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遺傳播方式

非遺傳播方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8:20:42

由中央網信辦政策法規局、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組織,中國信通院産業規劃所雙創管理研究中心承辦的全國網信創新工作案例征集遴選工作日前結果揭曉,50個案例入選“網信創新工作50例”。這50個案例有何獨到之處?背後有哪些創作故事?又有哪些創新心得?傳播君約訪光明網,暢談體會,分享經驗,以飨讀者。以下為全文: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财富。近年來,光明網把握互聯網傳播規律,發揮新媒體優勢,綜合利用移動直播、視頻短片、紀錄片等媒體手段,充分調動多年來紮根文化領域所積累的優質資源,線上線下結合,把非遺“玩”活了。光明網“創新傳播手段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态傳承”案例憑啥入選“網信創新工作50例”?秘訣看這裡!

案例介紹

近年來,光明網始終堅持文化擔當和文化責任,持續開展“緻·非遺敬·匠心”非遺系列直播、“青春遇見戲”中國傳統戲曲系列直播、“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等一系列創新性報道活動,全方位、立體式地呈現了非遺項目蘊含的文化内涵與精神價值。直播觀看量過億,火了活動,活了文化,有效推動了非遺在新時代語境下的活化與創新,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反響。

傳播數據

1億 :直播觀看總量超過1億次

4558.6萬:4558.6萬用戶參與互動活動

100萬 :網友點贊量達104.8萬次

報道經驗:

“緻 非遺 敬 匠心”讓非遺找到傳播新風口

從2017年5月開始,光明網聯合鬥魚、咪咕等直播平台推出“緻·非遺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産系列直播,并組織了一支涵蓋直播、拍攝、采寫的全媒體采編團隊,走進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福建、廣東、雲南、陝西、西藏等26個省市自治區,深入非遺發源地,走訪了包括蘇繡國家級傳承人姚建萍,中國青瓷大師、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省級傳承人陳壇根,徽墨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等在内的國家級、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百餘位,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讓網友以近距離的視角了解非遺技藝,激發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截至2019年7月底,活動已推出直播百餘場,總觀看量破億次。

非遺傳播方式(網絡傳播雜志聚焦光明網非遺領域系列活動)1

“緻·非遺敬·匠心”系列直播走進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對黔西南布依刺繡進行直播。圖為黔西南布依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獨臂繡娘梁忠美為網友介紹黔西南布依族刺繡的淵源及各種紋樣所蘊含的美好寓意。

為擴大活動的社會影響力,“緻·非遺敬·匠心”非遺系列直播活動還邀請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著名相聲演員苗阜、北京電視台主持人田歌、江蘇衛視《世界青年說》TK11成員之一穆雷等多位知名嘉賓作為特邀主播與網友互動,帶領網友了解非遺技藝。這些文化界、藝術界、知名學者、演藝名人的加入,也提高了社會對于非遺的了解,增強了傳承與保護意識。

“青春遇見戲”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戲曲

2018年4月,在“緻·非遺敬·匠心”系列直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光明網再次聚焦傳統戲曲文化領域,聯合KK直播、秀色直播、一直播推出“青春遇見戲”中國傳統戲曲系列直播活動。運用移動互聯網直播來傳播戲曲,讓更多年輕網民通過一部手機更加真實、直觀地了解戲曲,共推出直播近50場,有效傳播覆蓋用戶量達4000萬人次。

非遺傳播方式(網絡傳播雜志聚焦光明網非遺領域系列活動)2

今年,在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的共同指導下,光明網又啟動了“為人民抒情”大型文藝系列融媒體傳播活動。在剛剛過去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屆全國雜技展演及正在進行的2019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期間,光明網團隊采訪了天津青年京劇團團長孟廣祿,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劉佩琦、辛柏青,上海京劇院著名麒派老生陳少雲,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三度梅獲得者許荷英等數十位藝術大家。除中國傳統戲曲外,光明網還對話劇、舞劇、雜技等多種舞台藝術形式進行了後台探班直播、全劇的拉流直播和短視頻傳播,累計觀看量達1.2億人次。

“老字号”專題片讓匠人精神走進百姓生活

在利用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創新傳播非遺的同時,光明網還積極聯合商務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等權威部門,精心策劃推出獨立專題片、公益宣傳片等深度内容,以匠心傳承匠人精神。

2017年,商務部出品“2017中華老字号整體形象公益宣傳片項目”,光明網作為總策劃和攝制單位,曆時近四個月進行主題和腳本策劃,在北京、上海、杭州、重慶共選取十個品牌形象成熟、口碑美譽度高的老字号品牌,包括内聯升、張一元、全聚德、景泰藍、老鳳祥、恒源祥、都錦生絲綢、胡慶餘堂、橋頭火鍋、小洞天川菜,其中大部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對其分别實地拍攝取材,深度專訪十位技藝傳承人,制作推出《金字招牌——中華老字号形象專題片(全集)》及單集專題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人物志】一生一世都錦生》,展現了中華老字号的百年曆史發展、技藝傳承創新以及價值文化積澱。

