。 第三節 肌纖維的收縮過程 一、 肌絲滑行學說 概念:在調節因素的作用下,肌小節中的細肌絲在粗肌絲的帶動下向A帶中央滑行,使肌小節長度變短,導緻肌原纖維肌纖維以緻整塊肌肉的收縮。 二、肌纖維收縮的分子機制 運動神經沖動(動作電位)→神經末梢→神經-肌肉接頭興奮傳遞→肌膜興奮→橫管膜興奮→三聯管興奮→終池(縱管、肌質網)釋鈣→肌鈣蛋白亞單位C 鈣→肌鈣蛋白分子構型變化→原肌球蛋白變構移位→肌動蛋白結合位點暴露 粗肌絲橫橋→ATP酶激活→ATP分解供能→橫橋擺動→細肌絲向H區滑行(多次)→肌小節縮短→肌肉收縮 肌肉收縮時形成的橫橋聯系數目越多,肌肉收縮的力量也就越大。 肌肉收縮時:肌漿中鈣↑→肌質網鈣泵激活→鈣進入肌漿網→肌漿中鈣濃度↓→鈣與肌鈣蛋白分離→肌鈣蛋白與原肌球蛋白構型恢複→掩蓋肌動蛋白結合位點→橫橋活動停止→細肌絲回位→肌肉舒張 三、肌纖維的興奮-收縮耦聯 概念:聯系肌細胞膜興奮(生物電變化)與肌絲滑行(機械收縮)過程的中介過程。鈣離子是重要的溝通物質。 步驟: 1.興奮通過橫小管系統傳到肌細胞内部;橫小管是肌細胞膜的延續,動作電位可沿着肌細胞膜傳導到橫小管,并深入到三聯管結構。 2.三聯管處鈣離子釋放并與肌鈣蛋白結合引起肌絲滑行;橫小管膜上的動作電位可引起與其鄰近的終末池膜及肌質網膜上的大量鈣離子通道開放,鈣離子順着濃度梯度從肌質網内流入胞漿,肌漿中鈣離子濃度升高後,鈣離子與肌鈣蛋白亞單位C結合時,導緻一系列蛋白質的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導緻肌絲滑行。 3.肌質網對鈣再回收:肌質網膜上存在的鈣泵,當肌漿中的鈣濃度升高時 ,鈣泵将肌漿中的鈣逆濃度梯度轉運到肌質網中貯存,從而使肌漿鈣濃度保持較低水平,由于肌漿中的鈣濃度降低,鈣與肌鈣蛋白亞單位C分離,最終引起肌肉舒張。 第四節 骨骼肌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骨骼肌為粘彈性體。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牽拉或負重時可被拉長的特性。

彈性:外力或負重取消後,肌肉長度可恢複的特性。 粘滞性:肌漿内各物質分子的運動摩擦力,造成骨骼肌(肌小節)伸展 或恢複的阻力。 影響因素:溫度。 溫度↓→粘滞性↑→活動不易 溫度↑→粘滞性↓→活動容易 準備活動降低粘滞性,否則易拉傷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興奮條件 要引起骨骼肌興奮必須具備必要的條件:刺激強度、刺激作用時間、刺激強度變化率 刺激強度:阈刺激強度:即引起肌肉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因肌而異,與肌 肉的訓練程度有關, 阈上刺激>阈刺激,阈下刺激<阈刺激。 阈刺激為評定組織興奮性的指标。阈刺激大說明組織興奮性低,阈刺激小,說明組織興奮性高。 肌肉訓練程度愈高,興奮性愈高,則所需阈強度愈小。(舉例:A肌:0.3毫伏 B肌:0.1毫伏,B興奮性高于A。) 阈刺激與肌力的關系: 在整體中,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單個肌肉收縮;隻有阈刺激以上的刺激強度才能引起肌纖維收縮。 在一塊肌肉中,每條肌纖維的興奮性是不同的,阈刺激以上的刺激量小則興奮性最高的肌纖維收縮,随着刺激量的增大,越來越多的肌纖維參加收縮,肌力也越來越大,當刺激強度達到最适宜狀态時,肌肉可産生最大收縮。(一定範圍内刺激增大) 刺激作用時間:興奮的必需條件之一。作用時間與刺激強度成反比。 時值:用2倍的基強度刺激組織,引起組織興奮所需的最短時間。 時值愈小則組織興奮性愈高。(肱二頭肌時值:一般人:0.058毫秒;二級舉重運動員:0.051毫秒;舉重運動健将:0.047毫秒) 刺激強度變化率:刺激電流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變化速率(通電、斷電霎那)。 第五節 骨骼肌收縮 一、骨骼肌的收縮形式 肌肉收縮時,可表現為肌絲滑動引起的肌小節縮短,也可表現為無肌小節縮短的肌肉張力增加。根據肌肉收縮時的長度和張力變化,肌肉收縮可分為4種類型:等張(向心)收縮、等長收縮、離心收縮、等動收縮。 (一)等張(向心)收縮: 概念:肌肉收縮時,長度縮短的收縮稱為向心收縮 。 特點:張力增加在前,長度縮短在後;縮短開始後,張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縮結束。 是動力性運動的主要收縮形式。 等張收縮的情況下肌肉作功。功=負荷重量*負荷移動距離的乘積。 頂點:在負荷不變的情況下,在整個關節活動的範圍内,肌肉收縮的用力程度随關節角度的變化(力矩)而不同。在此範圍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點為頂點。頂點狀态下肌肉收縮的杠杆效率最差,故此時肌肉可達到最大收縮。 等張訓練不利于發展整個關節範圍内任何一個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鈴舉起後;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長收縮 概念:肌肉收縮時張力增加長度不變。即靜力性收縮,此時不做機械功。(不推動物體,不提起物體) 特點:超負荷運動;與其他關節的肌肉離心收縮和向心收縮同時發生,以保持一定的體位,為其他關節的運動創造條件。例:蹲起、蹲下(肩帶、軀幹;腿部、臀部);體操十字支撐、直角支撐;武術站樁等。 (三)離心收縮 概念:肌肉在産生張力的同時被拉長。 特點:控制重力對人體的作用——退讓工作;制動——防止運動損傷。 