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甘肅舊石器時代遺址包括

甘肅舊石器時代遺址包括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0 16:21:22

甘肅舊石器時代遺址包括?楊上遺址出土的石制品(趙宇超、李鋒 供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甘肅舊石器時代遺址包括?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甘肅舊石器時代遺址包括(甘肅楊上舊石器遺址揭示黃土高原古人類如何适應氣候轉變)1

甘肅舊石器時代遺址包括

楊上遺址出土的石制品。(趙宇超、李鋒 供圖)

楊上遺址出土的石制品。(趙宇超、李鋒 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多萬至10多萬年前,中國黃土高原上生活的古人類如何适應間冰期(距今約24萬-19萬年,MIS7)—冰期(距今約19萬-13萬年,MIS6)的劇烈氣候變化,一直以來備受學界關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李鋒研究員團隊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密歇根大學等科研同行,通過對甘肅張家川縣楊上舊石器遺址持續多年的研究,最新揭示出氣候轉變時期黃土高原古人類為應對環境資源壓力所采取的技術組織策略與流動适應行為,發現不同時期遺址石器技術的組織模式與間冰期-冰期的氣候旋回存在一定的耦合關系。

隴西黃土高原和楊上遺址地理位置以及遺址發掘區域示意圖。(趙宇超、李鋒 供圖)

這項古人類石器技術與生态适應研究進展的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第四紀研究》在線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李鋒研究員介紹,中國黃土高原的“黃土-古土壤序列”不僅完整的保留了第四紀冰期-間冰期多旋回的古氣候記錄,同時蘊含着豐富的古人類文化遺存。甘肅楊上舊石器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甘肅省文物考古所與蘭州大學組織的隴西黃土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綜合研究的重要組成。

楊上遺址于2013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和甘肅省文物考古所聯合發掘,發掘表面積約12平方米,揭露近6米厚的多個含舊石器文化遺物的層位,其年代跨度為距今約22萬年到10萬年,是目前黃土高原西部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遺址之一。楊上遺址多個文化層代表了古人類對遺址長時間較為持續性的利用,通過對該遺址石制品技術特征的統計分析與層位間曆時性演變的研究,為揭示黃土高原西部古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過程提供了重要參考。

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研究生趙宇超說,本項研究根據石器技術組織理論,從石制品原料采集、加工利用、裝備策略的角度出發,選取石制品原料類型、石制品類型、石核和石片毛坯開發程度等方面的相關指标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楊上遺址石制品以脈石英為主要原料,技術特點與舊石器時代中國北方常見的普通石核石片技術相似。研究團隊通過對遺址三個主文化層(距今約20萬-15萬年)的進一步對比分析發現,不同時期遺址石器技術的組織模式與間冰期-冰期的氣候旋回存在耦合關系。

其中,屬于間冰期晚段的第8層,古人類在楊上遺址遺留的石制品組合體現出石制品“裝備地點”技術組織策略的特征,對于原料的開發利用程度也相對較低。研究團隊認為,間冰期黃土高原溫暖濕潤的氣候與豐富的資源,保證了遺址所在區域的古人類維持其相對低頻流動的生活模式,而該時期古人類對楊上遺址的每次利用也較為長期和穩定。

屬于冰期階段第7和第6層的石制品組合,體現了石制品“裝備個人”的技術組織特征,對于原料的開發利用程度增加,優質原料占比也有顯著增加。研究團隊認為,随着倒數第二次冰期(距今約19萬-13萬年)的來臨,石器技術組織策略的變化以及原料的經濟利用,反映出黃土高原西部的古人類通過增加流動頻率與覓食距離來應對氣候幹冷化加劇的資源斑塊化,而該遺址在冰期階段每次的利用時間也可能随之下降。

李鋒指出,近年來,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工業的研究逐漸擺脫了靜态類型學的束縛,學者從操作鍊、技術組織、生态适應與行為認知等視角出發,揭示出一系列過去被忽視的人類行為多樣性以及技術演進的細節。

脈石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常見的石制品原料類型,由于其多節理易破碎的特征,遺址中往往殘留大量斷塊、廢片類器物,基于單一類型學的研究結果難以推動相關人類行為研究的深入。“我們的研究希望以技術組織理論為引導,通過石器技術指标的量化統計與對比分析,綜合多學科研究成果,為以脈石英為主要原料的石制品組合的研究提供有益思路。”李鋒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