“穿在身上的非遺”讓全民參與非遺傳播

為讓非遺傳播轉化為全民可參與的社交互動活動,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光明網“緻·非遺敬·匠心”系列直播活動圍繞文化部重點推薦的恭王府2018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活動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報道。除直播非遺服飾秀T台秀外,還圍繞非遺服飾秀中白鹭為霜、白蛇驚變、采藍之憶三個主題拍攝了三組微紀錄片,講述非遺同時尚結合碰撞出的火花。三組微紀錄片在快手平台的播放量近200萬。同時,以三組微紀錄片為基點,與快手平台聯合開展以“穿在身上的非遺,融入生活的熱愛”為主題的互動征集活動,與網友共同記錄針尖上的中國,引發網友參與熱潮。

非遺傳播方式(網絡傳播雜志聚焦光明網非遺領域系列活動)3

圖為“穿在身上的非遺,融入生活的熱愛”互動征集活動頁面。

征集的短視頻作品中,苗族、白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女孩身着非遺服飾,展現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守非遺技藝的匠人展示着對蘇繡、蠟染、苗繡、挑花繡、織布、侗布、手工制鞋等傳手工技藝的傳承。活動共征集網友作品1362個,收到點贊數104.8萬,4558.6萬網友參與互動。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讓榜樣傳遞保護力量

2017年至2018年,光明日報、光明網聯合組織了兩屆“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遴選出年度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十大非遺人物和事件,通過關注默默奉獻、辛勤堅守的非遺保護人士,發揮榜樣的力量,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

2017年活動收到有效推選1229人次。經60位非遺傳播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專家評審團對所有候選人進行評議、投票、篩選,先後公示“初選入圍100位候選人”“30位提名候選人”。活動充分吸納網友意見,最終推選出遼甯大學民俗學教授烏丙安、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尚長榮、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等10位 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在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的支持下,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共收到各地有效推選1632人次,經過專家委員會初選、複選、終選三輪投票、評議并綜合網絡評議結果,最終推選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屆名譽主席馮骥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武漢雜技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夏菊花等10位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創新分析:

光明網在2017率先将直播引入非遺傳播,為老技藝找到“新知音”

年率先将網絡直播引入非遺傳播,新媒體遇上古老文化産生出強烈化學反應,大量在偏僻地方的非遺傳承人得到年輕網友的追捧,老技藝找到了“新知音”。

光明網舉辦的非遺直播突破了地域限制,為非遺提供了一個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台,不僅讓年輕網友通過直播的方式了解到非遺的博大精深,也增強了非遺傳承人曝光,使其受到年輕網友的關注和追捧。

重視創造性轉化,探索傳統文化創新性表達

為實現非遺傳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光明網在開展非遺直播的同時,對非遺背後的曆史、故事、工匠精神等進行深度挖掘,根據直播内容及後續采訪,深挖移動端網友閱讀習慣,采用創新的表達方式撰寫數十篇相關微信文章。文章以網絡熱點、熱門影視劇、曆史傳奇故事等為切入點吸引年輕網友,并綜合運用gif、短視頻等表現形式,向網友生動地展示非遺。

非遺傳播方式(網絡傳播雜志聚焦光明網非遺領域系列活動)4

2018年11月4日,光明網“青春遇見戲”中國傳統戲曲系列直播走進上海淮劇團,對新編小劇場淮劇《畫的畫》進行後台探班及現場演出直播。圖為《畫的畫》演員正在演出中。

這樣解決了直播一次性傳播的問題,讓直播内容及周邊産品産生更多的後期傳播價值,形成長尾效應;同時在選題和策劃方面反哺直播團隊,在直播前采寫團隊、直播團隊共同策劃直播内容,将後期需要的文章角度、素材等内容前置,對直播内容生産流程進行再造。

注重傳播的溫度與質感,得到多方一緻贊賞

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播效果,除了運用新傳播手段,還要注重傳播的溫度、質感,隻有抓好其文化内涵,才能擁有持久的傳播力,而這些都與傳承人的态度和作為密不可分。

非遺傳播方式(網絡傳播雜志聚焦光明網非遺領域系列活動)5

在對“緻·非遺 敬·匠心”非遺技藝傳承人的滿意度調查中,82.86%的傳承人對“緻·非遺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産系列直播表示非常滿意,17.14%的傳承人表示滿意;100%的傳承人對移動直播這種新型傳播形式的實時互動體驗表示非常好;100%的傳承人認為通過網絡直播等新型傳播渠道對非遺全方位傳播、傳統文化“活态”發展有幫助。

直播嘉賓們也對活動贊不絕口,張頤武教授在直播後給予了充分肯定:“直播讓現實生活中的非遺文化‘活’态展現,在非遺傳播中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北京電視台主持人田歌則表示:“沒有想到通過直播能吸引這麼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這個直播節目在非遺傳播上做的貢獻是功在千秋的。”

打造品牌活動,凝聚社會共識、形成保護合力

在創新傳播非遺的基礎上,光明日報、光明網聯合舉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力求通過廣泛動員、吸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形成合力,把推選活動培育成為凝聚中國非遺人的年度盛事、具有較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品牌活動。通過品牌的力量凝聚社會共識,推動非遺傳播工作更上一個新台階。

心得體會

傳承和弘揚包括非遺在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手段,以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走近網民,感染網民。而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媒體如果不能創新轉型,可能失去陣地;優秀傳統文化如果不能适應新媒體環境,則可能失去用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