例:下蹲——股四頭肌;搬運放下重物——上臂、前臂肌;高處跳下——股四頭肌、臀大肌 (四)等動收縮 概念:在整個肌肉活動的範圍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始終與阻力相等的力量收縮。 特點:收縮過程中收縮力量恒定;肌肉在整個運動範圍内均可産生最大張力;為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需配備等動練習器。 例:自由泳劃水 (五)骨骼肌不同收縮形式的比較 力量:離心收縮力量最大。 牽張反射、肌肉成分(彈性、可收縮成分)産生最大阻力——産生最大張力 向心收縮:表現張力=産生張力-克服彈性阻力的張力。 可收縮成分産生抗阻力張力 肌電:在負荷相同的情況下,離心收縮的積分肌電較向心收縮低 代謝:離心收縮耗能低,生理指标反應低于向心收縮 肌肉酸痛:離心收縮﹥等長收縮﹥向心收縮 二、骨骼肌收縮的力學表現 (一) 絕對力量與相對力量 絕對肌力:某一塊肌肉做最大收縮時所産生的張力。 相對肌力:肌肉單位橫斷面積所具有的肌力。 (二) 肌肉力量與運動 1、 肌肉收縮時産生的張力大小,取決于活化的橫橋數目;而收縮速度則取決于能量釋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與活化的橫橋數目無關。 2、 肌肉力量與運動速度,力量越大的人動作速度越快。 三、運動單位的動員 1.運動單位的概念 皮質運動中樞:錐體系→脊髓前角:a-運動神經元軸突→末梢(多個)→肌纖維 1個a-運動神經元及其支配的肌纖維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縮單位稱為運動單位 運動單位有大小之分。大運動單位中(如腓腸肌)肌纖維數目多,收縮時産生的張力大;小運動單位中(如眼外直肌)肌纖維數目少,收縮時比較靈活。 運動性(快肌)運動單位:沖動頻率高,收縮力量大,易疲勞,氧化酶含量低; 緊張性(慢肌)運動單位:沖動頻率低,持續時間長,氧化酶含量高。 同一運動單位肌纖維興奮收縮同步;同一肌肉中屬不同運動單位的肌纖維興奮收縮不一定同步。(因神經沖動的不同頻率及肌纖維的興奮性) 2.運動單位的動員 概念:參與活動的運動單位數目和神經發放沖動頻率的高低結合,形成運動單位的動員。數目多,頻率高:收縮強度大,張力大;反之則小。 表現:最大收縮運動單位動員特點: MUI達最大水平并始終保持:運動單位動員達最大值,無從增加。由于動作電位的産生和傳導相對不疲勞,運動單位動員也不會減少。(總數) 肌肉收縮力量随收縮時間的延長而下降:疲勞導緻每個運動單位的收縮力量下降。(單個力量) 保持次最大力量緻疲勞時運動單位動員的特點: 張力保持不變:部分肌肉疲勞後,新的動員補充。 MUI逐漸增加:起始未全部動員,疲勞後動員補充。 訓練:欲使肌肉長時間保持一定的收縮力量應以次最大力量為基礎。 第六節 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 一、肌纖維類型的劃分 方法:(1)根據收縮速度;分為快肌纖維和慢肌纖維。(2)根據收縮及代謝特征:分為快縮、糖酵解型,快縮、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縮、氧化型。(3)根據收縮特性和色澤:分為快縮白、快縮紅和慢縮紅三種類型。(4)布茹克司:分為I型和II型,其中II型又分為Iia、 Iib、IIc 三個亞型 二、不同類型肌纖維的形态、機能及代謝特征 (一)形态特征:快肌纖維的直徑,收縮蛋白較慢肌纖維大,多。快肌纖維的肌漿網也較慢肌纖維的發達。慢肌纖維周圍的毛細血管網較豐富,且含有較多的肌紅蛋白。慢肌纖維含有較多的線粒體,且線粒體的體積較大。在神經支配上,慢肌纖維由較小的運動神經元支配,運動神經纖維較細,傳導速度較慢;而快肌纖維由較大的運動神經元支配,神經纖維較粗,傳導速度較快。 (二)生理學特征: 1肌纖維類型與收縮速度:快肌纖維收縮速度快,因每塊肌肉中快慢肌不同比例混合,快肌比例高的肌肉收縮速度快。 2.肌纖維類型與肌肉力量快肌運動單位的收縮力量明顯大于慢肌運動單位,因快肌直徑大于慢肌,快肌中肌纖維數目多。運動訓練可使肌肉的收縮速度加快,收縮力量加大。 3.肌纖維類型與疲勞:慢肌抗疲勞能力強于快肌。慢肌供氧供能強:線粒體多且大,氧代謝酶活性高,肌紅蛋白(貯氧)含量豐富,毛犀血管網發達。快肌葡萄糖酵解酶含量高,無氧酵解能力強,易導緻乳酸積累,肌肉疲勞。 (三) 代謝特征 慢肌纖維中氧化酶系統的活性都明顯高于快肌纖維。慢肌纖維的線粒體大而多,線粒體蛋白的含量也較快肌纖維多。快肌纖維中一些重要的與無氧代謝有關酶的活性明顯高于慢肌纖維。 三、運動時不同類型運動單位的動員 低強度運動快肌首先動員;大強度運動快肌首先動員。 不同強度的訓練發展不同類型的肌纖維:大強度——快肌;低強度,長時間——慢肌 四、肌纖維類型與運動項目 一般人中不同類型的肌纖維百分比差别大; 運動員肌纖維組成有明顯的項目特點:大強度——快肌;低強度,長時間——慢肌;耐力——慢肌;速度、爆發力——快肌;速度耐力——快、慢肌比例相當 五、訓練對肌纖維的影響 (一) 肌纖維選擇性肥大運動訓練對肌纖維形态和代謝特征發生較大影響,耐力訓練可引起慢肌纖維選擇性肥大,速度、爆發力訓練可引起快肌纖維選擇性肥大。但肌纖維百分比卻沒有明顯提高。 (二) 酶活性改變肌纖維對訓練的适應還表現為肌肉中有關酶活性的有選擇性增強,在長跑運動員的肌肉中,與氧化功能有密切關系的瑚玻酸脫氫酶活性較高,而與糖酵解及磷酸化功能有關的乳酸脫氫酶和磷酸化酶活性最低。短跑運動員則相反。中跑運動員居短跑和長跑運動員之間。 第七節肌電的研究與應用 試述肌電圖在體育科研中的應用 1、利用肌電測定神經的傳導速度 2、利用肌電評定骨骼肌的機能狀态 3、利用肌電評價肌力 4、利用肌電進行動作分析 第二章 血液 第一節 概 述 一、血液的組成 1.