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敏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東西,但是是每個運營人都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那麼,敏感度究竟是什麼東西?又該如何培養與訓練?作者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究,并總結了幾點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文章《做運營不掌握這4種能力,學再多的方法論也沒用!》中提到了運營4大底層能力:系統化思維、節奏感、數據驅動和敏感度 。
關于底層能力比較贊同知乎上的一條回答:就是那種下意識的行動反射,且這個行動對解決問題、改善關系、讓事情變得更好有幫助。換句話說,那些真的變成你身體一部分的認知或知識,才能被稱作是「底層能力」。
這種下意識的行動反射,對于運營來說,就是“運營敏感度”。也就是我們今天探讨的運營的第四大底層能力。
關于敏感度,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些概念:
那麼敏感度到底是什麼?
敏感這一詞的解釋:指感覺敏銳,對外界事物反應很快,也指反應很快速,對一件事或某種東西非常敏銳,察覺快速,可很快判斷或反應過來。
概括來說就是:反應快、察覺快、快速判斷, 及時作出有效的動作和行為。能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我們回過頭來解釋一下前面提到的概念:
我們會發現,幾乎在每個領域或者方向都需要具備敏感度,而且“敏感度”這一詞在運營的崗位招聘JD頻繁出現。
敏感度既有天賦成分,也有後天努力積累和刻意練習的成分。
02敏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很難有一個特别清晰和具體的解釋。
當一個人對某個領域比較熟悉或者特别敏感的時候就很容易感知到,像我們熟悉的樂器尤其是彈過的曲子,如果電視上出現樂器與音色不對應、演員指法和曲子不對應的時候立馬就會覺得異樣。
我們說一個人有做某方面事情的天分,比如特别适合做運營,特别适合做産品,其實說的就是敏感度。但所謂的天分并不是完全天生的,而是在意識層面所發揮的作用!
就以運營寫一條push文案為例,同樣都是實習生,有實習生能想到或習慣性的做到充分分析競品,對比曆史push數據,1條push給到mentor 7個備選文案,最終數據也是曆史的3倍。
而有的可能就僅僅憑自我感覺或者模仿,以完成任務式的給出一個結果,至于結果如何并無意識去關注。
剛工作1-2年的運營,我們就能夠判斷出是否适合做運營,或者是否有做運營的潛質,甚至有的能表現出超過已經工作了3-4年的運營能力和工作水平。
敏感度核心在思維意識範疇,大部分運營會表現思維和行為鈍化。核心的原因是大家 “不願想-思維惰性”“想不起來-思維慣性””想不到-思維認知局限” 和 “想當然-自我認知标準”
面對任務,有的人哪怕通宵也要在承諾的節點前完成,有的人可能就覺得完不成并無大礙,明天或者後天也可以。
03敏感度不同于”網感”,網感更多的業務項的理解、思考和判斷能力,它是屬于運營敏感度的一部分。因為運營的工作成果,不僅僅建立在業務判斷、思考和理解之上,還涉及到溝通、協同、資源整合、協調和落地執行能力等。
如果業務屬于硬素質,那麼運營最終考驗的是:硬素質和軟素質的結合,敏感度也體現在硬素質和軟素質上。
運營敏感度源自于:1)天賦 2)思維底子和意識 3)刻意訓練的積累。
從最近幾年接觸到的運營人和團隊招募和管理的經驗來看。運營的天賦不是與生俱來的,這裡的天賦是指做運營前或者剛轉崗運營前,就已經具備的運營潛質,這裡的潛質更多的是指
我相信,對于一個剛畢業從事運營的小夥伴,但凡在面對運營中遇到問題和短闆,有比較強的學習意識和動機,能夠靠運營學習、實踐探索、再總結複盤和思考,并且在工作中具備較高的工作素養,如承諾一緻,就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運營!
在這裡大家應該避免的一個點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即自我設定标準和要求,這樣會陷入在自我意識和認知裡。這裡規避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對比:
做到以上的核心思路:将自己變為一個外向性的人,跟同事、同行、跟新入職的人、跟比自己有經驗的人去交流,去充分了解競品。
除了跟人聊之外,公司内部的wiki或者km中的各種内容沉澱,都是信息獲取和間接的有效渠道。
運營敏感度能否被培養和訓練?當然是可以的!
隻要非天生,那即可被培養,或者通過訓練和積累獲得。
前面也提到運營敏感度源自于:1)天賦,即做運營的潛質, 2)思維底子和意識 3)刻意訓練的積累。因此在敏感度培養上,也可以以這三個方面為出發點。
培養運營敏感度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超哥Jason,超運營思維,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後續持續從運營思維、認知、分析、學習、實踐、總結、成長7個方面進行分享輸出!大廠某教育産品線業務負責人。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