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3 14:20:00

文:老友手劄 普通心理咨詢師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1

小時候總覺得每天過的很煎熬,覺得書本上說的“日子過的很快”、“光陰似箭”,都隻是文人在故作姿态。可現在到了一定年齡了,每天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覺。就像這會兒看了看時間是2019年9月18号,但腦海裡還想着才剛進9月份。

是啊,時間過的越來越快了。還在穿着夏裝的我,看着路口來來往往不斷返校的學生,也不禁想到了自己高中的時候。

寫着寫着突然有一種寫《一件難忘的事兒》的感覺。這個題目真是學生時代的魔咒,每學期都得寫,可哪兒有那麼多難忘的事情呢。

不過以現在的心态去看過去,确實也看到了很多事情。就比如,高考完的那個暑假,對很多家庭來說應該是一段比較輕松和充滿希望的日子,但對另一部分家庭來說,這段時間因為考試成績不好,上不了大學,家庭内部就如同經曆寒冬一樣。

幸也不幸,我的暑假就是後者。不過倒不是分數問題,是聽父母話報的學校突然提了分數線,而我正好低了三分,後面的調劑也都滿了,結果就落榜了。父母因為這件事非常自責,在家裡好長一段時間都沒說話。

處于事件中心的我呢,心裡也确實有一些起伏,但不是因為落榜、不是因為聽了父母的話報錯學校,而是因為嫌棄自己為什麼不細心點、認真點,這樣就不會有三分之差,也就不會有家庭的冰冷。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2

很多人都将青春期的叛逆看做是不聽話,但是從事實上來說,絕大多數的叛逆都隻是表面叛逆,内心裡都還是很在意父母的看法、很在意自己的所作所為會給家庭帶來什麼。

這種表面叛逆,其實内心依舊關心家庭的表現,并不是隻在我剛剛提到的自己的例子上存在。在之前接觸過的很多中學生裡,我經常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我知道我讓他們很失望,但我也不想學習不好,我在學校已經很用心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學不進去”、“雖然每次我都跟他們吵架,但是吵完架我都自己躲在被子裡哭,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明明是想好好說話的”、“如果他們不生我,那現在應該就不會生這麼多氣了吧,都怪我”。

這話語裡濃重的自我厭棄,是否會勾起你内心裡曾經類似的回憶、類似的無力感、類似的自責、類似的覺得世界上所有人對,就自己不對、類似的隻要一張口,就覺得自己連說的标點符号都是錯的經曆呢?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3

如果我說自我厭棄每個人都有,可能你并不會特别在意,即便它可能經常出現在你身上,甚至有時候會抽幹了的精力、奪走了你所有的快樂。

但要特别說明的是,我們對于一些東西不重視,往往并不是因為這些東西不重要。而是因為,在我們的内心深處有一種最基本的心理防禦措施叫趨利避害。我們會追求好的事情、好的回憶,盡可能少的避免風險、挫折、苦難,這也包括了對美好的追求、對自己想要東西的追求。

當然了,這種趨利避害也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生存下去,所以它也屬于生存本能。

基于内在防禦和生存本能,我們會不自覺的、選擇性的逃避某些不好的、讓我們感覺很不愉快的經曆。甚至是以欺騙自己那不重要為表現形式

當然,基于這兩樣東西也衍生出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就是當我們處于不良狀态的時候,我們往往伴随着非常多的負面情緒。情緒的出現給了我們解決問題的動力,動力又促使我們去找人傾訴、唱歌、喝酒、大聲喊出心中的苦悶。待情緒緩解之後,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問題解決了

但從實際的角度來說,我們隻是負面情緒緩解了,而真正導緻情緒出現的因素,比如自我厭棄,并沒有得到改善。可這就給我們兩個印象:

1、我有不舒服的時候,我的問題就是不舒服,所以我讓自己舒服就行了;

2、既然我讓自己舒服就行了,那其他的東西我幹嘛要去在意呢。

而這兩點印象,再加上剛剛的心理防禦和生存本能,就讓我們錯失了解決真正問題的機會。所以很多人的生活變成了:難受的時候真難受,難受好了也真開心,可難受出現的頻率卻越來越多。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4

基于這種模式呢,很多真正讓我們不開心的因素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自我厭棄就是其中之一。而之所以把它單獨拿出來聊聊,主要是因為:

1、自我厭棄、抑郁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雖然出現自我厭棄的時候未必一定有抑郁情緒,但出現抑郁情緒、抑郁症的時候,卻一定伴随着自我厭棄,“我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我怎麼連這點事都做不好”、“我真應該去死一死”。導緻抑郁産生的其他因素我們暫且不談,設想一下,如果每天我們都在厭惡自己、嫌棄自己,那出現抑郁的可能是否就升高了呢;

2、自我厭棄中的自我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因為它直接指向的是我們自己。如果說我們很讨厭誰,我們可以選擇離開他、避開他,和他保持距離。可如果對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話,我們是沒有辦法避開自己、遠離自己的。隻要厭棄還在,我們就隻能一直帶着;

3、而厭棄本身,包含了對自我的攻擊、對自我的否定。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有價值感和自我實現的。當我們不斷的攻擊自己、否定自己的時候,我們會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優點、自己的進步,甚至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我沒有價值,我也實現不了什麼,那我們就會問自己——為什麼你還要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呢,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影響很多,比如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心态,乃至我們的生命。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5

當然,上面這三點描述的是自我厭棄比較嚴重時可能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一般程度的自我厭棄,除了最基本的帶來負面情緒外,還可能是自卑、逃避、人際敏感、性格懦弱等形成的主要成因之一,會輕易的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和人生走向。

不過,自我厭棄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隻是超出一定限度之後才會帶來諸多負面。在合适的範圍内,它是一種通過表達對自己的不滿來實現情緒宣洩的方式、是一種對自己别樣的鞭策(這點事都做不好,可得好好努力了),同時也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而在另外一個側面,它也會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以一開始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差了三分落榜,我想到的是“都是因為自己不夠細心,要是細心點就沒有這麼多的事兒”。我嫌棄自己不夠細心,給自己了一個“如果細心就不會有這樣事情發生的可能”。雖然增加細心未必改變差3分的結果,但是它也确實在提醒我,我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細心。包括現在也還有一些。

所以,當自我厭棄出現的時候,我們也需要考慮這份厭棄是否是有客觀依據的。比如,因為我們有盲目的自信、活在理想我中,所以每每結果不如人意的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沒做到、沒做好、沒達成期待中的結果,而自我厭棄。但是這種厭棄的産生是建立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上,我們對自己厭棄的那部分有時候恰巧是我們當下最真實的樣子

那麼,它的提醒作用,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回歸客觀、回歸現實,不要隻顧眼前的得失,抓住自己沒做好的部分,才能收獲好的未來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6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用着簡單的對與錯的二元論來看待世界,但世界并不是這麼單純,并不是錯的就絕對錯,對的就一直對。所以,在探讨如何改善自我厭棄的時候,我也希望能夠增加一些如何利用其中對我們有利的部分。

因為如果是單純的将它定義成需要改善、改變的方面,就等于直接把它歸類為不好的。這種歸類會讓我們抗拒自我厭棄、抗拒出現自我厭棄的自己,而再遇見自我厭棄的時候,出現更多的自我攻擊、難受和恐懼。

所以,在這裡我們把标準再明确一些,當自我厭棄在生活中有很多、總是不自覺的出現自我厭棄,那适用于改善;在自我厭棄隻是偶爾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平時并不會出現多大的影響,我們就可以利用。

當然,如果你覺得願意的話,也可以在嚴重的時候把它直接導向為如何利用。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7

自我厭棄是自己對自己的厭惡、嫌棄,它是一種對自我的認知,是我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失敗,外界的否定、唠叨、抱怨等的解讀

比如: 經曆過一兩次考試的失敗後,我們很用心的去準備考試,想要實現成績上的翻身,但是結果還是不如人意,我們就會開始覺得“你是真不行,别那麼用心了”、“你太笨了,不适合學習”。

在前兩次失敗的時候,我們可能并不會直接覺得“自己不适合學習”,會從不用心、馬虎等方面考慮,但接連的失敗、努力過後的失敗,讓我們開始直接從自身找原因。接着,接連失敗積累的壓力、高期待帶來的高失望等,因為一些我們自身本來就有的錯誤認知、自身的一些弱項,從而轉化成對自我的厭棄。

模式是:

接連的打擊/高期待帶來的高失望/理想目标未能變成現實帶來的失望——超出我們的承受界限——我們轉而覺得一定是自己的原因——小時候家人對自己的否定/自卑/自我懷疑等因素的影響——産生自我厭棄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經曆的一些東西,可以說是我們産生自我厭棄的重要基礎。小時候我們被如何對待、從父母親人那裡學習到了什麼(如父母如何處理問題)、父母對我們訴求的反饋等,都構成了我們的基本認知習慣和應對壓力的基本策略。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8

當然,提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并不是讓我們去改變原生家庭,而是希望你能夠看到,雖然看起來我們是在自己控制自己,但實際上,有很多因素在影響着我們的判斷、決斷。明确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更清楚的看待眼前的狀況,而不是像小時候一樣,以為努力學習就一定有好成績,忽略了影響學習成績的外界、個人狀态、意外等因素。自然也就能夠不再隻把原因歸咎在自己身上,不僅不解決真正的問題,還産生自我厭棄。

而這時候,你可能需要先梳理一下自己:

1、我有沒有自我厭棄的行為(如傷害自己、毀壞物品、閉門不出)或者想法:

2、如果有具體是什麼:

3、行為和想法指向什麼問題(如針對學習,我們可能産生的厭棄想法為覺得自己太笨;厭棄行為是撕毀書籍、逃離學校):

4、導緻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哪些(這裡的分析就需要我們盡量客觀,與問題相關的每個因素都需要分析,如與學習相關的因素有環境、個人狀态、發揮等):

經過這樣的梳理,你就能更清楚的看到問題的影響因素究竟有哪些,請一定注意的是導緻問題出現原因的分析這一塊,相關因素都需要一定的分析。而同時,如果自我厭棄的行為比較多,也請注意調整。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9

在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能對自己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樣我們也就有了一個相對還可以的狀态來改善、利用厭棄。這也還需要一些分析。

1、我的厭棄行為和想法給我帶來了什麼(如自卑、更有壓力):

2、我自己身上是否有一些導緻厭棄容易出現的因素(如早年影響、敏感、自卑):

3、我的厭棄一般是指向我自己身上的什麼(如能力、性格、樣貌):

自我厭棄當然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不舒服,但在這裡我希望你能夠換一種角度來看待自我厭棄,就像前面說的,它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提醒。那麼從上面的三個分析你就能看到,厭棄能夠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正處于什麼狀态、我們性格中有哪些潛在的弱點、我們身上有哪些自己不滿意的地方。

但是我想特别提醒的是,不滿意的出現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缺乏一個客觀的認知,不接受現在的自己,所以才不滿意。可現在我們展現出來的:自卑、被早年影響、敏感、能力有限、相貌一般等,本來就是我們當下最真實的樣子

甚至在這裡我們可以這樣說,自我厭棄的出現,就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接受、不願意承認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可始終活在否定和厭棄裡,看起來我們是有動力來改變了,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被不斷積累的負面情緒壓垮。“我現在就這麼點能力,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雖然沒有達到那個理想化的目标,但我認可自己的努力,也認可自己的收獲”,這種狀态要比自我厭棄好很多吧?

所以,讓自己回歸自己,接納、認可、擁抱現在最真實的自己,才是真正變好的第一步,才是讓自我厭棄回歸合适位置的合理途徑。

心理學内心老是跟自己對着幹(心理學總覺得自己不好)10

在文章裡我們提到了自我厭棄為什麼重要、會給我們帶來什麼、一般運作模式等信息,在最後我們也一起看了它是如何産生、我們可以如何做的。

可能你會好奇,當我們出現自我厭棄的時候可以怎麼做,因為這一點沒提出來,但其實已經提出來了,之所以強調正視自我厭棄,便是盡可能的弱化它出現的幾率,而在出現自我厭棄的當時,你也可以如文章最後所提到的那樣,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出現的自我厭棄想法和行為,比如将我真的太笨了,改變成我這麼笨還能考成這樣,說明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呢。将一句話的徹底否定,改變成自嘲,再給自己一些方向、希望和前進的空間

而最終的最終,希望你能和自己、和世界、和他人和解。你很努力,但有些事情不是單憑努力就能解決的,我們要承認和接受這一點。

感謝你的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