血細胞與血漿 2.血液與體液 二、内環境 1.概念:體内細胞直接生存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三、血液的功能 1.維持内環境的相對穩定作用 2.運輸作用 3.調節作用 4.防禦和保護作用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1. 顔色和比重 2.粘滞性 3.滲透壓 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滲透的力量即為滲透壓 4.酸堿度 第二節 運動對血量的影響 一、成年人總血量:體重的7%——8%。約每公斤體重70——80毫升。 二、失血: 三、運動項目: 第三節 運動對血細胞的影響 一、運動對紅細胞的影響 1.紅細胞的生理特性

2.運動對紅細胞數量的影響: (1)一次性運動對紅細胞數量的影響:

運動中紅細胞數量的暫時性增加,在運動停止後便開始恢複,1-2小時後可恢複到正常水平。 (2)長期訓練對紅細胞數量的影響 運動性貧血:經過長時間的系統的運動訓練,尤其是耐力性訓練的運動員在安靜時,其紅細胞數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診斷為運動性貧血。 原因:紅細胞工作性溶解加強→刺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成 生理意義:安靜狀态下降低血黏度,減少循環阻力,減少心髒負荷; 運動狀态下血液相對濃縮,保證血紅蛋白量相應提高 為優秀運動員有氧工作機能潛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3.運動對紅細胞壓積的影響 4.運動對紅細胞流變性的影響 二、運動對白細胞的影響 1.白細胞的生理特性 正常值:4000——10000/立方毫米 2.運動時白細胞變化的三個時相 三、運動對血小闆的影響 生理機能:在止血、凝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參與保持毛細血管的完整性。

血小闆數量的增加與負荷強度高度正相關。 2.運動處于機能應激狀态,

第四節 運動對血紅蛋白的影響 一、血紅蛋白的功能 結構:珠蛋白(96%)、亞鐵血紅素(4%) 部位:完整的紅細胞膜内。如膜破裂(溶血),血紅蛋白逸出,則功能喪失。 功能:1.攜帶氧(亞鐵離子氧合作用、氧離作用)和二氧化碳(氨基,二氧化碳的結合和解離) 2.緩沖對,緩沖血液酸堿度 3運動能力評定指标:機能狀态、訓練水平、預測有氧運動能力等 影響因素:同紅細胞。血紅蛋白的變化與紅細胞一緻。 二、血紅蛋白與運動訓練 對運動員血紅蛋白正常值的評定 正常值:14克%(血黏度4單位)——小于20克%(血黏度6單位) 過高:血流阻力增加,心髒負荷加重,機能紊亂; 過低:貧血,供氧不足,機能能力下降。 血紅蛋白半定量分析法進行個體具體分析,可了解個體正常範圍,通過正常範圍的觀察,可掌握機能狀況,調整身體機能,預測運動成績。 注意點:1.冬季、女性月經期正常值可稍低。 2.注意季節和生物周期的個體差異。 3.一般标準:男﹤17克%,女﹤16克%;最低值>本人全年平均值的80%。(12月值/12*80%)注意個體相差較大的平均值。 4.身體機能最佳期:大運動量的調整期,血紅蛋白值由低向高恢複時,運動成績最好。 5.為訓練周期和階段的評定指标,不能用于評定每次訓練課的情況。.應結合無氧阈、尿蛋白、心率、自我感覺等分析血紅蛋白指标變化。 7.針對有氧項目的評定指标。 運動員選材 運動員血紅蛋白值分類: 理論分型:偏高型、偏低型、正常型——波動大、波動小之分。 實際分型:偏高波動小型、偏低波動小型、正常波動大型、正常波動小型。 最佳(差)類型:偏高波動小型佳,偏低波動小型差。前者可耐受大運動量訓練,适宜從事耐力型或速度耐力型項目。 檢測:每周或每隔一周測定一次血紅蛋白,1-2個月左右可判定類型。結合運動訓練實際情況,隊員之間橫向比較 。 第三章 血液循環 第一節 心髒的機能 一、心髒結構 主要機能:實現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内分泌器官(心鈉素、生物活性多肽)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具有自動節律性、傳導性、興奮性和收縮性。前三種特性都是以肌膜的生物電活動為基礎,固又稱為電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縮形式指心肌能夠在肌膜動作電位觸發下産生收縮反應的特性,是心肌的一種機械特性。 1.自動節律性 概念:心肌在無外來刺激的情況下,能夠自動地産生興奮、沖動的特性。 起搏點:窦房結, 窦性心律:以窦房結為起搏點的心髒活動稱為窦性心律。 窦房結每分鐘自動興奮頻率正常值: 60/分(低于此過緩)→100/分(高于此值過速),平均75/分 2.傳導性 概念:心肌細胞自身傳導興奮的能力。 特殊傳導系統:窦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浦肯野氏纖維→心室肌 房室交界傳導延擱,使心房、心室興奮不同步。 3.興奮性 概念:心肌細胞具有對刺激産生反應的能力。 興奮性分期:有效不應期(鈉通道失活,絕對不接受刺激)→ 相對不應期(阈上刺激可接受,産生動作電位小,傳導慢)→超常期(興奮性高易受刺激) 特點:有效不應期特别長(300毫秒),保證心肌不發生強直收縮,而以單收縮的形式完成容血、射血功能 期前收縮:心室收縮活動發生于下次窦房結興奮所産生的正常收縮之前,稱期前收縮,又稱額外收縮。 代償間歇:在一次期前收縮之後,往往有一段較長的心舒張期,稱為代償間歇。 