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不論是工作、學習、出行......甚至是打遊戲,都離不開身份證的“幫助”,可是你知道嗎?在三十多年前,重慶作為北京試點之後首批制發居民身份證的九個城市之一,那時候的身份證需要寫字好看的民警填寫好底卡,再貼好市民照片後翻拍制成。
關鍵詞:身份證
重慶人的第一張身份證:手寫貼照片
1984年,在公安部在北京試點頒發居民身份證的基礎上,1985年指定重慶、上海、天津等九個城市為全國首批開展制發居民身份證工作。1985年1月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頒發居民身份證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重慶市頒發居民身份證實施方案》。
“當時群衆帶上一寸免冠黑白照片來到派出所,由民警手寫填好底卡,再把照片貼到身份證卡上,并人工對居民身份證進行編号,随後送公安廳翻拍制作成居民身份證。”江北區公安分局觀音橋派出所戶籍民警杜娟回憶:“當時字寫得規整的民警就會受到‘特殊照顧’,專門被派去填寫底卡。”
2000年12月,觀音橋派出所檔案工作達一級标準考評會。
為了保證居民身份證制作的統一和高質量高标準要求,制證有組織照像、填寫底卡、翻拍、擴印、裁切、印刷、塑封等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建立了嚴格的質量标準和檢驗制度,不合格的要返工重做,确保制作的每個證件符合統一的規格标準。但即便是十分的細心謹慎,仍不可避免的存在錯填、誤填、漏填的情況。
而随着九十年代的到來,制證技術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1992年計算機錄入開始逐漸取代人工填寫。2000年,市局設計開發了“居民身份證無底卡制發網絡管理系統”,攝像機和掃描儀代替了手工采集照片,網絡傳輸取代了車馬周轉,計算機無底卡制證替代了人工翻拍,制證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極大提升。
2001年2月,愛民月活動中,觀音橋派出所楊建副所長為群衆送還居民身份證。
2002年12月,戶口内勤鄧樹雲正耐心向群衆解答有關戶口的問題。
2002年12月,戶口内勤正在檔案室内查找戶口内冊。
2004年4月,“二代證”時代全面到來。“照片變成了彩色、芯片儲存信息,防僞功能增強、增加了指紋錄入、可機讀也可視讀……可謂實現了真正的‘人證合一’。”杜娟攤開手掌,一條條細數着二代證的特點:“以前必須年滿16周歲的公民才能申領身份證,現在不再進行年齡限制,隻要能采集有效照片的居民都可以按程序進行申領。”
“為了進一步方便上班族和異地居住的群衆,我們特地增加了節日預約、上班延時和異地辦證服務,高考生還能專享綠色通道,最快72小時即可拿證。”親曆了這些年的改變,杜娟感慨萬千,對未來的一切也滿懷期許。
1985年,江北區觀音橋地區頒發居民身份證工作全體同志留影。
關鍵詞:戶口簿
以前戶口本是手寫 查資料是“大海撈針”
在觀音橋派出所,市民王阿姨拿着戶口簿從戶政辦理大廳走了出來。“剛剛裡面那位杜警官給我說入戶手續已經辦完了,我都不敢相信,才跑一趟就給辦成了,這可比以前方便多了。”王阿姨驚喜萬分,她說自己來幫兒媳婦和孫子辦入戶手續,從成都轉入重慶江北。
2006年7月,檔案室資料查詢。
“在2006年前,戶口遷徙非常繁瑣。”談及遷徙業務發生的變化,杜娟說到:“不僅要等指标,而且要跑上好幾次。”剛接觸戶籍民警工作時,杜娟辦理的更多是新生兒入戶登記和老人的死亡注銷業務,想起最初戶口遷徙的高難度,杜娟回憶說:“那時戶口遷徙講究一個‘先下後上’,也就是說你得填寫一張‘異動’小卡片,寫明遷入遷出原因,然後從自己的戶口原籍地遷出,之後才能到你需要遷入的地址辦理相關手續。
由于當時每個派出所隻能負責辦理自己轄區内人口的戶籍業務,不論是遷入還是遷出,都需要經過層層審批、讨論、再審核等環節。有時候兩地相隔千裡,遷徙戶口的群衆因為材料不齊而來來回回跑上好幾趟,這都是常有的事,結果時間耽擱了幾個月,路費也花費了好多。”
2008年4月,社區民警江湧(左一)為行動不便的轄區群衆送證上門。
據杜娟介紹,以前戶口簿表格裡的個人姓名等信息,都是手寫,辦理一個戶籍業務的時間與現在相比要花得長得多。“那會兒電腦沒有普及,更别說手機了,要想查個什麼東西都比較麻煩,得在一大堆文件裡面一頁接着一頁的翻找。”杜娟依然記得那時候自己坐着有軌公交車,往返于分局或者市局遞交戶籍材料的日子,而随着電腦的日益普及、公安網絡的逐步完善、戶籍管理軟件的全面升級,聯網管理戶籍已經逐步實現。
如今,戶口簿表格上的信息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上的信息,已經全部實現電腦打印,實現全國聯網管理戶籍業務。
2008年3月,戶籍窗口民警鄧素雲向辦事群衆耐心講解戶籍政策。
關鍵詞:科技改變生活
現在的服務更方便、更快捷
居民身份證自助申請、領取,全功能證件自助拍照,臨時身份證明自助辦理……去年10月,江北區分局以推動民生警務的智能化發展着力,巧妙選擇群衆需求關鍵點和公安工作結合點,在全市率先投放集9個大項業務于一體的智能警務自助服務區。
觀音橋24小時自助便民服務區。
服務區按照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建設初衷,以簡易操作為導向,充分簡化操作流程,縮短辦理時長,以滿足市民群衆的“進入門檻”。 便捷、高效、全天候“不打烊”警務服務引來市民争相“嘗鮮”, 真正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服務。
“過去市民都苦惱于‘上班時間沒空辦事,休息時間沒處辦事’,現在可不同了,不打烊的24小時自助服務機方便了你我的生活,而今後還會有更多方便快捷的服務将會走進山城。辦事不用出遠門,群衆不再跑遠路,我們真正的把‘放管服’落實到了實處。”談及科技加力後民生警務工作帶來的便利,杜娟這樣評價說。
群衆在觀音橋派出所戶政窗口進行自助櫃機操作。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便民服務水平,由江北區公安分局研發的“江北公安在線”微信便民服務平台也在不間斷地為市民遊客服務。居民身份證申領、居住證辦理、戶籍遷出注銷、戶籍遷入、新生兒入戶……近30項便民服務事項,隻需要進入微服務點擊預約,按照短信通知到指定地點辦理即可。
“自從微信服務平台開通後,市民通過示例模闆在網上可以直觀地查看需要準備的材料,民警先期審核後再進行辦理,避免了因材料不齊而導緻的多次跑腿,也不用現場花費時間填寫表格。”
江北公安在線微信公衆号
社會管理飛速發展,生活軌迹不斷變遷,從身份證和戶口簿一步步變化中,可窺見我們邁向未來從不止步的進程。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宋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