4.收縮性 概念:心肌受到刺激時發生興奮-收縮偶聯,完成肌絲滑行的特性。 特點: 1、 對細胞外液的鈣的濃度又明顯的依賴性。 心肌細胞的肌質網終池很不發達,容積很小,貯存鈣量比骨骼肌少。因此,心肌興奮—收縮藕聯所需的鈣除終池釋放外,需要依賴于細胞外液中的鈣通過肌膜和橫管内流。 2、 全或無同步收縮 由于存在同步收縮,心髒要麼不收縮,如果一旦發生收縮,其收縮就達到一定強度,稱為全或無式收縮。 3、 不發生強直收縮 心肌發生一次興奮後,其有效不應期特别長,因此,心髒不會産生強直收縮而始終保持收縮和舒張交替的節律活動,從而保證了心髒的充溢與射血。 三、心髒的泵血功能 (一)、心動周期與心率 心動周期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縮與舒張一次,稱為一個心動周期。 心率愈快心動周期愈短,尤其是舒張期明顯縮短。 心率概念:每分鐘心髒搏動的次數。60——100次/分 2.掌握運動強度和生理負荷。 3.運動員自我監督和醫務監督。

(二)、心髒的泵血過程 (三)、心音 第一心音:代表心室收縮期的開始 第二心音:代表心室舒張期的開始 (四)、心泵功能的評定 1.心輸出量 概念:每分鐘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的血量。 (1)每搏輸出量與射血分數 每搏輸出量:一側心室每次收縮射出的血量=舒末容積-縮末容積即餘血(145-75=70毫升) (2)每分輸出量與心指數 (3)心輸出量的測定 每分輸出量=每分鐘由肺循環所吸收的氧量/每毫升動脈血含氧量-每毫升靜脈血含氧量 (4)心輸出量的影響因素 a心率和每搏輸出量 b心肌收縮力 c靜脈回流量 2.心髒做功 3.心髒泵功能的貯備 心髒的泵血功能可以随着機體代謝率的增長而增加。 心力貯備:心輸出量随機體代謝需要而增長的能力。 四、心電圖 第二節 血管生理 一.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 二.血壓 (1)概念:血管内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單位面積的側壓力。 五、微循環 (一)概念: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循環。其基本功能是進行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 第三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第四節 肌肉運動時血液循環功能的變化 一、 肌肉運動時血液循環功能的變化 (一)肌肉運動時心輸出量的變化 肌肉運動時循環系統的适應性變化就是提高心輸出量以增加血流供應,運動時心輸出量的增加與運動量或耗氧量成正比。運動時,肌肉的節律性舒縮和呼吸運動加強,回心血量大大增加,這是增加心輸出量的保證。運動時交感縮血管中樞興奮,使容量血管收縮,體循環平均充盈壓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靜脈回流。在回心血量增多的基礎上,由于運動時心交感中樞興奮和心迷走中樞抑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因此心輸出量增加。交感中樞興奮還能使腎上腺髓質分泌增多,循環血液中兒茶酚胺濃度升高,也進一步加強心肌的興奮作用。 (二)肌肉運動時各器官血液量的變化 運動時各器官的血流量将進行重新分配。其結果是使心髒和進行運動的肌肉的血流量明顯增加,不參與運動的骨骼肌及内髒的血流量減少。皮膚血管舒張,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膚散熱。運動時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義,還在于維持一定的動脈血壓。 (三)肌肉運動時動脈血壓的變化 運動時的動脈血壓水平取決于心輸出量和外周阻力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有較多肌肉參與運動的情況下,肌肉血管舒張對外周阻力的影響大于其他不活動器官血管收縮的代償作用,故總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現為動脈舒張壓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輸出量顯著增加,故收縮壓升高。 二、運動訓練對心血管系統的長期性影響 1.窦性心動徐緩 運動訓練,特别是耐力訓練可使安靜時心率減慢。些優秀的耐力運動員安靜時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這種現象稱為窦性心動徐緩。這是由于控制心髒活動的迷走神經作用加強,而交感神經的作用減弱的結果。窦性心動徐緩是可逆的,即便安靜心率已降到40次/分的優秀運動員,停止訓練多年後,有些人的心率也可恢複接近到正常值。一般認為,運動員的窦性心動徐緩是經過長期訓練後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應。 2.運動性心髒增大 研究發現,運動訓練可使心髒增大,運動性心髒增大是對長時間運動負荷的良好适應。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運動性心髒增大對不同性質的運動訓練具有專一性反應。例如,以靜力及力量性運動為主的投擲、摔跤和舉重運動員心髒的運動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為主;而遊泳和長跑等耐力性運動員的心髒增大卻以心室腔增大為主。 3.心血管機能改善 一般人和運動員在安靜狀态下及從事最大運動時每搏輸出量與每分輸出量(每分輸出量=心率*每搏輸出量)的變化可用下列數據說明: 安靜時 一般人: 5000ml/min=71ml/次*70次/min 運動員: 5000ml/min=l00ml次*5O次/min 最大運動時 一般人: 22000ml/min=113mml次*l95次/min 運動員: 35000ml/min=l79ml次*l95次/min 運動員每搏輸出量的增加是心髒對運動訓練的适應。運動訓練不僅使心髒在形态和機能上産生良好适應,而且也可使調節機能得到改善。有訓練者在進行定量工作時,心血管機能動員快、潛力大、恢複快。運動開始後,能迅速動員心血管系統功能,以适應運動活動的需要。進行最大強度運動時,在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下可發揮心血管系統的最大機能潛力,充分動員心力貯備。 三、測定脈搏(心率)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一) 脈搏(心率) 1.基礎心率及安靜心率 清晨起床前靜卧時的心率為基礎心率。身體健康、機能狀況良好時,基礎心率穩定并随訓練水平及健康狀況的提高而趨平穩下降。如身體狀況不良或感染疾病等,基礎脈搏則會有一定程度的波動。 在運動訓練期間,運動量适宜時,基礎心率平穩,如果在沒有其他影響心率因素(如疾病、強烈的精神刺激、失眠等)存在的情況下,在一段時間内基礎心率波動幅度增大,可能是運動量過大,身體疲勞積累所緻。 安靜心率是空腹不運動狀态下的心率。運動員的安靜心率低于非運動員,不同項目運動員的安靜心率也有差别,一般來說,耐力項目運動員的安靜心率低于其他項目運動員,訓練水平高的運動員安靜心率較低。評定運動員安靜心率時,應采用運動訓練前後自身安靜心率進行比較,運動後心率恢複的速度和程度也可衡量運動員對負荷的适應水平。 2.評定心髒功能及身體機能狀況 通過定量負荷或最大強度負荷試驗,比較負荷前後心率的變化及運動後心率恢複過程,可以對心髒功能及身體機能狀況作出恰當的判斷。心率的測定還可以檢查運動員的神經系統的調節機能,對判斷運動員的訓練水平有一定的意義。 3.控制運動強度 運動中的吸氧量是運動負荷對機體刺激的綜合反應,目前在運動生理學中廣泛使用吸氧量來表示運動強度。 心率和吸氧量及最大吸氧量呈線性相關,最大心率百分比和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也呈線性相關,這就為使用心率控制運動強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耐力訓練中,使用心率控制運動強度最為普遍,常用的公式為:(最大心率-運動前安靜心率)/2 運動前心率。所測定的心率可為教學、訓練及健身鍛煉提供生理學依據。耐力負荷的适宜強度也可以用安靜時心率修正最大心率百分比的方法來确定,運動時心率=安靜時心率 60%(最大心率-安靜時心率) 在涉及遊泳等運動的間歇訓練中,一般多将心率控制在120-150次/分的最佳範圍内。一般學生在早操跑步中的強度,可控制在130-150次/分之間。成年人健身跑可用170減去年齡所得的心率數值來控制運動強度。 五、測定血壓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1.清晨卧床時血壓和一般安靜時血壓較為穩定,測定清晨卧床血壓和一般安靜時血壓對訓練程度和運動疲勞的判定有重要參考價值。随着訓練程度的提高,運動員安靜時的血壓可略有降低,如果清晨卧床血壓比同年齡組血壓高15%-20%,持續一段時間不複原,又無引起血壓升高的其他誘因,就可能是運動負荷過大所緻。如果清晨卧床血壓比平時高20%左右且持續二天,往往是機能下降或過度疲勞的表現。 2測定定量負荷前後血壓及心率的升降幅度及恢複狀況可檢查心血管系統機能并區别其機能反應類型,從而對心血管機能做出恰當的判斷。 3.運動訓練時,可根據血壓變化了解心血管機能對運動負荷的适應情況。由于收縮壓主要反映心肌收縮力量和每搏輸出量,舒張壓主要反映動脈血管的彈性及外周小血管的阻力,因此運動後理想的反應應當是收縮壓升高而舒張壓适當下降或保持不變。一般而言,收縮壓随着運動強度的加大而上升。大強度負荷時,收縮壓可高達19OmmHg或更高,舒張壓一般不變或輕度波動。根據運動訓練時血壓的變化可判斷心血管機能對運動負荷是否适應。 第四章 呼吸機能 第一節 呼吸運動和肺通氣量

1.肺活量——VC,最大深吸氣後,再做最大呼氣時所呼出的氣量。身體素質及訓練程度評定指标之一,因限制因素較多,供參考。男:3500毫升 女:2500毫升 最大通氣量——以适宜的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進行呼吸時所測得的每分通氣量,可評定通氣貯備能力。 第三節 氣體交換和運輸 氧離曲線——是表示PO2與Hb結合O2量關系或PO2與氧飽和度關系的曲線。 第三節 呼吸運動的調節 第四節 運動對呼吸機能的影響 合理運用憋氣 良好作用:反射性肌張力增加;可為有關的運動環節創造最有效的收縮條件。 不良影響:胸内壓上升,心輸出量減少; 停止後胸内壓陡降,回心血量劇增 合理方法:憋氣前吸氣勿太深,結束後吐氣勿過快;憋氣應用于決勝的關鍵時刻。 第五章 物質與能量代謝 第一節 物質代謝 第二節 能量代謝 各種能源物質分解代謝過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釋放、轉移和利用即為能量代謝 單位時間内所消耗的能量稱為能量代謝率。 一、基礎代謝 (一)概念 1.能量代謝:能源物質分解代謝過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釋放、轉移和利用。 2.能量代謝率:單位時間内所消耗的能量。 3.基礎代謝:基礎狀态下的能量代謝。 4.基礎狀态:人體處于清醒、安靜、空腹、室溫20—25攝氏度。 5.基礎代謝率:單位時間内的基礎代謝。即基礎狀态下的能量代謝,是維持最基本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代謝。 每小時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産熱量(KJ/m2*h) 正常值:成年男子=170 成年女子=155 影響因素:年齡、性别、體溫等。 (二)測定原理 熱力學第一原理:能量守恒 食物化學能(一定時間内機體所消耗的食物産熱)=熱能 外功 測定方法:間接法:反應物量與産物量呈一定的比例關系 不同物質氧化所消耗的氧和所産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所釋放的熱量呈一定的比例關系 通過收集安靜時和運動時的呼出氣體,分析其中氧和二氧化碳的量并換算成熱量即等于機體的能量代謝率。 按照一般化學反應中,反映物的量與産物的量之間成一定的比例關系,即定比定律 (三)與能量代謝有關的幾個概念 1.食物熱價: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釋放的熱量。 2.脂肪:9.3千卡=38.94KJ﹥蛋白質(體内)4.3千卡=17.99KJ﹥糖4.1千卡=17.17KJ 3.氧熱價:各種能源物質在體内氧化分解時每消耗1升氧所産生的熱量。 糖:21KJ﹥脂肪:19.7KJ﹥蛋白質:18.8KJ 1升氧可氧化1克多糖,但隻能氧化0.5克脂肪。氧化糖愈多氧熱價愈高,氧化的脂肪愈多,氧熱價愈低。可通過氧熱價值判斷食物成分。 4.呼吸商:各種物質在體内氧化時産生的二氧化碳與所消耗的氧的比值。二氧化碳/氧 糖=1 脂肪﹤1 蛋白質≈0.80 混合食物≈0.85 代謝當量:運動時耗氧量/安靜時耗氧量 1MET=250毫升/分鐘 該指标可通過反映不同運動形式的運動強度來評價機體運動時的相對能量代謝水平。 5.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肌肉活動:任何輕微的活動都可明顯提高代謝率,即耗氧增加,耗能增加,能量代謝率提高。 情緒影響:緊張激動時,由于無意識肌緊張及激素釋放增加,則耗氧量顯著增加,産熱量顯著增加。 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食物能使機體産生額外熱量的現象。進食後産熱量大于食物本身産熱量。額外産熱量用于維持體溫。 環境溫度:代謝最穩定:20——30攝氏度 ;20攝氏度、10攝氏度以下:寒冷刺激引起肌緊張增加,30——45攝氏度以上:體内化學反應加速,呼吸、循環功能增強。 二、人體運動時的能量供應與消耗 (一)骨骼肌收縮的直接來源:ATP——三磷酸腺苷 ATP基本結構:1分子腺苷 三分子磷酸(高能磷酸鍵連接) ATP的主要功用:直接供應各種生理活動能量(安靜及運動時)思維活動、神經沖動、肌肉收縮、髒器活動、腺體分泌等 ATP的來源:糖、脂肪、蛋白質代謝 糖:有氧 糖原、葡萄糖——三羧酸循環——能量 二氧化碳、水 無氧酵解 肌糖原——乳酸 能量 脂肪:有氧 脂肪——β氧化——三羧酸循環——能量 二氧化碳、水 蛋白質:有氧分解 蛋白質——三羧酸循環——能量 二氧化碳、水 ATP的貯存及輸出功率: 貯存于肌肉,但量極少,6毫摩爾/公斤濕肌(供0.5秒工作) 最大輸出功率=11.2毫摩爾/公斤/秒即每公斤肌肉每秒動用此量ATP ATP的分解供能及補充: ATP→酶→ADP P E 每克分子ATP可釋放29.26—50.16KJ=7—12千卡 CP(磷酸肌酸)→→C(待能源物質分解釋能再合成CP) P ADP→→ATP (二)三個能源系統的特征 根據運動強度、形式由三個能源系統分别或配合供能。 磷酸源系統、酵解能系統、氧化能系統 磷酸原系統即ATP—CP系統 特點:不需氧,直接分解,供能速率快但産生能量較少,CP來源有限,維持運動6—8秒。ATP→ADP Pi E;ADP CP→ATP C 酵解能系統 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特點:不需氧,供能速度較快,生成ATP較少,有乳酸産生,運動30秒供能速率最大=5.2毫摩爾/公斤/秒,維持2—3分鐘運動。糖元 ADP Pi→ATP 乳酸 氧化能系統 底物:三大能源物質, 特點:有氧條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較慢,産生能量多,最大速率=2.6毫摩爾/公斤/秒,貯量豐富,維持1小時以上運動的能量供應。 糖、脂肪、蛋白質 O2 ADP Pi→CO2 H2O ATP (三)能源系統與運動能力 不同能源系統的供能能力決定運動能力的強弱; 例:有氧——馬拉松;酵解——中、長跑 不同強度、不同形式的運動需要不同的能源系統供能作為基本保證; 例:同上 一切運動過程的能量供應均由三個系統不同比例混合供能,比例取決于運動性質和特點。 例:籃球:運球、投籃;足球:快速奔跑、射門 不同運動項目的能量供應 運動中能源物質的動員 糖:首先分解肌糖原——血糖(運動5—10分鐘後)——運動時間延長,肝糖原分解補充血糖 脂肪:運動30分鐘輸出功率最大,在糖類動用并消耗,且供氧充足時大量動用 蛋白質:30分鐘以上的耐力項目 健身運動的能量供應 健身運動特點:種類多,強度低(50—70最大攝氧量%),時間長(30—60分鐘) 能源物質:脂肪、糖 第三節 體 溫

第六章 腎髒機能

第七章 内分泌機能 第一節 内分泌概論 一、内分泌與内分泌腺 (一)内分泌系統組成:内分泌腺、内分泌細胞 内分泌激素通過血液或淋巴液循環運送至靶細胞或靶器官發揮生理作用。(區别于外分泌導管輸送,如唾液、膽汁、消化液) 二、激素 (一)激素概念: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細胞分泌,經體液運輸至靶器官發揮生物調節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質。 激素的分類:含氮類激素:蛋白質(肽類):生長激素等 氨基酸(胺類):腎上腺髓質激素、甲狀腺素 類固醇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 (二)激素的一般作用特征 1.生物信息傳遞 激素以化學信号的形式,在細胞與細胞之間進行信号傳遞,從而加強或減弱靶組織原有的生理生化過程。 如:生長激素促進長骨生長 胰島素促進糖分解産生能量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促進脂肪分解等 2.相對特異性 選擇性作用于某些細胞、組織和器官。特異性程度不同。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微量激素與受體結合後,在細胞内發生一系列酶促逐級放大作用。 1mg甲狀腺激素可使機體增加産熱4200KJ 4.颉抗與協同作用 颉抗作用:胰高血糖素與胰島素 協同作用:生長激素與甲狀腺激素 允許作用:糖皮質激素與兒茶酚胺 (三) 激素的作用途徑、生理效應及其意義 第二節 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第三節、激素分泌的調控 一.人體三大内分泌腺功能軸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 下丘腦——垂體——性腺軸 二、内分泌對運動的反應與适應 1、 兒茶酚胺 在運動期間兒茶酚胺必然升高,且升高的程度與運動強度密切相關,即運動強度越大,升高的幅度也相應越大。兒茶酚胺的分泌對長期運動訓練有适應性。這種适應性表現為随運動訓練水平提高,對同一負荷方式,兒茶酚胺分泌的增高幅度越來越小。 2、 糖皮質激素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在運動期間糖皮質激素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 3、 生長激素 運動時血液中生長激素的濃度升高,并且随運動強度加大其升高幅度越大。運動時生長激素的升高同運動員的訓練水平有關。在完成相同負荷時,訓練水平較低者血液中的生長激素水平高于訓練水平高者。 4、 抗利尿激素和鹽皮質激素 運動時抗利尿激素和鹽皮質激素分泌增多 5、 胰島素和高血糖素 運動時,高血糖素升高而胰島素降低。 第八章 感覺與神經機能 第一節 感覺器官 第二節 肌肉運動的神經調控 肌肉運動的神經調控 1.牽張反射 當骨骼肌受到牽拉時會産生反射性收縮,這種反射稱為牽張反射。牽張反射有兩種類型:一種為腱反射,也稱位相性牽張反射;另一種為肌緊張,也稱緊張性牽張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 肌緊張:是指緩慢、持續牽拉肌肉時發生的緊張性收縮。 牽張反射的反射弧特點是感受器和效應器都是在同一塊肌肉中。 牽張反射主要生理意義在于維持身體姿勢,增強肌肉力量。 2.姿勢反射 在身體活動過程中,中樞不斷地調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張力,以完成各種動作,保持或變更軀體各部分的位置,這種反射活動總稱姿勢反射。 (1)狀态反射 狀态反射是頭部空間位置改變時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張力重新調整的一種反射活動。規律:頭部後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緊張性加強;頭部前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緊張性減弱,屈肌及腹肌的緊張性相對加強;頭部側傾或扭轉時,引起同側上下肢伸肌緊張性加強,對側上下肢伸肌緊張性減弱。 (2)翻正反射 (3)旋轉運動反射 (4)直線運動反射 第九章 運動技能 第一節 運動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質 一、運動技能的基本概念 1.運動技能的基本概念:人體在運動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即在準确的時間和空間内大腦皮質精确支配肌肉收縮的能力。 2.運動技能的分類:分為閉式運動及開式運動兩類。 閉式運動的特點:不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動作;動作結構周期性重複;反饋信息來自本體感受器;田徑、遊泳、自行車等項目屬閉式運動。 開式運動的特點:随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動作;動作結構為非周期性;反饋信息來自多種感受器,以視覺分析器起主導作用;球類、擊劍、摔交等對抗性項目屬開式運動。 3.運動技能的生理本質 根據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人随意運動的生理機理是以大腦皮質活動為基礎的肌肉活動。大腦皮質動覺細胞可與皮質所有其他中樞建立暫時性神經聯系,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其生理本質就是建立運動條件反射的過程。 人形成運動技能就是形成複雜的、連鎖的、本體感受性的條件反射。 複雜性:有多個中樞參與運動條件反射的形成。 連鎖性:反射活動是一連串的,具有嚴格的時序特征,前一個動作即後一個動作的條件刺激。 本體感受性:在動作形成的過程中,肌肉的傳入沖動起重要作用。 運動動力定型: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内支配部分肌肉活動的神經元在機能進行排列組合,興奮和抑制在運動中樞内有順序地,有規律地和有嚴格時間間隔地交替發生,形成了一個系統,成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條件反射系統化。 動力定型越鞏固,動作完成越輕松自如;動力定型越建立得多,改建越容易皮質的靈活性越高。即基本技術掌握越多,越熟練,新的運動技能掌握越快,越自如。 大腦皮質機能的可塑性:在一定條件下,新的動力定型可以代替舊的動力定型。 4.運動技能的信息傳遞與處理 形成運動技能的信息來自體内和體外 體内信息:大腦皮質視覺、聽覺、軀體感覺中樞的聯合區形成一般解釋區,由此轉移信号到運動中樞。 體外信息:教師信息傳輸,學生感官——神經分析綜合。 第二節 形成運動技能的過程及發展 運動技能的形成可劃分為相互聯系的三個階段或三個過程。 一、泛化過程 發生在學習技術初期。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範以及自己的運動實踐,都隻能獲得一種感性認識,而對運動技能的内在規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體内外界的刺激通過感受器傳到大腦皮質引起大腦皮質細胞強烈興奮,另外,因為皮質内抑制尚未建立,所以大腦皮質中的興奮與抑制都成擴散狀态,使條件反射建立不穩定,出現泛化現象。表現為動作費力,僵硬不協調,有多餘動作。這些現象是大腦皮質細胞興奮擴散的結果。教學重點是強調動作的主要環節和糾正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強調正确示範,不強調動作細節。 二、分化過程 發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外界刺激引起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逐漸集中,分 化抑制發展,條件反射建立漸穩定,動力定型初步建立,大腦皮質的活動由泛化進入分化階段。表現為不協調和多餘動作逐漸消失,錯誤動作逐漸糾正,但動力定型不鞏固,遇新異刺激可重新出現多餘和錯誤動作。教學重點是強調錯誤動作的糾正,讓學生重點體會動作細節。 三、鞏固過程 發生在反複練習之後。運動條件反射系統已建立鞏固,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集中、精确。動力定型牢固建立。表現為動作準确、優美,某些環節出現自動化。由于内髒器官活動與動作配合協調,動作完成輕松省力。環境變化時動作結構也不易受破壞。應精益求精,不斷完善鞏固動作技術。 四、動作自動化 所謂動作自動化,就是練習某一套技術動作時,可以在無意識的條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對整個動作或者是對動作的某些環節,暫時變為無意識的。 動作技能鞏固之後,在無意識的條件下完成技術動作。此時大腦皮質有關區域興奮性可較低,但動作完成仍是在大腦皮質的控制之下,必要時又可轉換為有意識活動。 第一信号系統的活動與第二信号系統的活動相對脫離,第二信号系統的活動可獨立進行。必要時,兩個系統的活動仍可成為運動動力定型的統一機能體系。 動作自動化階段仍應不斷檢查動作質量,以防動作變形、變質。 第三節 影響運動技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影響運動技能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1、充分利用個感覺技能之間的相互作用。 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就是在多種感覺技能參與下同大腦皮質動覺細胞建立暫時的神經聯系,特别是本體感覺,對形成運動技能尤有特殊意義。人體各種感覺都可幫肌肉産生正确的肌肉感覺,沒有正确的肌肉感覺就不可能形成運動技能。在形成運動技能時,除視、聽、位、皮膚感受起重要作用外,同時也與内髒感覺機能存在着密切的聯系。 2、充分利用兩個信号系統的相互作用。 運用兩個信号系統相互作用的規律,可以加速運動技能的形成與發展。發揮第一信号系統的作用,多利用具體的直接的形象刺激,是建立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實踐證明,在注意利用第一信号系統的同時,更要發揮第二信号系統的作用。 3、促進分化抑制。 分化抑制屬于内抑制,是糾正錯誤動作建立正确動作的重要神經過程。特别在掌握動作的初期,大腦皮質暫時神經聯系尚未形成,易出現多餘動作,此時,教師應該用明确的語言以促進分化抑制的發展,盡快形成精細的分化。與此同時,應特别注意對動作細節的分化,此外,還可以利用正誤對比的方法,加速分化抑制的發展。 4、 消除防禦性的反射心理。 在運動實踐中因某種原因以造成運動員防禦性反射和害怕心理時,教師要及時找出産生防禦性反射和害怕心理的原因,同時,要制定消除防禦性反射的具體措施。 5、 充分利用運動技能間的相互影響。 在各項運動中都有很多基本環節相同的動作或附屬細節相同的動作。在練習中,運動技能彼此會産生相互影響,善于利用良好影響,以加速運動技能的形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